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 耳和听觉
第1课时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基础聚焦
1.下列各组中,正确表示听觉形成途径的是( )
①声波 ②听神经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鼓膜 ⑤听小骨 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⑥→⑤→②→③→④ D.①→③→④→⑤→②→⑥
2.一般不要随便挖耳朵,因为用尖锐的器具挖耳朵可能会损伤( )
A.鼓膜 B.听觉中枢 C.耳廓 D.听神经
3.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振动刺激后产生兴奋的部位和听觉形成的部位分别在( )
A.鼓膜和大脑皮层 B.听神经和耳蜗 C.耳蜗和大脑皮层 D.鼓膜和耳蜗
4.如图所示为人耳的有关结构,在听觉形成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②收集声波 B.⑦带动听小骨振动 C.③放大振动 D.⑤产生听觉
5.如图所示为一款新型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额骨两侧,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佩戴者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B.这种耳机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这种耳机可以帮助部分听力障碍患者听到声音
D.听力健全的人在户外活动时使用这款耳机,也不影响他听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6.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其结构包括许多部分,其中耳蜗的作用是( )
A.接受声波刺激,产生听觉 B.将声波转换成振动向内耳传递
C.接受振动,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 D.将振动转换成声波向内耳传递
7.同学们在坐车闭眼时,也能准确地分辨汽车行驶速度和上坡、下坡的变化。在人体内,感受这种变化刺激的结构位于( )
A.鼓室和耳蜗 B.耳蜗和前庭 C.鼓室和半规管 D.半规管和前庭
8.飞机起飞时,妈妈让小金嚼口香糖,说这样可以减轻耳朵的不适感。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嚼口香糖可以迅速补充糖分,减轻头晕的症状
B.味觉感受器在甜味的刺激下,产生愉悦的感觉
C.咀嚼时可帮助咽鼓管张开,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D.张嘴时人体内外得以相通,消除压力的差异
9.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所示是人耳的结构图,请读图填空:
(1)①是 ;⑤是 ;⑥是 。它们共同构成了 。
(2)⑦内有感受 的感受器,⑧内有 感受器。
(3)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 (填序号)传到内耳。
(4)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通过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来使 (填序号)开放。
思维拓展
10.当你在“打哈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哈欠”影响了( )
A.鼓膜的振动 B.听小骨的振动
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 D.神经冲动的传导
11.当遇到巨大声响时,为保护鼓膜,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①迅速张口 ②迅速闭嘴 ③张口,同时双手堵耳 ④闭嘴,同时双手堵耳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对某一声音,若右耳听到的时间比左耳早,则可判断( )
A.声源在人的偏左方 B.声源在人的偏右方
C.声源在人的正前方 D.声源在人的正后方
13.一场车祸事故可能会导致多方面的人体功能损坏,下列受损部位会使人的听力完全丧失的是( )
A.鼓膜破损 B.听小骨受损
C.半规管受损 D.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和中枢受损
14.引起听力下降或损伤的原因很多,某同学经医生诊断是由于细菌进入中耳而引起中耳炎,导致其听力下降的原因是( )
A.一定是听神经受到损伤 B.一定是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
C.一定是咽喉受到细菌感染而损伤 D.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15.某班级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测:
①用两只耳听到的声音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③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右边的声音。
(1)为了验证猜测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道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 。实验中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法。
(2)为了验证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其过程及结果如下: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确定猜测②是的 (选填“正确”或“错误”)。
创新应用
16.当你用录音机把自己的声音录制下来,然后重放给自己听时,会觉得这声音不像自己的。而旁人听起来,却能确定那就是你说话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请用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做出相应的解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 耳和听觉
第1课时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基础聚焦
1.下列各组中,正确表示听觉形成途径的是(▲)
①声波 ②听神经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鼓膜 ⑤听小骨 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1.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⑥→⑤→②→③→④ D.①→③→④→⑤→②→⑥
【答案】A
【解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1)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3)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分析】耳蜗里有听觉感受器,不能形成听觉。
【详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选:A。
2.一般不要随便挖耳朵,因为用尖锐的器具挖耳朵可能会损伤(▲)
A.鼓膜 B.听觉中枢 C.耳廓 D.听神经
【答案】A
【解析】耳的结构如图:
【分析】听觉的形成结合耳的结构图记忆效果好。
【详解】用物体挖耳朵时,应避免用尖锐的器具,以免损坏鼓膜,造成耳聋。故选:A。
3.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振动刺激后产生兴奋的部位和听觉形成的部位分别在(▲)
A.鼓膜和大脑皮层 B.听神经和耳蜗 C.耳蜗和大脑皮层 D.鼓膜和耳蜗
【答案】C
