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亲关系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的,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这一创造( )
A.摒弃了前代原有的政治制度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C.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治国理念 D.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2.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班固称它“留意于仁义”,韩愈说它“合乎人与义”。该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3.《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4.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户,上者五六百家”。到文景时代,“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这一现象说明西汉初期( )
A.经济政策适应了现实需要 B.人地矛盾开始出现
C.大一统思想促进社会稳定 D.中央集权面临挑战
5.元朝时某宰相向皇帝上奏说: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以程子、朱子注解为主,是修己、治人之学。这一主张()
A.否定了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 B.强调治国人才的德行修养
C.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化化 D.表明理学开始受到官方推崇
6.如表是《汉书》中关于刺史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汉代对刺史的任用注重
“以明经洁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 《汉书贡禹传》
“(张)敞以切谏显名,擢为豫州刺史” 《汉书张敞传》
“师丹荐宫,行能高洁,迁延尉平,青州刺史” 《汉书马宫传》
A.品行
B.基层行政经验
C.功名
D.与皇帝的亲疏
7.有学者认为:“要理解朱子学的特征,就必须广泛关注北宋时代的各种潮流。我们一定得把朱子学看作宋代思想文化史的最终到达点。”此学者“把朱子学看作宋代思想文化史的最终到达点”,主要是基于朱熹
A.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了天理高度
C.建立了系统而独特的心学理论
D.完成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8.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
卷种 涉及地区 录取比例
南卷 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 55%
北卷 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 35%
中卷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 10%
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南方地区更重视文化教育
B.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完成
C.全国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文化发展
D.政治与文化中心同步转移
9.元朝统治者并不考虑传统的地方行政区划因素,而是据需要,大开大合,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一形胜之地以据险。此举旨在
A.结束藩镇割据的局面 B.促进不同民族的交融
C.凸显政权的与众不同 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10.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个朝代的统治机构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分别应填入( )
A.中书省 吐蕃 B.尚书省 新疆
C.中书省 台湾 D.尚书省 西域
11.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12.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始于
A.鸦片战争之后
B.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D.抗日战争之后
13.在鸦片泛滥问题极为严重时,道光帝命林则徐“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禁烟问题一触即发,林则徐明白此行“乃蹈汤火”“身蹈危机”,但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决心完成禁烟使命。这反映了林则徐
A.致力于解决银荒兵弱的危机 B.决心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C.封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 D.具有勇于抵抗侵略的冒险精神
14.有研究认为,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正面回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认为原朝气数已尽,将革命视作“反清复明”和改朝换代的手段;有的人则是将对清廷现代化改革的不满化为对革命的同情。该研究表明
A.清末新政目的与结果背道而驰 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
C.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符合民意 D.民众对辛亥革命的作用认识有误
15.1921年,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一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B.逐渐认清了中国国情
C.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方向 D.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
16.中国近代首先突破中国人的传统,穿上西装的是( )
A.留美幼童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部分买办
17.1942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还差不多。”毛泽东此话意在表明
A.中国共产党的前身就是中国同盟会 B.研究中共党史必须从辛亥革命开始
C.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D.毛泽东与孙中山有共同的革命目标
18.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了《新华日报》。当日,人们从该报了解到的新闻可能有
A.中共七大的召开
B.百团大战的喜讯
C.西安事变的爆发
D.南京大屠杀的噩耗
19.某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意义重大”。这次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史实的角度对此进行论证说明,需要从下列哪几个方面着手?
