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蒹葭
学习目标
1.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情感和优美意境。
《蒹葭》 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蒹葭(jiān jiā) 水中坻(chí) 溯洄(sù huí)
寤寐(wù mèi) 道阻且跻(jī) 水中沚(zhǐ)
1.字音
一、熟读成诵,感受节奏
2.词义
溯回:逆流而上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节奏
一、熟读成诵,感受节奏
《蒹葭》以四言为主,兼有五言。其四言的均两字一顿,五言的以“二三”形式进行停顿。
1.自由诵读,感受音韵
二、学生试读,渐入诗韵
自由诵读两首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基本读懂诗歌的情感内涵。
2.尝试演读,体会基调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对诗歌音韵、节奏和情感内涵的理解进行重音、语气、语 调、语速的恰当处理。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推选代表在班级进行展示。
读后小结:
二、学生试读,渐入诗韵
《蒹葭》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应该语速稍慢,读出怅惘之情,韵脚字“苍”“霜”“方”要读得饱满。
《蒹葭》中的“所谓”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之情。
因此,“所谓伊人”的语调要上扬,而最后的“宛”字要重读。
《蒹葭》三处“溯洄从之”中的“溯洄”要读得低沉,“从之”要读得怅然,“道阻”停顿要较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且”要重读,读出痛心之感,“长”“跻”“右”,不仅要重读,语调还要上扬。
二、学生试读,渐入诗韵
3.总结语言,体会特点
重章叠句的写法,以《蒹葭》为例: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湄/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跻/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坻/沚)。
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不仅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而且能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重章叠句
蒹葭
三、模仿翻译,体会诗情
第一章的翻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1.示例翻译,体会情韵
2.模仿翻译,深入玩味
三、模仿翻译,体会诗情
以小组为单位,仿照上面的形式对《蒹葭》进行翻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程俊英《诗经译注》)
思考
《尚书·尧典》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蒹葭》这首诗到底抒发了什么感情?诗的标题和内容中为什么要反复写到蒹葭?
三、模仿翻译,体会诗情
两首诗歌,《关雎》写雎鸠鸟相向而鸣,《蒹葭》全诗多处出现“蒹葭”的意象,勾勒出朦胧迷离的氛围。这样写实际上是在“借物譬喻”,以鸟的相亲相爱写人,以朦胧的意境表现追求爱人不得的忧伤。
四、温故知新,参悟比兴
1.介绍比兴,回顾旧知
比兴
“以彼物比此物”,即为“比”;“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比兴”手法在两首诗歌中兼而有之。
第一单元《回延安》中,也有此种手法
四、温故知新,参悟比兴
(1)还原情景,感触爱意
四、温故知新,参悟比兴
2.品读比兴,细感诗情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诗的开头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蒹葭》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渲染出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以秋景起兴,引出全诗对“伊人”的追求,烘托了抒情主人公求之不得的怅惘、忧伤心情。
除了首章外,《蒹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比兴”的手法?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四、温故知新,参悟比兴
2.品读比兴,细感诗情
(2)细品诗句,深悟比兴
《蒹葭》全诗都使用了“兴”的手法,每章前两句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三章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五、质疑探究,深悟诗情
1.道出新论,引发质疑
长期以来,人们对《蒹葭》主题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直接导致了对诗中“伊人”形象的多重理解。《蒹葭》真的是一首爱情诗吗?“伊人”究竟为何人?
观点1:《蒹葭》是一首爱情诗,“伊人”就是自己所爱的人。
观点2:《蒹葭》是一首理想抒情诗,“伊人”为社会理想。
观点3:《蒹葭》是一首政治抱负诗,“伊人”为贤能的人。
五、质疑探究,深悟诗情
2.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关雎》和《蒹葭》,领悟两首诗在情感抒发和艺术形式上的异同。
六义
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明确类型,理解“六义”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2)发现差异,体会特点。
《关雎》是“淑女”与“君子”的恋歌,“君子”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相契合的爱情,是“琴瑟合鸣”的爱情;而《兼葭》所表现的是一种单方面的追求,是一份得不到回应的情感。
就情感内容而言:
就艺术风格而言: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2)发现差异,体会特点。
就情感风格而言: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体现出“美丽的忧伤”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