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基础聚焦
1.如图所示是“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A.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慢 B.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C.太空中航天员声带不会振动 D.太空中没有阻碍,声音响度太大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略
2.如图所示,为了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常常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击鼓时,会看到碎纸屑在鼓面上不断地跳动。在此实验中,小纸片的作用是(▲)
A.使鼓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使鼓的振动时间延长 D.使声波传播得更快
【答案】B
【解析】声音的产生靠物体的振动,物体的振动可借助其它物体(如纸屑)的跳动来体现。
【分析】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声音产生靠振动,声音的传播靠介质。
【详解】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敲击鼓面时会看到纸屑在跳动,这是由于鼓面在振动,这时鼓面是声源,在此实验中,小纸片的作用是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选:B。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每秒传播340m
C.只要人们听到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答案】C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肯定能发出声音,但由于人的听觉范围、响度大小、是否有介质的限制,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得见;(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声现象重要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正确、全面理解规律就能解答。
【详解】A.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故A错误;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C.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C正确;D.振动的物体能够发声,但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都能听到,如没有介质,响度太小,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故D错误。故选C。
4.如图所示,将一台正在播放节目的收音机放在硬纸盒下,看到盒子上面的小“人”翩翩起舞,这一现象说明了(▲)
A.小“人”发声时在振动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是盒子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D.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D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纸盒的振动通过上面小“人”的跳动来体现,体现了转换思想。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纸盒发出声音时,纸盒不断上下振动,因此纸盒上的小“人”能够“翩翩起舞”。故选:D。
5.鱼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金鱼立即受到惊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
B.该现象说明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C.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为空气—水—金鱼
D.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为鱼缸—水—金鱼
【答案】D
【解析】声音可以在一切的固体、流体和气体中传播,此题可以根据声音依次通过的途径得出答案。
【分析】该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注意题中要求的是“主要过程”。
【详解】该同学在鱼缸旁拍掌时,发出的声音首先通过空气向外传播,然后声音主要通过鱼缸、水传到鱼耳内,故D正确,ABC错误。
6.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各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最小,因此传播最快
C.相同温度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气温的升高而下降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大,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小,故选C。
7.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小华表演水瓶琴。她轻轻地沿瓶口吹奏水瓶琴,主要是因为 ▲ (选填“瓶和瓶中水”或“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在彩排时,小华还即兴表演了一段吹口哨,吹口哨时所发声音的振动物体是 ▲ 。
【答案】瓶内空气柱; 空气
【解析】【分析】【详解】略
8.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 ▲ 。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 ▲ 。
(3)此实验说明了 ▲ 。
【答案】(1)铃声逐渐减小; (2)铃声逐渐增大;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解答,基础型题目。
【详解】(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铃声逐渐减小。(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铃声逐渐增大。(3)此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1)铃声逐渐减小; (2)铃声逐渐增大;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9.如果“声音在空气中每秒钟的传播距离为1m,那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一问题,某同学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其中不正确的是(▲)
A.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的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飞机
B.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
C.铜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
D.教室内学生能更快地听到教师的讲课声
【答案】D
【解析】声音在15°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通过想象,用变化后的声速以及产生的现象与现实情况相对比,进行判断。
【分析】本题关键是记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然后进一步推测当声音的速度变为1m/s后,事物情景的变化。
【详解】A、万米高空中客机声音传来,所需时间很长,飞机早已飞出视线,故A正确。B、汽车的喇叭声传播的太慢,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故B正确;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变为1米/秒,是正常时的,听得的声音与表演不一致,影响欣赏效果,故C正确;D、从假设学生离老师6m远,老师发出声音后,经过6s学生才能听到,故D错误;故选D。
10.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的,小科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实验,其中最符合此次探究目的的是(▲)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答案】B
【解析】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所以我们需要比较的是真空和非真空条件下,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是否能听到,需要选取的器材应该一个是真空条件下的,另一个是非真空条件下的。
【分析】此实验主要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属于基础性实验,比较容易,要学会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详解】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不符合题意,该选项设计不合理;B、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该选项设计合理;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故选B。
11.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1s传播的距离为340m,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大于等于0.1s,若小宇站在一座墙前大叫一声,他恰好能听到回声,则小宇距离墙的距离为(▲)
A.17m B.340m C.34m D.1m
【答案】A
【解析】人能听到声音需要三个条件发出声音的物体声源、传递声音的物质介质、能够接受声音的听觉系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340米。
【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声音传播速度的认识。
【详解】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大于等于0.1s,声音传播的距离为s=υt=340m/s×01s=34m,若小宇站在一座墙前大叫一声,他恰好能听到回声,则小宇距离墙的距离为 L=s==×34m=17m,故A正确,BCD错误。
12.如图所示,小敏和小海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
(2)相距同样的距离,讲话者以同样大小的声音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更大些。这一实验证明: ▲ 。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细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细棉线没有拉直,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细棉线 ▲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答案】(1)固体能够传声;(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不能
【解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2)用金属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4)声在松弛的琴弦中传播,能量损失很快,传不了多远。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详解】(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的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阻断,则振动就会停止,也就听不到声音了;(4)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松弛”,振动不能在线上传播了。
