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重庆市各地八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重庆市各地八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3 20:0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选择题
1.(2022春·重庆忠县·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图为1953~1957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图。据此可知( )
A.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B.英美经济持续衰落
C.中国经济出现冒进 D.三国均完成工业化
2.(2022春·重庆南川·八年级统考期末)从1953年到2021年,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是一幅治国蓝图。下面属于“一五”计划主要成就的是( )
A.港珠澳大桥 B.青藏铁路 C.武汉长江大桥 D.天问一号
3.(2022春·重庆渝中·八年级统考期末)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和内地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建国初期我国( )
类别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沿海工业产值比重 73.0 71.7 69.7 68.1
内地工业产值比重 27.0 28.3 30.3 31.9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初步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
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充分发挥沿海工业的优势
4.(2022春·重庆綦江·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1950年的土地改革 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B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C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
A.A B.B C.C D.D
5.(2022春·重庆万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一五期间,中国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战争的威胁并未消失。材料可用于说明“一五”计划实施的( )
A.背景 B.目的 C.结果 D.意义
6.(2022春·重庆梁平·八年级统考期末)“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上述现象发生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三大改造期间
C.“大跃进”运动中 D.改革开放后
7.(2022春·重庆·八年级统考期末)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这些成就(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A.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B.标志中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C.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8.(2022春·重庆綦江·八年级统考期末)从下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可知,当时我国( )
A.工业门类齐全 B.制瓷技术水平高
C.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D.优先发展重工业
9.(2022春·重庆南岸·八年级统考期末)小明同学整理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政治建设成就,笔记中有误的一项是( )
课堂笔记: ●工业: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交通:③川藏、青藏、新藏铁路相继通车 ●法治:④《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 B.② C.③ D.④
10.(2022春·重庆沙坪坝·八年级统考期末)下表的数据变化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长率(%)
钢铁(万吨) 135 535 296
生铁(万吨) 193 594 208
粮(万吨) 16392 19505 19
A.“大跃进”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人民公社化 D.改革开放
11.(2022春·重庆开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如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国家或地区 主要文献
苏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
欧洲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
中国 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C.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12.(2022春·重庆南川·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图中,老年妇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的喜悦来自于( )
A.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B.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C.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13.(2022春·重庆·八年级统考期末)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出台,首先是由宪法委员会草拟宪法初稿,然后先后经过北京500多名高级干部、各地区单位8000多人和占全国人口约三分之一人口的三个月讨论,最后再由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审议后通过。材料反映了这部宪法的制定( )
A.充分发扬了人民民主 B.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建立起政治协商制度 D.为土地改革提供重要依据
14.(2022春·重庆九龙坡·八年级统考期末)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颁布于1954年。这部宪法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四大
15.(2022春·重庆长寿·八年级统考期末)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此“大会”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辨析题
16.(2022春·重庆渝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把中国建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是几代中国人一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年的社会改革和经济恢复,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创造必要的前提。中国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是在经济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起步的,而且缺乏必要的资金、人才、经验。但国际、国内的局势又不允许等到条件更好、更有经验时,再开始大规模建设。因此,中央政府下定决心、迎难而上,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中心环节是重工业,其中主要是能源、原材料、机械制造等空白和薄弱工业。但把重工业作为五年建设的中心环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农业和轻工业。1953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曾作了说明:“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都不搞了。”还指出,轻工业是保证人民需要的,而且发展轻工业还便于积累资金;要解决粮食问题,就必须发展农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下册)》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未涉及”。
(1)为了把中国建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
(2)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在经济恢复,国际、国内局势大好情况下开展的。( )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虽是重工业,但不是集中一切力量发展重工业。( )
(4)我国能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辉煌成就,与苏联专家的援助分不开。( )
(5)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部分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成效显著。( )
17.(2022春·重庆万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尚未结束,各方面工作任务仍十分繁重,在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还是专门安排讨论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问题。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从1953年的下半年到1954年夏,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选民登记和基层选举全部完成。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开展宪法草案的起草工作。从1954年6月上旬开始,全国有将近1.5亿人参加了历时三个月的宪法草案大讨论。讨论汇集了很多好的建议,一些建议最终被吸收载入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宪法草案之中。刘少奇在对宪法草案作说明时指出,我们制定的是社会主义宪法,宪法草案是对于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于中国近代关于宪法问题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根据宪法规定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国家政权体系。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选举了第一届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根据梁光晨、陶进华《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探索与建立》整理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未涉及”。
(1)新中国建立初期,党中央非常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工作。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全国各地进行了选民登记和基层选举。
(4)经过充分准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完整的国家政权体系。
(5)1954年制定的社会主义宪法是基于历史经验总结、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制度。
三、综合题
18.(2022春·重庆万州·八年级统考期末)新中国建立以来70多年的交通建设成就,见证了伟大祖国的崛起历程。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交通消除阻隔】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请观察下图,任举一例“一五”时期的交通道路建设的成就,并简要分析其历史意义。
【交通缩短距离】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正如歌中所唱,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库尔班大叔想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故事,承载了新疆各族人民对现代化交通的渴望。当国家发出“开发大西北”,建设兰新铁路”的号召后,上万名年轻的铁路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兰新铁路建设工地进发。从1952年到1962年,历经十年的艰苦建设,兰新铁路全线贯通。(下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兰新铁路能够胜利建成的原因。
【交通改变视界】
下组图片展现了不同时代的风景。
(3)请根据图片信息,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其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说明须紧扣观点)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至1957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了我国工业化水平的快速发展,A项正确;英美经济持续衰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中国经济出现冒进是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后,C项排除;当时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D项排除。故选A。
