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借、酒、何、独、佳”7个生字。
2.能正确朗读三首古诗,借助注释说出每首古诗所写的传统节日。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元日》,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单元导语页,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过渡:(出示单元导语页)我们不仅有一个温暖的家,还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学习本单元,我们将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还要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2.引导: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请同学们看图,猜猜这些分别是哪个传统节日?(出示春节、清明、重阳三大节日的图片)
预设:春节、清明、重阳。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诗,正与这三大节日有关,让我们乘上时光的列车,一起走近古诗,去领略古诗的风采吧。
设计意图:抓住单元导语,帮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感知,帮助他们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桥梁,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诗文
过渡:读一读三首古诗,借助课本注释,想一想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预设1:《元日》写的是春节。
预设2:《清明》写的是清明节。
预设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
引导:借助注释来理解字词,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结合注释,我们知道了《元日》写的是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清明》写的是清明节,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会去扫墓、踏青。《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会登高望远。
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元日》。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王安石吧。(板书:元日 王安石)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泊船瓜洲》《梅花》《元日》《登飞来峰》等。
2.情境听读
播放《元日》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3.纠正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
(1)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4.全班齐读《元日》。
5.集中识字
本课中有几个生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识记它们吧。
tú sū hún jiǔ mù xiōng bèi
屠 苏 欲断魂 酒家 牧童 兄弟 倍思亲
点拨:
(1)屠:半包围结构,意思是“宰杀剖切”,部首是尸字头,与宰杀有关。可以组词为“屠杀、屠宰”。
(2)苏:上下结构,草字头。可以组词为“苏州、苏杭”。
(3)魂:左右结构,形旁是“鬼”,声旁是“云”,可组词为“魂魄、魂灵”。
(4)酒:左右结构,与“水”有关,声旁是yǒu,不是“西”,可组词为“喝酒、啤酒”。
(5)牧:左右结构,指看护牛、羊等,可组词为“牧羊、牧牛”。
(6)兄:后鼻音。上下结构,部首是口字旁,下面是“儿”,可以组词为“兄弟、弟兄”。
(7)倍:左右结构。可组词为“加倍、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交流作者和创作背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同学们,我们现在过年的时候有吃年夜饭、看春晚、拿压岁钱的风俗,那么宋朝的人们又是怎么过年的?请同学们再来读读《元日》这首诗,想一想古诗中写了过年的哪些情景呢?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探究活动
(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理解诗意
点拨:
解读诗题:“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词语注释:
①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②瞳瞳: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③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
(3)诗意: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开心地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诵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的过年情景。
2.探究活动
(1)自由诵读古诗,圈出诗中描写过年情景的关键字词和诗句。
预设:爆竹、屠苏、新桃换旧符。
引导:同学们,从这首古诗中我们了解到,宋朝人们过年要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这些事物你都了解吗?(板书:放爆竹 喝屠苏 换桃符)
(2)点拨:
①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宋朝开始出现用火药制成的爆竹。春节燃放爆竹可以增添喜庆气氛,传说还可以赶跑一个叫“年”的怪兽。
②屠苏:本课是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③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3)小结:诗人正是描写了放爆竹、喝屠苏酒和换桃符这样一些情景,来表现过年热闹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通过多种方式诵读诗歌,了解诗意,感受春节的快乐和热闹。
2.探究活动
(1)交流诗歌中难以理解的地方。
引导:同学们,现在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预设:老师“一岁除”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引导:问得好。有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老师我知道,“一岁除”就是一年过去了的意思。
小结:对啊,结合诗句,你读懂了“一岁除”的意思,真会学习。
过渡:读着王安石的这首《元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比如读着“爆竹声中一岁除”,我们仿佛看到了正月初一的时候,大人小孩都不怕冷,一大早起床了,来到院子里点燃爆竹,“嘭——啪——”,爆竹发出了巨响,小孩子都用手捂住了耳朵……是啊,就这样一年又过去了。你也能这样边读边想象喝屠苏、换桃符是怎样的情景吗?请试着说说看。
(2)学生交流,感受春节的快乐。
引导: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的想象。
预设: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送来了光明,多么温暖的大年初一啊!一家老小都到齐了,面向东方,按年龄大小一边喝屠苏酒,一边互相祝福。“新年好!新年好!”这一天,大人还带着孩子们摘下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
小结:这位同学很会学习,不但借助注释,理解了“曈曈、新桃换旧符”的意思,而且想象了数百年前的春节情景,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传统春节的那一份独特,那一份快乐。同学们,看着红彤彤的春联,听着四处洋溢的欢声笑语,你的心情会如何呢?这位同学说开心,那位同学说欢乐。(板书:欢乐)是啊,过年了万象更新,多么热闹,多么喜庆啊!
(3)播放《元日》情境课文跟读版,再次感受春节的快乐和热闹。
(4)播放《元日》情境课文背诵版,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借助注释和想象等方式理解诗文大意。通过圈画描写过年情景的关键词,来感受过年热闹、喜悦的氛围。
四、书写指导
(1)出示“旧、符、借、酒、何、独、佳”这些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①“符”是上下结构的字,上短下长。“付”的横写在横中线上,点写在竖中线上。
②“旧、借、酒、何、独、佳”结构上都有相似之处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左窄右宽) 。注意“酒”字左边第一点稍高,注意不要漏掉第九笔横。
(2)学生练写,师生共评。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王安石了解了宋朝过年时的风俗和情景,感受了新年喜悦、热闹的氛围。下节课,我们继续欣赏另两位诗人对不同节日的描写,品味诗中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
背一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元日》。
【板书设计】
元日 王安石
放爆竹 喝屠苏 换新桃
欢乐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御、侯、栖、鸦”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十五夜望月》。
3.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的情感。
4.了解相关的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的情感。
2.了解相关的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复习回顾,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相机评价。
(1)听写上节课学写的5个生字。
(2)指名背诵《迢迢牵牛星》。
2.引导: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读懂了传说里牛郎织女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寒食节的长安城和中秋节的庭院内,去看看那里的景象,看看两位唐代诗人在诗中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吧。
(1)教师出示古诗,学生齐读。
引导:从注释中,你了解到和这两个诗题相关的哪些信息?