①中国在抗战中付出的民族牺牲
②中国战场对欧洲战场的战略支援
③中国战区牵制日本军力的占比
④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历史课堂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讨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你认为下列哪个小组讨论的观点是正确的。
A.第一小组的结论:两国革命目标相同,都是用武装斗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第二小组的结论:俄国是列宁思想,中国是毛泽东思想
C.第三小组的结论:俄国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D.第四小组的结论:俄国是由农村到城市,中国是城市到农村,武装夺取政权
22.回顾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披荆斩棘、奋力开拓,开辟中国特色革命、建设和发展道路,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下列不属于“前人没有走出的路”有( )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业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77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31亿吨,5年内增产近1亿吨,但到1985~1989年间出现了连续徘徊的局面,1989年的粮食总产量仅是1984年的水平。由此可见,家庭联产承包制
①个体家庭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②保障了农民经营自主权,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
③完全取消了集体合作,不利于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势
④仍然是在小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行,难以实现规模发展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
24.照片是记录历史的瞬间,是时代的缩影。下列照片所示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③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④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举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2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成就,“两弹一星”是典例。“两弹一
星”不包括
A.氢弹 B.原子弹 C.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饮食行为被纳入“礼”的范畴。君臣宴乐之时,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一人一案,跪坐而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给中原传统的礼制带来了冲击。
材料二 唐代,中原地区传统的低矮餐案逐渐被北方游牧地区更为舒适、便捷的高足桌椅取代,传统的跪姿习惯也逐步变成了更舒适的垂足而坐。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不拘一格,敢于挑战传统礼制,在饮食生活上饮宴成风,聚会成群。统治阶级也推崇并引领宴会社交之风气,人们渐渐习惯于围桌而食,同桌不同器,聚食而分餐。
材料三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陈伟明《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田芬《唐朝饮食文化中“合食制”流行成因探析》等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与周代餐饮习俗的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差异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餐饮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论积贮疏》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书》
(1)材料一主张国家推行什么政策?
(2)材料二体现出国家实行的是什么政策?你怎么评价这一政策?
28.儿童教育的发展历程能够客观的反映某些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的教育方法是讲求民主和教育个别化;雅典的教育虽然民主,但雅典社会却有重男轻女的习俗,以至于很不重视女子的教育。
——摘编自《幼儿教育课程模式之理论发展》
材料二 卢梭认为儿童是分阶段发展的,他从儿童的独特视角提出了自然人概念。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自然教育”就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
——摘编自甘忠梅《卢梭<爱弥儿>中的全新教育理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三 我国某时期的《幼儿园暂行规程》(下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雅典儿童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3)阅读材料三,推断该史料可能出自哪一时期?概括指出你从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人提出,革命、改革与改良都是人类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和推动历史进步的杠杆。人类究竟运用怎样的方法解决社会矛盾,并不是主观意志使然,而是由历史的客观要求决定的,因而都具有历史必然性。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C
【详解】材料中“周的创造”指的是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治国理念,C项正确;周朝沿袭了商朝的世袭制度,排除A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周朝时没有建立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据材料班固的“留意于仁义”。仁者,人也;义者,宜也,人应该怎样为人才符合情理;韩愈的“合乎人与义”也是强调人做事要适宜,这些与儒家的“义”是一致的,A项正确;墨家的仁体现出一种普遍的、无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义更加趋向于公正和平衡,这与材料中的仁义思想体现的是有等级差别的不一致,B项错误;道家的处事更强调随意,顺其自然,而不强调适宜,C项错误;儒家讲“仁义”,要求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法家弃绝仁义道德,主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D项错误。
【点睛】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讲的是实现和谐的方法:德和礼。德指的是道德克制,礼有两个含义:礼仪和社会规范,这里主要指社会规范,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只要人人都能自觉地运用道德约束自己,并且遵守社会规范,就能实现社会和谐。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白它讲述的内容,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的《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择B选项。
点睛:古文中出现的“封建”往往都指的是分封制,因为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国,因此是西周分封制的代表。而封建代表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在近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不要被干扰。在古代对封建和郡县研究比较多的是柳宗元,王安石和王夫之。这三个人都写过相关的作品,经常被引用。
4.A
【详解】根据材料“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到文景时代,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这说明“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适应了现实需要,A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人地矛盾开始出现,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思想,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面临挑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依据材料“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以程子、朱子注解为主,是修己、治人之学”可以得出元朝强调治国人才的德性修养,故B正确;元朝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以明经科为主,并未否定科举考试制度,故A错误;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化,并非材料主旨,故C错误;南宋时期理学开始受到推崇,并非元朝,故D错误。故选B。
6.A
【详解】根据材料“以明经洁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 “(张)敞以切谏显名,擢为豫州刺史”、“师丹荐宫,行能高洁,迁延尉平,青州刺史”可知汉代对刺史的任用注重品行,A选项符合题意。贡禹以明经洁行著闻,征为博士,没有涉及到基层行政经验及功名,排除BC; 材料没有提及三人与皇帝的关系,排除D。
7.A