【解析】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分析】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是重点,复习时要注意。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听觉的形成过程中,耳郭能收集声波,声波通过外耳道到达鼓膜,鼓膜的作用是将声波转换成振动,三块听小骨将振动传导到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刺激,产生兴奋,再经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而形成听觉。故选:C。
4.如图所示为人耳的有关结构,在听觉形成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②收集声波 B.⑦带动听小骨振动 C.③放大振动 D.⑤产生听觉
【答案】B
【解析】观图可知:①耳郭,②外耳道,③半规管,④前庭,⑤耳蜗,⑥鼓室,⑦鼓膜。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耳的结构和功能
【详解】A、②是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错误。B、⑦是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正确。C、③半规管是旋转加速运动感受,错误。D、⑤是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错误。故选:B。
5.如图所示为一款新型耳机,佩戴时不堵塞耳朵,将耳机贴在额骨两侧,耳机发出的振动信号传到听觉神经后,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佩戴者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B.这种耳机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这种耳机可以帮助部分听力障碍患者听到声音
D.听力健全的人在户外活动时使用这款耳机,也不影响他听周围环境中的声音,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答案】B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耳听到声音是经过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最后传到大脑才听到声音;(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人听到声音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耳朵,二是通过骨骼进行传播。
【分析】本题通过新型耳机的应用考查了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以及超声波等知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属于基础题。
【详解】A.佩戴耳机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A正确;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种耳机发出的声音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听力障碍者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故C正确;D.听力健全的人使用这款耳机,可以通过骨传声听到声音,也不影响他听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可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故D正确。故选:B。
6.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其结构包括许多部分,其中耳蜗的作用是(▲)
A.接受声波刺激,产生听觉 B.将声波转换成振动向内耳传递
C.接受振动,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 D.将振动转换成声波向内耳传递
【答案】C
【解析】(如图)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够理解耳的结构及各结构。
【详解】据分析可见:耳蜗的作用是接受振动,产生神经冲动(兴奋)。故选:C。
7.同学们在坐车闭眼时,也能准确地分辨汽车行驶速度和上坡、下坡的变化。在人体内,感受这种变化刺激的结构位于(▲)
A.鼓室和耳蜗 B.耳蜗和前庭 C.鼓室和半规管 D.半规管和前庭
【答案】D
【解析】鼓室内有空气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耳各部分的结构功能。
【详解】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闭眼坐车时,能准确辨析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及是否在上下坡行驶,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故选:D。
8.飞机起飞时,妈妈让小金嚼口香糖,说这样可以减轻耳朵的不适感。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嚼口香糖可以迅速补充糖分,减轻头晕的症状
B.味觉感受器在甜味的刺激下,产生愉悦的感觉
C.咀嚼时可帮助咽鼓管张开,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D.张嘴时人体内外得以相通,消除压力的差异
【答案】C
【解析】为了保护耳和听觉,除了减少和消除噪声外,平时还应当注意做到:(1)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2)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3)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4)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这样保护鼓膜的原因。
【详解】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妈妈让小金嚼口香糖,嚼口香糖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击穿鼓膜。C选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所示是人耳的结构图,请读图填空:
(1)①是 ▲ ;⑤是 ▲ ;⑥是 ▲ 。它们共同构成了 ▲ 。
(2)⑦内有感受 ▲ 的感受器,⑧内有 ▲ 感受器。
(3)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 ▲ (填序号)传到内耳。
(4)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通过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来使 ▲ (填序号)开放。
【答案】(1)鼓膜; 鼓室; 咽鼓管; 中耳; (2)头部位置变动; 听觉;
(3)④; (4)⑥
【解析】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外界声波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传导到听小骨后,由于听骨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位觉有关,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人的听觉有关,听小骨的振动刺激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从图中可以看出:①鼓膜,②外耳道,③耳廓,④听小骨,⑤鼓室,⑥咽鼓管,⑦半规管,⑧耳蜗。
【分析】掌握耳的结构和功能是关键。
【详解】(1)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①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是鼓室,内耳包括是⑦半规管和⑧是耳蜗。(2)⑦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⑧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这两类感受器神经纤维合在一起构成了听神经。(3)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④(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4)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为了使(咽鼓管)⑥张开,使气体由咽进入中耳,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保护鼓膜不受到伤害。
