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训练-----《晋书·吴隐之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截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B.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C.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D.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礼记·曲礼上》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二十岁行冠礼,同时必须取字。
B.吏部,三国时魏始置,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号称“天官”。该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刘裕,代晋自立,建立南朝宋,曾“气吞万里如虎”,但后来想“封狼居胥”结果“仓皇北顾”。
D.致事,可以指上报施政情况;也可以指辞官,即“致仕”,古代对官员退休没有什么规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侍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他不像其他到此任刺史的官员那样贪黩,始终不改廉洁清操。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任中领军时,俸禄只留自己的口粮,其余分给亲族,家人要靠纺织糊口,有时都吃不上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2)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5.朝廷为什么让吴隐之做广州刺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常蒙优赐显赠,廉士以为荣。
(节选自《晋书 吴隐之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
B.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
C.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
D.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20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弱冠即指男子二十岁。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刺史,职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D.致事是指古代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也称“致仕”、“休致”。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隐之儒雅孝顺。他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闻名,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为之悲痛流泪。
B.吴隐之清廉俭朴。他虽有高官显职,但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刘裕赐给他车牛,又为他修造住宅,他坚决推辞。
C.吴隐之为官之后,做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故意舀泉水喝下去,试试能否改变自己。
D.吴隐之乐善好施,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部分都赈济给他的亲戚组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
(2)隐之清操不渝,常蒙优赐显赠,廉士以为荣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也。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歌啜菽,不飨非其粟,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年十余,丁外艰,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 当举如此辈人。” 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解褐辅国功曹。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元兴初,诏曰:“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联有嘉焉。”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优诏许之,授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赐钱十万、米三百斛。九年,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赐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为鄱阳太守。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B.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C.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D.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外艰,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又称丁外忧;丁内艰则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B.铨衡既可指衡量轻重的器具,又可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文中指后者。
C.假节即借以符节,皇帝将符节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任务完成后收回。
D.金章紫绶,指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为古代的官员所佩戴的常见之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隐之家境贫寒,性情独立清高。虽然每日粗茶淡饭,只能喝豆粥,家中甚至没有一石余粮,但他不吃不属于自己的粮食,不取不合道义之财物。
B.吴隐之恪守孝道,深得时人推崇。他待奉母亲孝顺谨慎,母亲去世后悲哀伤身超过常礼。邻里深为感动,告诫儿子应当重用像吴隐之这样的人才。
C.吴隐之生活节俭,善待亲戚族人。他官位不高,生活如同贫寒百姓一般清苦,常亲自背负柴草,冬天没有被褥,把所得的俸禄都分给了亲戚和族人。
D.吴隐之酌饮贪泉,政观南疆风气。途经贪泉时,他故意舀泉水喝下,以明清廉之志;为州刺史期间,他以身作则,岭南官场的风气也随之转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清操逾厉,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2) 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参考答案:
1、C 句子大意是:离广州治所二十里处的地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
“石门”是“地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可欲”是“产生贪欲的东西”,是“不见”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
2.B
A.“必须取字”错,男子行加冠礼后可以取字,但不是必须取字。
C.“封狼居胥”“仓皇北顾”的是刘义隆。
D.“古代对官员退休没有什么规定”错,古代一般规定官员70退休。
3.A “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错。原文是“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意思是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不是要求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4.(1)广州地区倚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个小箱所装的珍宝,可供人生活数世。
(2)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的作风还是没有改变。
5.①吴隐之一向清廉。②其他刺史多贪污。③朝廷想要革除岭南弊政
