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南省2023年生物中考二轮复习用卷一(生物和生物圈)
一、单选题
1.(2022七上·岑溪期中)下列常见的几种物品,属于生物的是( )
A.洗衣机 B.植物标本
C.鱼缸里的金鱼 D.枯死的花
2.(2018七上·姜堰期中)夏天大雨过后,我们通常看见蚯蚓爬到了地面上,影响蚯蚓这一行为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氧气 C.土壤 D.水
3.(2022七上·大埔期中)雨点打在含羞草的叶上,叶片立刻合拢,叶柄下垂,这一生命现象属于生物特征中的( )
A.生物能运动 B.新陈代谢
C.应激性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4.(2019七上·丹东期中)在一片稻田中,下列生物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猫和老鼠 B.水稻和杂草
C.七星瓢虫和蚜虫 D.生活在一起的一大群蚂蚁
5.(2021七上·临江期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蕴含的食物链是
A.蝉→螳螂→黄雀 B.蝉→黄雀→螳螂
C.植物→蝉→螳螂→黄雀 D.以上三项都对
6.(2022七上·全椒期中)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
A.生物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对外界剌激作出反应
7.(2019·成都)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D.有机物和能量
8.鲸在浮出水面时向空中喷出雾状水柱,这是鲸( )
A.受到剧烈刺激时的反应 B.对气候变化的反应
C.呼气时产生的现象 D.对海潮来临的反应
9.(2022七上·南溪期中)2012年4月,科研人员在长白山拍摄到濒危动物野生东北豹的照片。东北豹,又名朝鲜豹、阿穆尔豹,当地人俗称土豹子,是世界上继华南虎之后,最稀有的大型猫科动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野生东北豹属于( )
A.生产者 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分解者 D.消费者
10.(2016七上·七星关期末)下列哪项不是生物( )
A.人 B.SARS病毒 C.变形虫 D.石头
11.(2017六上·荣成期中)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农田 B.泰山景区
C.生物圈 D.一条河中的所有的鱼
12.(2019七上·玉溪期末)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变态成刺,是因为那儿缺少 ( )
A.动物 B.阳光 C.温度 D.水
13.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蛛、老鼠等动物。他们共构成一个( )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
C.种群 D.食物网
14.(2015七上·高阳月考)在一个由牧草、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狼全部杀绝,那么鹿的数量将( )
A.保持稳定 B.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15.(2015·安溪模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共同家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人类可以建造比生物圈更好的家园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
D.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16.(2019七上·磴口期中)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那么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 )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 0.054 0.033 0.002 0.161 0.010
A.A—→B—→C—→D—→E B.E—→D—→C—→B—→A
C.D—→A—→B—→E—→C D.C—→E—→B—→A—→D
17.(2017七上·乌海期中)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一段时间内羊和狼的数量变化如以下曲线图所示,分析该图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羊和狼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曲线甲代表羊,曲线乙代表狼
D.保护该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是大量捕杀狼
18.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陆续回到教室,这属于生物的哪种现象( )
A.遗传现象 B.生殖现象
C.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新陈代谢
19.(2018七上·丹江口期中)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如下图。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可能引起:( )
A.乙和丙数量增加 B.丙和丁数量减少
C.乙、丙和丁数量减少 D.乙和丁数量增加
20.(2017八上·乌海期中)如图表示a、b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各组生物的关系不符合图示曲线的是( )
A.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
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C.草食动物与其肠内的纤维素分解菌
D.猫头鹰与田鼠
二、读图理解题
21.(2022七上·龙马潭期中)如图为一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是 。
(2)如果该食物网被人类排放的某种有毒物质污染,则图中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 。
(3)若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外,必不可缺少的成分还有 和非生物部分。
(4)图中鹰和狐都要以鼠为食物,鹰与狐存在的关系是 。
三、资料分析题
22.(2022七上·紫金期中)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肺”。请阅读下列资料后回答问题。
资料:北美的凯巴森林主要由松树、冷杉和云杉构成,森林的底层还生长着多种草本植物。森林中大约有4000多只黑尾鹿吃树叶或草本植物。狼以黑尾鹿为食,凶狠的美洲狮常常捕猎狼和黑尾鹿。枯枝落叶和动物残骸能被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种细菌和真菌所分解。森林中阳光普照、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温度适宜……印第安人与各种生物在这片森林中和谐地生活着,森林里到处都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1)资料中描述的凯巴森林 (选填“是”或“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2)资料中提到的植物有 ,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
(3)资料中提到的动物有 ,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
(4)资料中还提到 和真菌,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5)资料中提到的非生物因素有 。
(6)写出资料中的一条食物链: 。
(7)如果印第安人为了保护黑尾鹿而大量捕杀狼,那么黑尾鹿的数量会怎么变化? 。
四、实验探究题
23.(2019七上·微山月考)春雨潇潇,滋润万物。然而有些雨水却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叫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它对生物会造成极大伤害,被称为“空中死神”。而福建是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地区之一。
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 小宇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制定计划并实施:
①在一个花盆里播10粒大豆种子,等它们长成幼苗后做实验;
②向食醋中加清水,配置成“模拟酸雨”。
③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亡。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中小宇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2)小宇同学制定的计划中有没有设置对照组 。
(3)如果需要,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可以作为其对照(__________)
A.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清水
B.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既不喷洒清水也不喷洒“模拟酸雨”
C.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放在阴暗的环境中
D.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并放在低温的环境中
(4)根据小宇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
(5)有人认为只要用1粒大豆种子进行实验就行了,你认为呢? 。简述你的理由: 。
五、综合题
24.(2017·东营模拟)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有 条食物链,狼和美洲狮的关系为 ,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在该食物网中碳主要以 的形式沿食物链传递.