故答案为:(1)固体能够传声; (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不能。
创新应用
13.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如果这两次声音到达人的耳朵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足0.1s,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某中学七年级课外活动小组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科学现象,他们请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沿铁管分别在不同位置用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实验结束后,A同学说自己只听到一次响声;B同学说自己听到两次响声;C同学说自己听到三次响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1s的传播距离S气=340m,在水中1s的传播距离s水=1500mm,在钢铁中1s的传播距离s钢=5100m。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在铁管上某处敲响一次,A、B、C三位同学的位置到达敲击点的距离各在什么范围内(提示:敲击后,声音在三种介质中均匀速传播,可用距离除以速度来计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时间。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和结论分析过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顺序依次是铁、水、空气;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设声音传播距离为s1,应有:≥0.1s,解得s1≥43.97m;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铁传来的声音,设声音传播距离为s2,应有:≥0.1s,解得s2≥212.50m;结论:C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sc≥212.50m,三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者的时间间隔均大于或等于0.1s,故能听到三次敲击声;A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sA<43.97m,任意两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者的时间间隔均小于0.1s,故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B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范围为43.97m≤sB<212.50m,水和铁传播的声音到达听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但水和空气传播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故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解析】根据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结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运用速度的公式变形列出方程,依次进行求解。最后确定三个位置的距离范围。
【分析】本题的解答中,合理运用速度的公式及其变形,根据不同介质中声速的大小和人耳辨别两次声音的间隔时间,列方程进行求解,是解答的关键,有一定难度。
【详解】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顺序依次是铁、水、空气;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设声音传播距离为s1,应有:≥0.1s,解得s1≥43.97m;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铁传来的声音,设声音传播距离为s2,应有:≥0.1s,解得s2≥212.50m;结论:C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sc≥212.50m,三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者的时间间隔均大于或等于0.1s,故能听到三次敲击声;A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sA<43.97m,任意两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者的时间间隔均小于0.1s,故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B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范围为43.97m≤sB<212.50m,水和铁传播的声音到达听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但水和空气传播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故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基础聚焦
1.如图所示是“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慢 B.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C.太空中航天员声带不会振动 D.太空中没有阻碍,声音响度太大
2.如图所示,为了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常常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击鼓时,会看到碎纸屑在鼓面上不断地跳动。在此实验中,小纸片的作用是(
A.使鼓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使鼓的振动时间延长 D.使声波传播得更快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每秒传播340m
C.只要人们听到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4.如图所示,将一台正在播放节目的收音机放在硬纸盒下,看到盒子上面的小“人”翩翩起舞,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小“人”发声时在振动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是盒子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D.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5.鱼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金鱼立即受到惊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
B.该现象说明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C.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为空气—水—金鱼
D.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为鱼缸—水—金鱼
6.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各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最小,因此传播最快
C.相同温度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气温的升高而下降
7.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小华表演水瓶琴。她轻轻地沿瓶口吹奏水瓶琴,主要是因为 (选填“瓶和瓶中水”或“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在彩排时,小华还即兴表演了一段吹口哨,吹口哨时所发声音的振动物体是 。
8.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 。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 。
(3)此实验说明了 。
9.如果“声音在空气中每秒钟的传播距离为1m,那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一问题,某同学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的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飞机
B.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
C.铜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
D.教室内学生能更快地听到教师的讲课声
10.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的,小科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实验,其中最符合此次探究目的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11.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1s传播的距离为340m,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大于等于0.1s,若小宇站在一座墙前大叫一声,他恰好能听到回声,则小宇距离墙的距离为( )
A.17m B.340m C.34m D.1m
12.如图所示,小敏和小海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的距离,讲话者以同样大小的声音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更大些。这一实验证明: 。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细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细棉线没有拉直,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细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创新应用
13.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如果这两次声音到达人的耳朵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足0.1s,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某中学七年级课外活动小组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科学现象,他们请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沿铁管分别在不同位置用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实验结束后,A同学说自己只听到一次响声;B同学说自己听到两次响声;C同学说自己听到三次响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1s的传播距离S气=340m,在水中1s的传播距离s水=1500mm,在钢铁中1s的传播距离s钢=5100m。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在铁管上某处敲响一次,A、B、C三位同学的位置到达敲击点的距离各在什么范围内(提示:敲击后,声音在三种介质中均匀速传播,可用距离除以速度来计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时间。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和结论分析过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