参考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名。他年少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虽然家中一无积蓄,但绝不拿取不合道义而来的东西。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贤良聪明的妇人。她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为之悲痛流泪。后来,她对韩康伯说:“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遂被任用为清官,累官做到晋陵太守。吴隐之在郡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出去背柴。后调任左卫将军。他清廉,虽有高官显职,但俸禄赏赐都分给自己的亲戚及族人,冬天没有被子。他曾洗衣时,没有替换衣服,竟然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广州地区倚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个小箱所装的珍宝,可供人生活数世。因此前后刺史皆贪赃枉法。朝廷想要革除五岭以南的弊病,叫吴隐之为广州刺史。离广州治所二十里处的地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于是他来到泉旁,舀上泉水喝下去,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广州,清廉的节操更加突出,经常吃的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当时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故意作假,然而他却始终如一。到卢循进攻南海,吴隐之被卢循所俘获。刘裕给卢循写信,命令他让吴隐之返回京城,过了许久卢循才同意吴隐之还京。吴隐之乘船返回时,没有装载多余的东西。他回到京城后,只住数亩地的小宅院,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内外共有六间茅屋,连妻子儿女都住得很挤。刘裕赐给吴隐之车牛,又为他修造住宅,他坚决推辞。后来他被调任中领军,但清廉俭朴之风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别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以供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晋安帝义熙八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九年,吴隐之去世。吴隐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在他退休及去世时,常受到优厚的尝赐,并赠予显要的官职,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此为荣。他的儿子吴延之又坚持清廉的操守,延之的弟弟以及担任郡、县长官的儿子,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的作风还是没有改变。
6、C 句子意思是: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伤身超过礼制的规定。家中贫困,无人鸣鼓,每至该哭泣之时,都有双鹤鸣叫,又有群雁聚集,当时人们都认为是吴隐之的孝心感动了仙鹤和大雁。
主语“吴隐之”,“事母”是说他侍奉母亲,“孝谨”说的是他对待母亲的态度,意思是孝顺谨慎,“孝谨”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无人”是“鸣鼓”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
7.B “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不正确,吏部掌管文官的任免,武官的选用由兵部负责。
8.C “试试能否改变自己”与原文不符,根据原文“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可见吴隐之舀泉水喝下去并不是试试能否改变自己。
9.(1)等到卢循侵犯南海,吴隐之被卢循所俘获。刘裕给卢循写信,命令他让吴隐之返回京城。
(2)吴隐之清廉的节操始终没有改变,常受到优厚的赏赐,被赐予丰厚的封赠,廉洁的士大夫们都把这作为荣耀。
参考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名。二十岁就孤高独立,有清正的操守,虽然家中没有一石余粮,但绝不取不合道义而来的东西。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伤身超过礼制的规定。家中贫困,无人鸣鼓,每至该哭泣之时,都有双鹤鸣叫,又有群雁聚集,当时人们都认为是吴隐之的孝心感动了仙鹤和大雁。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贤良聪明的妇人。她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为之悲痛流泪。后来,她对韩康怕说:”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遂被任用为清官,累官做到晋陵太守。吴隐之在郡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出去背柴。后调任左卫将军。他清廉,虽有高官显职,但俸禄赏赐都分给自己的亲戚及族人,冬天没有被子。他曾洗衣时,没有替换衣服,竟然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广州地区倚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个小箱所装的珍宝,可供人生活数世。因此前后刺史皆贪赃枉法。朝廷想要革除五岭以南的弊病,叫吴隐之为广州刺史。离广州治所二十里处的地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于是他来到泉旁,舀上泉水喝下去,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广州,清廉的节操更加突出,经常吃的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当时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故意作假,然而他却始终如一。到卢循侵犯南海,吴隐之被卢循所俘获。刘裕给卢循写信,命令他让吴隐之返回京城。过了许久卢循才同意吴隐之还京。吴隐之乘船返回时,没有装载多余的东西。他回到京城后,只住数亩地的小宅院,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内外共有六间茅屋,连妻子儿女都住得很挤。刘裕赐给吴隐之车牛,又为他修造住宅,他坚决推辞。后来他被调任中领军,但清廉俭朴之风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别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以供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晋安帝义熙八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九年,吴隐之去世。吴隐之清廉的节操始终没有改变,常收到优厚的赏赐,被赐予丰厚的封赐,廉洁的士大夫们都把这作为荣耀。
10、B 句子大意是:广州依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箱珍宝,可供几代享用,然而瘴疫泛滥,人们都很害怕。只有贫寒不能自立的人,要求补长吏,所以前后刺史中多有贪污纳贿者。
其中,“包带山海”是说广州的地理优势,“珍异所出”是说这里的出产情况,两句各自断开,排除AC项;“贫窭不能自立者”是句子主语,是说什么样的人才愿意来这里做官,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D “为古代的官员所佩戴的常见之物”错误,“金章紫绶”是古代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等高官显贵所掌,后代指高官显爵。并非一般官员佩戴的东西。
12.C “他官位不高”错误,文中说“虽居清显”,指清要显达的官位;原文说“在郡清俭,妻自负薪”,可见“亲自背负柴草”是他的妻子,此处张冠李戴。
13.(1)吴隐之更加砥砺自己清高的节操,当时的人说他太矫情,而他却始终不愿改变。
(2)虽然他们的才学赶不上吴隐之,然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恭敬之心没有改变。
参考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二十岁就很耿介,有清正的操守,虽然每日只能喝豆粥,但不吃不该得到的粮,家中没有一石余粮,但不取不义之财。十多岁时,为父亲守丧,常哀号哭泣,路上行人听后为之落泪。侍奉母亲孝顺谨慎,为母亲办丧事时,悲哀伤身超过常礼。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相邻而居,韩康伯的母亲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泣声,就停止吃饭放下筷子,为吴隐之悲伤哭泣。然后对韩康伯说:“你如果位居升降官吏的职位,应当举荐选择吴隐之这样的人。”等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于是被任命显贵的官位,脱去布衣换上官服做了辅国功曹。一直升迁到晋陵太守,在郡中为官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去背柴草。升任左卫将军,虽然身居清要显达的官位,但所得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族人,吴隐之家冬天没有被褥,曾经洗了衣服,便身披棉絮,辛勤劳苦如同贫寒的百姓。广州依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箱珍宝,可供几代享用,然而瘴疫泛滥,人们都很害怕。只有贫寒不能自立的人,要求补长吏,所以前后刺史中多有贪污纳贿者。朝廷想要革除岭南的弊病,隆安年间,任命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离广州二十里远处,有个地方叫石门,有泉水叫贪泉,喝了泉水的人就会有无法满足的贪欲。吴隐之于是来到泉水处,舀起泉水喝了下去,因而赋诗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等他到广州就任,更加砥砺自己清高的节操,当时的人说他太矫情,而他却始终不愿改变。元兴初年,皇帝下诏说:“孝顺的行为笃行于家门之内,清高的节操砥砺于风霜之中,这实为立身做人所难以办到的,而又是君子最美好的品德。他身处物欲之地,而能不改变操守,革除奢侈务求节俭,南域改观,我嘉奖他。”义熙八年,吴隐之告老请求退休,皇帝封赏优厚下诏准许,授吴隐之光禄大夫,加封金章紫绶,赐钱十万、米三百斛。义熙九年,吴隐之去世,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吴隐之清高的操守坚守没有改变,屡次被褒奖,从辞官起到去世,常常蒙受皇帝优厚的赏赐和显贵的赠封,清廉之士以吴隐之为荣。吴隐之的儿子吴延之也砥砺清高的节操,任鄱阳太守。吴延之的弟弟及儿子在郡县中做官的,经常以廉洁谨慎为家法,虽然他们的才学赶不上吴隐之,然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恭敬之心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