(2)若美洲狮的食物1/4来自鹿,其余来自浣熊,则一只美洲狮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需要消耗青草 kg
(3)写出狼数量增加最多的食物链 .若狼灭绝则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下降,原因是 .
(4)若我们在这片草原上饲养绵羊,在不破坏青草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让青草的能量流向绵羊体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若由于超载放牧、虫害等的影响而出现荒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A、洗衣机没有生命,不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A不符合题意;
B、植物标本是死亡的植物,没有生命,不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B不符合题意;
C、鱼缸里的金鱼有生命,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属于生物,C符合题意;
D、枯死的花没有生命,不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的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蚯蚓靠湿润的体表来吸收土壤中的氧气,大雨过后,由于雨水填满了土壤缝隙,土壤中的氧减少,使蚯蚓无法正常呼吸,所以爬到了地面上,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雨点打在含羞草的小叶上,叶片会立刻合拢,表明含羞草能对外界刺激(雨点)作出反应,也就是具有应激性。植物的叶具有向光性,根的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草履虫的趋利避害等都是生物具有应激性的例子,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特征 概 念 举 例
应 激 性 指生物体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规律性的反应。【植物和低等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应激性,而高等动物和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反射。】 向日葵的花盘朝着太阳转;草履虫避开食盐、吃酸梅分泌唾液,听说酸梅分泌唾液等。
生 长 指生物体由小变大的过程。其特点是:使体重增加,体形增大。 小树长成大树;小狗长成大狗等。
繁 殖 指生物体发育成熟并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植物产生孢子或种子;蜻蜒点水、大猫生小猫等。
新陈代谢 指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也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除以上特征以外,还有呼吸、排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并具有严紧的结构等都是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4.【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猫和老鼠,猫吃老鼠、七星瓢虫和蚜虫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水稻和稻田中的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生活在一起的一大群蚂蚁属于合作关系。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5.【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B.蝉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AB不符合题意。
C.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因此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C符合题意。
D.以上各选项中AB错误,C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6.【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对外体内外刺激做出的反应叫应激性,有利于趋利避害,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因此,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的特征,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具有以下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7.【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由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是食物链和食物网,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8.【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1)生物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了 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题干中提到的“鲸在浮出水面时向空中喷出雾状水柱”,这是鲸在呼气时产生的现象,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比较简单,熟记即可,平时注意辨别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生物的特征,比如,落叶是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是应激性;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9.【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动物,如东北豹,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腐生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其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10.【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人、病毒、变形虫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石头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故选:D.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判断能力.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非生物不具有生物的特征.解答时结合题意从生物的特征切入.
11.【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ABC.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ABC属于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
D.只有生物成分,没有非生物成分,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据此答题。
12.【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沙漠干旱缺水,仙人掌的叶变态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较易,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3.【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
【解析】【解答】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如题中叙述的,在一片湿润的土地上,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蚯蚓属于分解者,腐木中有植物、动物、真菌等生物,还有腐烂木头(温度等水、无机盐、光)等非生物部分,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一个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构成了食物链,由许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14.【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该题中的食物链是:牧草→鹿→狼,当狼被杀光,鹿会因为失去天敌而数量增加,但是草的数量是有限的,当鹿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又会因为缺少牧草而数量减少.因此若大量捕杀狼,则鹿的数量会先因狼的减少而迅速增加,后来则因草的减少而减少.
故选:C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解答时从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切入.
15.【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中即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人类不可能建造比生物圈更好的家园,B错误;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正确;
D、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D正确.
故选:B.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据此解答.