【详解】朱熹把儒家思想上升到天理高度,从三纲五常出发维系封建社会统治的秩序,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所以材料中对于朱熹思想评价极高,故A项正确;北宋二程就已经把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朱熹是南宋的,是集大成者。B错误;D是心学思想出现。
点睛:程朱理学、心学都是理学的流派。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发展,只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8.C
【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南卷录取55%,北卷录取35%,中卷录取10%,这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文化教育水平超过北方,而西南地区经济闭塞,文化教育也落后,这反映到科举录取上,就出现了明朝分卷制,故C项正确;北方地区也重视文化教育,只不过南方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比北方高,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两宋之际,故B项错误;明朝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中心则在北方,故D项错误。
9.D
【详解】材料“大开大合,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一形胜之地以据险”是对元朝设置行政区划的犬牙交错原则的描述,主要是人为的割裂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强化中央集权,D项正确;宋朝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融合及凸现政权的与众不同说法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从材料的官职体系来看,行省是元朝时期开设的,中书省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宰相,宣政院在元朝是管理西藏的机构,A项正确;BD项中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C项中的“台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A项。
11.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可以看出苏州盛泽镇商业繁荣胜过其他地方,故本题答案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废除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选;C项与历史史实不符,自然经济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解体;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商业繁荣没有体现商品经营。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古代的商业·商业市镇的繁荣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民族觉醒是因为民族危机激发而产生,根据所学可知,这种觉醒的开端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想逐渐萌发,选项A正确;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均不是开端,排除B、C;抗战后,中华民族自信心大增,与题干不符,排除D。
13.C
【详解】由材料“林则徐明白此行‘乃蹈汤火'‘身蹈危机',但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决心完成禁烟使命’”可知,这反映了林则徐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C项正确;“银荒兵弱的危机”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B项错在“反封建”,排除;材料只是“鸦片泛滥问题极为严重时”,英国还未发动侵略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民众对于辛亥革命的正面回应更多的是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这证明当时辛亥革命宣扬的思想观念并未得到民众的回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民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而非对新政的评价,而且部分民众认为辛亥革命是改朝换代,说明其并不赞成废除帝制,排除A项;C项脱离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对辛亥革命作用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从一大的目标来看,当时的目标属于照搬苏联经验,脱离国情;而二大吸取了一大的教训,结合国情制定了最低民主革命纲领,说明的是中国共产党逐步认清了中国的国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排除A项;材料与确立革命统一战线无关,排除C项;D项是遵义会议的意义,排除。故选B项。
【点睛】
16.D
【详解】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与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打交道较早较多的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率先穿起了西装。因此选D。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点评:本题可用排除法,留美幼童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始于19世纪后期甲午战争后,而买办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
17.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毛泽东指出研究党史从辛亥革命说起还差不多,指的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共的诞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建立的资产阶级政党,不是1921年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前身;B选项错误,毛泽东指出研究党史从辛亥革命说起还差不多,并不是指研究党史必须从辛亥革命开始;D选项错误,毛泽东的革命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乃至实现共产主义,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两者革命目标并不相同。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D
【详解】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中共七大是在1945年召开的,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西安事变是在1936年12月,根据报纸注重时效性的特点即可排除ABC三项。故D项符合题意。
1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20.A
【详解】依据题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强调的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①③④均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贡献,符合题意.②强调的是美国所作的贡献,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A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需要掌握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史实,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解和对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史实的识记。
21.B
【详解】十月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反封建,故A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是列宁主义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指引,故B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故C项错误。俄国革命形式是城市武装暴动起义,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故D项错误。
22.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学习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不属于“前人没有走出的路”,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毛泽东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合中国国情开辟的革命道路,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我们党的首创,加快了统一大业,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们党的一种创新,是中国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3.B
