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作业1
姓名:___________班级学号:_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能准确概括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繁荣与开放
B.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C.早期国家的产生
D.分裂走向统一
2.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梳理10-13世纪的历史知识时制作的表格,与表中序号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① 916年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② 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③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
④ 完成全国统一,进行地方制度创新
A.①契丹②党项③女真④蒙古 B.①鲜卑②女真③蒙古④满洲
C.①契丹②吐蕃③女真④满洲 D.①鲜卑②女真③党项④蒙古
3.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党项族元昊、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主要是
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疆域
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C.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开发
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5.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南宋与金也曾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这两种局面被打破,分别是源于哪个民族的崛起?( )
A.契丹族、党项族 B.契丹族、女真族
C.党项族、女真族 D.女真族、蒙古族
6.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契丹、金、北宋、元 B.北宋、契丹、金、元
C.北宋、金、契丹、元 D.契丹、北宋、金、元
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 ②北宋 ③金 ④南宋 ⑤西夏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8.元朝脱脱主持编修的《金史》称“非大定之仁政,不足以固百年之基”,其中的“大定”是指
A.耶律阿保机统治时期 B.完颜阿骨打统治时期
C.金世宗统治时期 D.元世祖统治时期
9.宋朝向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交“岁贡”
A.蒙古 B.契丹 C.西夏 D.金
10.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
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B.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11.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 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顾 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12.金代海陵王时,废猛安谋克制下的“万户”为节镇一级的路,使其置于京府和节镇州之下,其地位与防御州、县等同,并纳入品级制的系统之中。这一改革
A.废除了猛安谋克制度 B.解决了“冗官”问题
C.推动了地方官制的统一 D.使官制更具有民族性
13.元朝时大批中亚、西亚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蒙古族、汉族等民族逐渐交融,形成了我国回族的前身——回族。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①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②元朝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③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④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的主要依据是
A.按文明的发展程度 B.按居住地的范围大小
C.按皮肤颜色的差异 D.按接受统治时间先后
15.《元史·释老传》记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下列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元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元代对蒙古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C.元代对西藏地区采取特殊统治政策
D.元代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封建化政策
16.鸡冠壶,是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烧制而成(如图),有马上游牧民族的遗风,近年来在北京、河北等地陆续出土。鸡冠壶的制成表明辽代
A.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B.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C.契丹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加深 D.契丹民族文化传统逐渐走向衰落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1,归纳三条有关元朝疆域的信息。(可从疆域四至、地方行政制度、对边疆的管辖措施等角度考虑)
(2)依据材料2,指出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3)元朝设置哪一专门机构管辖吐蕃地区?概括这一举措的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指出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结合所学概括其效果。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D
【详解】
960~1368年,中国先后经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以及元朝大一统三个历史阶段,因此,从宋到元朝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故答案为D项;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封建国家陷入危机是明清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夏商周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
2.A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建立的辽,于916年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党项族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女真族建立金,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蒙古人于1271年建立元,最终完成全国统一,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分别建立了辽和西夏政权,并且都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辽和西夏也开发了东北和西北等边疆地区。因此C正确;ABD不属于主要贡献,排除。故选C。
4.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故①在③前面;结合所学可知,金灭了辽,故③在④前面;结合所学可知,1127年北宋灭亡的同年,北宋宗室皇族赵构建立了南宋,故④在②前面,因此,正确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真族的崛起,建立金国,打破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蒙古族崛起蒙古高原,打破南宋与金也曾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最后灭掉南宋,建立元朝,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不符合题,排除。
6.D
【详解】
907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政权,916年建国号契丹;北宋是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1115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政权改国号为元,故选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辽(契丹)宋夏金元的建立时间。
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正是宋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有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党项人建立的夏朝,选项B正确;两宋是汉族政权,不是少数民政权,②④错误,选项A、C、D排除。
【点睛】
解题关键是注意题干限定“少数民族政权”
8.C
【详解】
金世宗统治时期,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C项正确;其他三人都没有“大定”这一称号,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
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岁赐”;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故D项正确,BC项错误;A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故选D。
10.B
【详解】
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故A错误; 题干反映了蒙古人、色目人在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所占比例较大,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占列传的七分之一,说明元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从而任命中央政府信得过的蒙古人、色目人驻守云南,且涌现出一些杰出官员,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民族交融,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故D错误。
11.C
【详解】
行省制度下长官会出现“泛滥咨禀”,后来实行““必合咨禀”主要目的是避免应决不决的现象,是为了加大地方权力,体现出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让地方决策权加大,不是加强对地方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扩大地方自主权,是决策方式的问题,故D项错误。
12.C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海陵王将该制度下其中的一级改为了汉官系统,使得原本互相分离的分别统治女真部落和汉族地方的政治体制开始统一起来,这对地方官制的统一起了推动作用,C项正确;这一改革只是取消该制度下的某一级,并没有废除整个制度,排除A项;解决“冗官”问题与题干改革无关,排除B项;这一改革推进了女真族封建化,弱化了民族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元朝时期大批中亚、西亚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蒙古族、汉族等民族逐渐交融,这有利于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元朝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出现题干中现象的原因有: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故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不利于民族融合,故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
14.D
【详解】
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的主要依据是按接受统治时间先后,“蒙古人”为第一等级,享有各种特权。“色目人”是指党项人、畏兀儿人及其以西诸族出身的人们。“汉人”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各族人民,以及四川、云南两省的人;除汉族外,还有女真人、契丹人。“南人”大体是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人。四等人在政治、经济、法律上是不平等的。这种民族歧视政策,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D项正确;ABC项不是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划分为四等的主要依据,排查ABC项。故选选D项。
15.C
【详解】
根据“西域”“土番”可知是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再结合“释教”“帝师”及所学可推断出是指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故C正确;元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题干未体现,故不选A;题干涉及的是对西藏的管辖,不是针对蒙古地区,故不选B;从题干中看不出元代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封建化政策,故不选D。故选C。
16.A
【详解】
鸡冠壶是游牧民族向农耕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产物,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转变,故选A项;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等方面,仅从辽政权少数民族使用的器皿不能得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契丹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融,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契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故排除D项。
17.
(1)元朝疆域北抵北冰洋,南达南海,西逾葱岭,东北至库页岛;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元朝在吐蕃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理;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在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2)开创行省制度。
(3)机构:宣政院。意义:中央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辖吐蕃地区,体现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理的重视;元朝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详解】
(1)信息:结合题干的提示(从疆域四至、地方行政制度、对边疆的管辖措施等角度考虑)和相关图片可知,元朝疆域北抵北冰洋,南达南海,西逾葱岭,东北至库页岛;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元朝在吐蕃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理;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在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2)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行省制。
(3)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吐蕃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是宣政院;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辖吐蕃地区,体现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理的重视;元朝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18.
(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在当地的各种权力。各地节度使独霸一方,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宋朝:将地方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派遣官员监控地方;收回节度使实权,使之成为虚衔。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行省官员执掌地方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变革与创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既加强了统治又保障了行政效率。
【详解】
(1)措施及影响:根据材料“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在当地的各种权力。各地节度使独霸一方,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根据材料“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将地方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派遣官员监控地方;收回节度使实权,使之成为虚衔。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根据材料“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行省,行省官员执掌地方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趋势: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变革与创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既加强了统治又保障了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