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等工业企业,还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公路等交通设施,故选C;港珠澳大桥在2018年建成,故排除A;青藏铁路在2006年建成,故排除B;天问一号在2020年7月成功发射升空,执行火星探测任务,故排除D。
3.B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和内地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可以看出从1952年到1955年沿海和内地工业产值差距在不断缩小,结合所学可知工业不均衡状况有所改变,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排除AC项;材料不能体现沿海工业的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使我国工业化起步,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无关,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外交策略”“战争的威胁并未消失”可以判断材料重点阐述了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及中国政府采取的外交政策。基于这样的背景,为了加强国防力量,我国实施“一五”计划,A项正确;“一五”计划实施的是加强国防力量,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结果是建设了鞍钢等多项重大工程建设,排除C项;“一五”计划的意义是改变了我国落后的工业面貌,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我国超额完成。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由此可见,第一飞机制造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等重工业项目都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故A符合题意;三大改造主要是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故B不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主要是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故C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题干的“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正确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解答此题较容易。
7.C
【详解】据材料“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可知,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等都是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C项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成就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不是东南沿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但我国当时未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工业交通建设项目的分布图”,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建成了飞机制造、煤炭、汽车制造等基地,这体现了重工业的发展,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D项正确;当时工业门类不齐全,排除A项;一五计划没有发展制瓷技术,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被世界远远抛在后面,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所以“川藏、青藏、新藏铁路相继通车”说法有误,③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④项表述与一五计划的史实相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时间可得出当时正开展一五计划,工业有所发展,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B项正确;AC项是1958年,D项是1978年,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据“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的文献”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近代宪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参考一些国家的宪法,但不能说明是以东欧的为主,排除B项;材料中借鉴的国家很多,不是以西方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图中“1954年”“选民证”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人大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C项正确;1950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与图中“选民证”无关,排除A项;三大改造是在1953-1956年,使农民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与图中“选民证”无关,排除B项;1958年后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首先是由宪法委员会草拟宪法初稿,然后先后经过北京500多名高级干部、各地区单位8000多人和占全国人口约三分之一的一亿五千万人的三个月讨论,最后再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审议后通过”可知,材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制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扬了人民民主,A项正确;题干信息反映的是人民参与宪法的制定,没有涉及“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人民参与宪法的制定,未体现政治协商制度的确定,排除C项;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1952年就,而宪法出台是在1954年,无法为土地改革提供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商讨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共八大决定将我国由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 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A项;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明确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排除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未涉及
(5)未涉及
【详解】(1)根据材料“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把中国建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是几代中国人一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可知,“为了把中国建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的说法正确。
(2)根据题干“中国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是在经济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起步的,而且缺乏必要的资金、人才、经验。但国际、国内的局势又不允许等到条件更好、更有经验时,再开始大规模建设。”可知,“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在经济恢复,国际、国内局势大好情况下开展的。”的说法错误。
(3)根据材料“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都不搞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虽是重工业,但不是集中一切力量发展重工业。”的说法正确。
(4)根据材料可知,“我国能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辉煌成就,与苏联专家的援助分不开。”的说法题干未涉及。
(5)根据材料可知,“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部分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成效显著。”的说法题干未涉及。
17.(1)正确(2)未涉及(3)错误(5)正确(6)正确
【详解】(1)根据材料“还是专门安排讨论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问题”,题目表述与材料一致,故本题应填“正确”。
(2)材料中没有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相关的信息,所以本题应填“未涉及”。
(3)根据材料,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全国各地进行了选民登记和基层选举。选项与之相反,故本题应填“错误”。
(4)根据材料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根据宪法规定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国家政权体系。选项与材料相符,故本题应填“正确”。
(5)根据材料“宪法草案是对于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于中国近代关于宪法问题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题中表述与材料信息相符,故本题应填“正确”。
18.(1)
示例一: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的建成。它使西藏结束了没有公路的历史,改变了西藏交通落后的状况,开辟了西藏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便利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增进了祖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意思相近亦可)
示例二:宝成铁路的建成。它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成为西南、西北两大地区交通大动脉;为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意思相近亦可)
或:鹰厦铁路的建成。它结束了福建省没有铁路的历史,从根本扭转了福建交通运输的落后局面;有利于铁路沿线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力量。(意思相近亦可)
示例三: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它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利于武汉及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意思相近亦可)
(2)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铁路的修建顺应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心愿;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大批铁路建设者的艰苦奋战。(意思相近亦可)
(3)
示例:
观点:交通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发展交通事业,铁路、公路和城市交通建设飞速发展。随着交通设施,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代步转变为使用小汽车,私家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人们可以选择高铁等多种交通工具。
总结: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本题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史论结合。示例以外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均可。)
【详解】(1)成就:观察图片可知,“一五”时期交通道路建设成就,包括公路建设方面的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铁路建设方面包括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桥梁建设成就是武汉长江大桥。意义:在这几类交通道路建设成就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即可。要求史实正确,史论对应准确。
(2)原因:此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兰新铁路能够胜利建成的原因。从题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时代需求、党的领导、建设者群体等多种维度进行分析。
(3)观点:此题要求学生从试题图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出合理的观点,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说明。论述: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发展的原因、成就和历史作用、影响等多个维度提出观点。在论证过程中,必须坚持史论结合,观点与史实论据要求一致,论据为说明观点服务。总结:要对自己的论述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使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参考答案只给出了一个示例,但其他言之有理的观点和有理有据的论述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