故答案为:(1)鼓膜; 鼓室; 咽鼓管; 中耳; (2)头部位置变动; 听觉;
(3)④; (4)⑥
思维拓展
10.当你在“打哈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哈欠”影响了(▲)
A.鼓膜的振动 B.听小骨的振动
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 D.神经冲动的传导
【答案】A
【解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分析】咽鼓管连接咽与鼓室,当外界有巨大声响时,可以捂耳或张嘴是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详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人的口腔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相连,中耳中的鼓膜能接受声波刺激,可产生振动。“打呵欠”会影响鼓膜的振动。故选:A。
11.当遇到巨大声响时,为保护鼓膜,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①迅速张口 ②迅速闭嘴 ③张口,同时双手堵耳 ④闭嘴,同时双手堵耳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耳的卫生保健,解答时可以从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方面来分析。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保护鼓膜的措施及原因。
【详解】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故选:A。
12.对某一声音,若右耳听到的时间比左耳早,则可判断(▲)
A.声源在人的偏左方 B.声源在人的偏右方
C.声源在人的正前方 D.声源在人的正后方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当声波不在人体正前(后)方时,声源与两耳的距离不相等,跟声源同侧的耳将早一点听到声音,而与声源不同侧的耳将稍迟一点听到声音,由此产生的时间差经大脑综合分析后,即能对声源作出定位。若右耳听到的时间比左耳早,说明声源离右耳的距离较近,可以判断声源在人的偏右方,故B正确,ACD错误。
13.一场车祸事故可能会导致多方面的人体功能损坏,下列受损部位会使人的听力完全丧失的是(▲)
A.鼓膜破损 B.听小骨受损
C.半规管受损 D.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和中枢受损
【答案】D
【解析】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听觉的形成。
【详解】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声源→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使声波通过)→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神经(传递冲动)→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鼓膜破损、听小骨受损、半规管只会使传导能力下降,降低刺激强度;而听觉的反射弧仍然完整,可以形成听觉。而听觉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听觉反射活动不能形成。故选:D。
14.引起听力下降或损伤的原因很多,某同学经医生诊断是由于细菌进入中耳而引起中耳炎,导致其听力下降的原因是(▲)
A.一定是听神经受到损伤 B.一定是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
C.一定是咽喉受到细菌感染而损伤 D.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耳的结构,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
【分析】耳朵的结构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耳朵的结构示意图掌握。
【详解】耳是人的听觉器官,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听觉的形成过程为: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中耳出现异常,是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故选:D。
15.某班级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测:
①用两只耳听到的声音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③左耳听左边的声音,右耳听右边的声音。
(1)为了验证猜测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道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 ▲ 。实验中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 ▲ 法。
(2)为了验证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其过程及结果如下: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确定猜测②是的 ▲ (选填“正确”或“错误”)。
【答案】(1)用两只耳听到的声音比用一只耳听到的声音更响;控制变量法; (2)正确
【解析】本题为探究实验题,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得出答案。在实验设置中,要遵循控制变量原则。
【分析】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是关键。
【详解】(1)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用两只耳听到的声音比用一只耳听到的声音更响;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2)让一位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断定猜测②是正确。
故答案为:(1)用两只耳听到的声音比用一只耳听到的声音更响;控制变量法; (2)正确。
创新应用
16.当你用录音机把自己的声音录制下来,然后重放给自己听时,会觉得这声音不像自己的。而旁人听起来,却能确定那就是你说话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请用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做出相应的解释。
【答案】我们说话的声音,自己直接听时,除了通过空气振动传给自己的耳朵外,还可以通过自己的颅骨传送给听神经支配的内耳,所以我们听惯的是“气传导”和“骨传导”混合的声音。放录音时只有空气传导,没有“骨传导”,所以觉得有点不像是自己的声音,而旁人听到的都是从空气传导的声音。
【解析】我们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主要是由颅骨把声带的振动传到内耳后,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形成听觉的;而听自己的录音是在空气中传播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骨传导原理的了解和掌握,理解不同介质在传播声音上的效果是不同的。
【详解】听到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是通过气体传播的;自己听自己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的。骨传导的效果比空气传导的效果好些,所以听起来会感到不像自己的声音。
故答案为:我们说话的声音,自己直接听时,除了通过空气振动传给自己的耳朵外,还可以通过自己的颅骨传送给听神经支配的内耳,所以我们听惯的是“气传导”和“骨传导”混合的声音。放录音时只有空气传导,没有“骨传导”,所以觉得有点不像是自己的声音,而旁人听到的都是从空气传导的声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