16.【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的,因此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越少。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有毒物质农药从少到多依次是CO.002、E0.010、B0.033、A0.054、D0.161。根据题中这五种生物体内农药的含量,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就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即C→E→B→A→D。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 ,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
1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食物链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羊取食草,而羊被狼吃,所以影响羊生活的生物因素有草和狼,如果大量、持续捕杀狼,短期内羊因天敌减少而数量会增加,草的数量会减少;所以要保持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其它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其数量应是呈波浪形的消减状态,不可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更不可能是一直呈增多状态,因此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变化是相对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18.【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特征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复杂多变的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能通过对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来获得食物和保护自己。
【分析】同学们听到铃声回到教室,铃声属于外界刺激,同学们接受到铃声这一刺激物的时候,能够作出反应—回到教室。
19.【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食物链中,排在越前面,数量越多,由此,可写出食物链:丙 → 丁 → 甲→ 乙,如果甲的数量增加,那么丁会因为天敌多了,数量减少,丁少了,丙就会增加。乙会因为食物多了,数量增加。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网状营养关系.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是具有复杂的食物网,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相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弱.在一个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一般不会因为一种生物的消失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20.【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可以产生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能为藻类提供水、无机盐,这种对双方彼此都有利的生活方式叫共生,符合图示曲线,A不符合题意;
B、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因此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共生关系.符合图示曲线,B不符合题意;
C、草食动物的胃肠内,有些种类的细菌,可以帮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也为这些细菌提供共生的场所和食物,细菌和草食动物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关系.符合图示曲线,C不符合题意;
D、猫头鹰与田鼠之间是捕食关系,不符合图示曲线,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由图中的两条曲线可知,一种生物,随着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这两种生物同步增多和减少 相互依赖 为共生关系。捕食关系的曲线变化是被捕食者(如田鼠)随着捕食者(如猫头鹰)的增多而减少。
21.【答案】(1)5;草→鼠→蛇→鹰
(2)鹰
(3)分解者
(4)竞争关系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5条,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2)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鹰,则图中鹰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
(3)图中草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若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外,必不可缺少的成分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4)在这个食物网中,狐和鹰之间相互争夺食物鼠、兔,因此狐和鹰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22.【答案】(1)是
(2)松树、冷杉、云杉;生产
(3)狼、黑尾鹿、美洲狮;消费
(4)细菌
(5)阳光、空气、土壤、水分、温度
(6)草→黑尾鹿→狼→美洲狮
(7)先增加后减少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因为文中描述的森林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部分和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非生物部分,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来判断应该是生态系统。
(2)根据生物的分类得知植物有松树、冷杉 云杉等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生产者。
(3)根据生物的分类得知动物有黑尾鹿、狼、美洲狮,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
(4)分解者包括细菌和真菌,根据分解者的范围得知还有细菌。
(5)从文中描述可以看出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6)根据食物链的概念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吃它为止,如草→黑尾鹿→狼→美洲狮。
(7)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大量捕杀狼后,会使美洲狮缺因少食物、栖息地被破坏等而大量死亡;大量捕杀狼后,黑尾鹿由于天敌减少、食物充足会大量繁殖;黑尾鹿增多使生产者(植物)减少,后来黑尾鹿由于数量太多,食物不足而大量死亡,黑尾鹿因死亡而减少。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3.【答案】(1)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
(2)没有
(3)A
(4)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不良影响
(5)不行;只用一粒大豆种子做实验,具有偶然性,实验结果不可靠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题干中描述酸雨对农作物、建筑物及人体的伤害,制定的探究实验以大豆幼苗,模拟酸雨,显然是探究酸雨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所以问题是: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
(2)我们所做的实验一般为对照实验,那么就要求①要形成对照②变量具有唯一性,在设计的实验中我们明显发现缺少对照实验设计。
(3)作为对照实验要保证变量的唯一性,由于实验探究酸雨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所以唯一变量应为--酸雨,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清水。故答案为:A。
(4)由于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亡。可以发现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不良影响。
(5)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以减少误差。
【分析】(1)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4.【答案】(1)4;竞争;浣熊、狼、美洲狮;有机物
(2)100
(3)青草→鹿→狼;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4)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地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生物影响环境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解:(1)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此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有:①草→蝗虫→浣熊→狼,②草→蝗虫→浣熊→美洲狮,③草→鹿→狼 ④草→鹿→美洲狮.狼和美洲狮由于共同争夺鹿和浣熊,因此属于竞争关系.图中的食物网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浣熊、狼和美洲狮.碳元素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2)各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20%时消耗的青草最少,由食物链:青草→蝗虫→浣熊→美洲狮推出消耗的青草至少为1×3/4÷20%÷20%÷20%=93.75(kg);由青草→鹿→美洲狮推出消耗青草至少为1×1/4÷20%÷20%=6.25(kg);总共至少消耗青草93.75+6.25=100(kg).(3)食物链中含有的营养级越多,则最高级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数量就越少,反之,越多.狼数量最多的食物链应该是最短的一条,即青草→鹿→狼.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强,反之,越弱.(4)能量沿着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在草原上饲养绵羊,并尽可能的让青草的能量流向绵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的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由于过度超载放牧导致土壤荒漠化,这种现象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最多是生产者,而消费者的数量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营养级即以生产者为食的叫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叫次级消费者,依次递推).(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叫食物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