【详解】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由题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业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发挥农民的自主性,促进农业的发展,②正确;由题干“1985—1989年间出现了连续徘徊的局面,1989年的粮食总产量仅是1984年的水平”可知,其弊端是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④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所有权并未改变,①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完全取消集体合作,③错误。故选B。
24.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在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是在1949年,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是在1972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所以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应该是②①④③,D项正确;ABC项排列有误,排除。故选D项。
25.A
【详解】建国初期提出“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并不是氢弹,A错误,符合题意,其他符合题意。
26.(1)差异:餐桌:周代——低矮餐案;唐代——高足桌椅;形式:周代——分案分餐,跪坐,礼仪严格;唐代——同桌分餐,垂足而坐,相对自由;
原因: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加强,冲击了传统礼制;唐代科举制推动文人士大夫阶层壮大;唐代民族、对外交往的兴盛,使饮食种类更加多样,饮食习俗发生变化;统治者引领餐饮新风尚;社会经济繁荣促进饮食习惯变化。
(2)变化:宋代从同桌分餐到同桌合食。
时代特征:政治上崇文抑武;经济上坊市制度瓦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领域门第观念淡化、社会身份趋于平等。
【详解】(1)差异:根据材料一中“一人一案,跪坐而食”,对比材料二中“中原地区传统的低矮餐案逐渐被北方游牧地区更为舒适、便捷的高足桌椅取代,传统的跪姿习惯也逐步变成了更舒适的垂足而坐”“围桌而食,同桌不同器,聚食而分餐”,结合所学知识,从餐桌、就餐形式和礼仪等方面分析可知,从周代到唐,低矮餐案变为了高足桌椅,分案分餐、跪坐和礼仪严格发展为同桌分餐、垂足而坐、相对自由。原因:根据材料一中“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给中原传统的礼制带来了冲击”可知,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加强,冲击了传统礼制;根据材料二中“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不拘一格,敢于挑战传统礼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民族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唐朝时期,科举制推动文人士大夫阶层壮大,民族、对外交往的兴盛,使饮食种类更加多样,饮食习俗发生变化,统治者引领餐饮新风尚,社会经济繁荣促进饮食习惯变化。
(2)变化:根据材料三中“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可知,宋代从同桌分餐到同桌合食。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三中“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政治上崇文抑武;根据“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社会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可知,宋代坊市制度瓦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门第观念淡化、社会身份趋于平等。
27.(1)重农抑商政策。
(2)闭关锁国政策。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它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
【详解】(1)根据材料一“……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知材料主张限制工商业发展,重视农业生产,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2)一问根据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可知为闭关锁国政策;二问评价结合所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回答其积极影响;从海外市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等层面分析其消极影响。
28.(1)特点:①注重民主;②重视个性培养;③不重视女子教育;④重男轻女。(每点1
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2分)
(2)思想:归于自然、遵从天性。(2分)背景:①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反专制思想渗透到教育领域。②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旧有的儿童教育阻碍社会进步。③文化上:天主教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启蒙运动反对封建教育制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人文主义思潮传播,使人们更注重对儿童个性的塑造。(考生须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作答,每方面2分,答出3个方面得满分6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酌情给分)
(3)时期:过渡时期(或建国初期,或1949—1954)。(2分)信息:①政协代行人大职能;②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或新中国成立);③政治氛围浓厚;④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⑤妇女地位提升;⑥新中国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每点1分,答出任意4点得满分4分)
【详解】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依据关键信息归纳——讲求民主和教育个别化、“雅典社会却有重男轻女的习俗,以至于很不重视女子的教育。”等即可以得出雅典儿童教育的特点①注重民主;②重视个性培养;③不重视女子教育;④重男轻女,即为民主政治服务的。
(2)教育思想分析依据: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可以得出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代表人物,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归纳原因,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文化教育上要求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文化教育的出现。
(3)分析时期的依据主要是:本规程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文化教育政策、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信息获取的关键信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活动、生产活动,文化教育活动等”、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民主政治·教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卢梭;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初期的教育
29.示例:赞同材料中的改革和革命共同促进了社会进步的观点。
革命通过打碎旧制度,推动社会发展。中国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次巨大变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同样,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如中国的商鞅变法,打破了秦国的旧制度,促进了社会发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日本的明治维新学习西方,进行全面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的强国。
所以,在社会发展中,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选取哪条道路是由国情及历史发展决定的。
也可以提出如下观点:革命(或改革)在社会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和平时期,改革在社会矛盾的调和与解决方面起重要作用;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变或革命是历史发展的选择等。
【详解】根据“革命、改革与改良都是人类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和推动历史进步的杠杆”,可提出观点:赞同材料中的改革和革命共同促进了社会进步的观点。
论述:可从革命通过打碎旧制度,推动社会发展说明革命促进社会进步,可以中中国的辛亥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进行阐述。可以中国的商鞅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等为例说明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总结说明,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选取哪条道路是由国情及历史发展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