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介绍科普说明文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文章。
1.语言特点: 简明﹑确切﹑通俗﹑生动。
2.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
3.说明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此外,为了增加形象性和生动性没,科普说明文还常用拟人、讲故事等方法。我们首先要弄清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然后在阅读时将它们梳理出来,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
4.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时要注意从文中读出语言标志:时间顺序往往有时间名词作标志,如《凤蝶外传》《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过程》;空间顺序有空间方位名词作标志,如《宇宙的边疆》。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2.梳理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介绍中国建筑九大特征时,着重介绍的是哪几种 为什么这么写
着重介绍:中国建筑的平面布置﹑结构方法﹑斗拱的作用﹑屋顶的特点
原因:文章在说明一件事物时,往往不会平均用笔,而是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讲究对材料的详略处理,重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难理解的详写﹑容易理解的略写,科技前沿的详写﹑大家熟知的略写等等。
(2)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
明确:由整体到局部 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作者按这样的说明顺序介绍中国建筑特征,原因在于这种顺序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是相同的。
(3)从文章中看,中国建筑的“文法”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中国建筑的“文法”指中国的建筑都有着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这种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被称为“文法”。
(4)作者在谈论“文法”时说,“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怎样理解“拘束性”和“灵活性”?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拘束性“是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也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修辞手法: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建筑的特点:规则性 独创性
情感性)
(5)文章中说的建筑“词汇”指的是什么
提示: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6)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建筑具有“可译性”?
提示: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五、合作探究交流
参考课文及图片,说说中西建筑的不同风格。
六、课外作业 ·课题研究
参考课题:
1.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记×××××
2.从城市文化的变迁看石库门建筑
3.由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宫殿描写谈起
4.飞檐的装饰美
5.青瓦·红墙·浮雕
6.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或选择自己熟悉的家乡建筑,自行确定课题。
研究方式:
1.课余集中分组或个人自行考察。
2.确定考察课题、建筑名称、考察方式、考察内容。
3.写出考察报告。
4.课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