预设1: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预设2: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过渡:的确,这两个诗题就点名了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两个传统节日。中秋节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寒食节你们有所了解吗?
(2)简介寒食节。
寒食节在每年农历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的一两日。最开始作为节日时,禁用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板书:寒食)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又以两个传统节日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问题探究
过渡:寒食节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又作何感想?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诗歌,一起探究吧!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注释知大意,展开想象悟诗情。
2.探究过程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意。
(2)学生抓住重点诗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引导:请你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四人一组,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学生畅谈、质疑,小组派代表回答,师随机指导。
成果展示:
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②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④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⑤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古诗大意: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过渡:了解了大意,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
(2)学生自由朗读,圈出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想象画面,说说感受。
引导:默读《寒食》,诗人写了寒食节的哪些景象?请同学们把这些景物圈出来。
预设:春城、飞花、东风、御柳、汉宫、蜡烛、轻烟。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引导:“飞花”是种什么情景?
预设:杨花被风吹得漫天飘扬。
引导:“御柳斜”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预设:柳树枝条在东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
引导:这两句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诗人抓住暮春时节的典型之景,通过“飞”“斜”二字,明写花柳而暗写东风,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春城美景图(板书:春城美景图),让我从中体会到了春日美景的灵动。
小结:让我们展开想象,一起来读一读吧。
过渡:那么等到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什么样的呢?
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引导:结合之前我们对寒食节的介绍,你能讲讲什么是“传蜡烛”吗?
预设:权贵宠臣在寒食节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
引导:这传递的燃烛,造就了什么景象?
预设:一幅忙碌的走马传烛图(板书:走马传烛图),伴随袅袅炊烟弥漫,也随着东风散入了王侯贵戚家中。
引导: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而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小组内互相说来听一听。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王侯贵族、重臣们在家吃着山珍海味,饮酒作乐的样子,但老百姓家家禁烟火,只能吃冷食。
预设2:我仿佛听到了王侯贵族、重臣们开怀大笑的声音,而老百姓都在祭祀悼念。
追问: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预设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王侯贵族、重臣之家却灯火通明?
预设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点拨:从这儿可以看出诗人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
知识补充:
讽刺: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3)结合理解与想象画面,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朗读古诗。
4.情境背诵
(1)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小组内练习朗读,然后在班级中汇报朗读,全班学生认真倾听和点评。
(2)开展“想画面,背古诗”活动,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背诵《寒食》。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利用已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十五夜望月》,想画面悟诗情。
2.探究过程
(1)小组合作,朗读古诗,结合注释,说说古诗的大意。
(2)借助“学习单”,交流感受与收获。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过渡:过完了寒食节,接下来就要走进我们非常熟悉的中秋节了。(板书:十五夜望月)
(1)接下来就请大家先利用语文书上的注释,以小组为单位来说说古诗的大意吧。
成果展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诗歌大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2)知道了诗意,请同学们完成“学习单”,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与收获。
《十五夜望月》学习单
景物
想象到的画面
感受到的情感
预设:
①景物:诗歌展现了地白、乌鸦、冷露、桂花等月下之景。(板书:月下之景)
②想象到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诗人在久久地凝望着明月。
③感受到的情感: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板书:思念)
4.情境背诵
(1)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小组内练习朗读,然后在班级中汇报朗读,全班学生认真倾听和点评。
(2)开展“想画面,背古诗”活动,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背诵《十五夜望月》。
设计意图:在这两首诗的学习中,我们先从比较陌生的寒食节入手,指导学生用“先寻找景物,再想象画面,然后体会情感”的方式学习《寒食》。随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合作探究,去解读《十五夜望月》,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三、书写指导
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御、侯、栖、鸦”4个字,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
点拨:
(1)四个字皆为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左窄右宽。
(2)“御”字要注意倒数第二笔是“横折钩”。
(3)“侯”字要与“候”字区分,注意中间没有“竖”画,书写时要注意辨析。
(4)“栖”字右半边为“西”,不能多“横”画,与“酉”区分。
(5)“鸦”是一种鸟类,所以右半边“鸟”字一点不能漏。
2.让学生在田字格纸上书写,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写完后同桌相互评价。教师相机指导,然后再次练习书写。
四、课堂小结
小结:看过了春城美景和走马传烛,我们了解了寒食节的习俗,也读懂了诗人对封建腐败政治的讽刺;赏过了八月十五晚上的月景,也领悟了中秋节诗人内心的思念。我们随着诗人的所见之景,带着无限的遐想,感受了他们的浓浓思绪!(板书:景物 想象 情感)
五、拓展延伸
过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也是丰富多样,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除了本课的三首古诗,我们还学到过的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等等,你还知道类似的诗歌,了解其中的传统习俗吗?
学生畅谈。
成果展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寒食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节)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交流更多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从而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扩大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背诵本节课的两首古诗并默写。
【板书设计】
寒食 十五夜望月
春城美景图 景物 月下之景
走马传烛图 想象
讽刺 情感 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