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案 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5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案 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3-13 18:4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实验定位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地位:必修课程中的学生必做实验
学生情况:对打点计时器使用较为熟练,了解机械能守恒条件,知道一些简单物理模型
实验目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框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明确实验中需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2.知道实验中选取测量点的有关要求,会根据实验中打出的纸带测定物体下落的距离,掌握测量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的方法;
3.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能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4.能定性的分析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并总结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知识的应用,促进学生能量观念的发展和深入理解;
2.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和论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和选择有用信息,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如实客观的对待所获取的数据,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1.落体法(主要方法)
2.平抛法(分析可行性)
3.气垫导轨装置法(创新方案)
4.单摆装置法(创新思考)
5.连接体装置法(课后思考)
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
2.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是什么?
2.在我们所学过的情境,有哪些模型机械能是守恒的呢?
3.能否利用这些模型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呢?
4.如果可以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
5.验证到什么结果说明机械能守恒?
合作讨论 设计方案
分组实验 探究验证
根据原理,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驱动性问题:
1.重物的质量是否一定要测量呢?
2.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3.如何测量相应过程中动能的增加量?
4.如何处理纸带,需记录哪些数据,怎样设计数据表格更合理?
5.为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会怎么做呢?
6.验证到什么样的结果就可以说明验证了机械能守恒?
注意事项:
1.安装计时器时竖直架稳,计时器的两限位孔必须在同一竖直线上。
2.实验时必须先接通电源,然后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
3.测量下落高度时,必须从起始点算起,选取的各计数点要离起始点远些。4.实验中因不需要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故不需测物体的质量m。
分析创新 实验评价
分析误差,合作讨论创新方案,发散思维,进行实验评价。
创新方案:
倾斜气垫导轨
连接体,系统机械能守恒
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
实验改进要点
实验教学评价
从“学”的角度进行评价
知识:
1.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
2.能根据纸带计算相应的瞬时速度
3.能利用不同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操作:
1.能够完整的完成实验操作
2.实验步骤进行规范合理
3.实验获取的数据真实
反思:
1.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思考
2.对于验证性实验的基本思路理解清晰
3.能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
从“教”的角度进行评价
方法:
1.学生参与度是否高
2.是否体现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的个教学方式
3.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准确
预期目标:
1.课堂节奏是否顺畅合理
2.是否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实验结果是否合理
反思:
1.课堂教学顺序安排是否合理
2.对实验方案的点评是否精准
3.是否体现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素养的渗透
特色与反思
01教学特色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从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到实验创新与反思,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2.教师通过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总结注意事项,把握课堂节奏;3.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的方案,鼓励学生去做,求新,求变,促进学生动作与思维的碰撞。
02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可以尝试进行多种不同形式,例如可以告知学生实验的目的,同时给出若干实验器材,根据器材设计实验等等,均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
2.班级人数过多时,小组如何设置比较合理,教师要提前预设好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并加以应对,做好课堂的有备无患;
3.教师要明确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学会这一个实验,而是要掌握实验方法,思维方式,能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新力度不够,要能够跳出常规的实验方法,尝试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创新,与时俱进。教师要多了解现代科技的各种发展,不要为了教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