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爱
莲
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学习目标
壹
贰
叁
肆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读---品---析”的方法学习《爱莲说》,并理解文中衬托和象征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莲”所代表的君子的高洁品格。
导入: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导学篇
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节奏;
②结合知识链接、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画出重点字词。
知人论世
周敦颐(1017年—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宋代著名哲学家,道州营道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在南康郡(现江西星子)任职时曾亲自带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清塘镇楼田村,有一处濂溪故里,也就是周敦颐的故乡。在那里,有一副楹联:周庭举世皆尊/元公哲学/鲁迅文章/恩来开国总理,风景这边独好/濂水湛蓝/都庞苍翠/道岩今古奇观。从楹联的意思来看,鲁迅(原名周树人)和周恩来,都是周敦颐的后代。有说法认为,按世系表排列,鲁迅是周敦颐第三十二代孙,周恩来是周敦颐第三十三代孙。该说法称,周氏家族人才辈出,颇多才俊。照此看来,他们也许都继承了相似的“优秀基因”。
知人论世
《宋史》中对周敦颐的记载:担任分宁主簿,面对疑案,只审讯了一次就审清楚了;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敢于和凶悍的上级争辩,为囚犯主持公道,使其免于一死;担任桂阳令,教郡守读书,政绩显著;担任南昌县令,百姓敬畏,富家大姓、黠吏恶少都惴惴不安;担任合州判官,上级是非不分,对他态度不佳,他处之超然;担任广东转运判官,他洗冤昭雪,福泽万民,不辞劳苦,体察民生。周敦颐积极入世,为民做官!也曾经历官场的冷暖、险恶,但始终保持清白操守,洁身自好,初心不改!
总结:周敦颐为官正直,不媚权贵,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难怪黄庭坚如是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就像自己所写的《爱莲说》中的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又可以论述道理。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篇幅一般不长,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道理。如《师说》《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等。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卷三。周敦颐在南康军(今属江西,“军”是宋代行政区域名)任职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读通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yí)乎众/矣!
检测预习
爱莲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值得喜爱)者甚蕃(繁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长出)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不染(沾染(污秽)),濯(用清水洗,这里指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而不妖(美丽而不端庄),中通(贯通;通透)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立),可远观而(却,但是)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戏弄)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少)有闻(听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多)矣!
深入研读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莲花的?
深入研读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第叁章
包图网
2.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如果不是,那还为了写什么呢?
第叁章
包图网
明确: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
手法链接:托物言志,文章整体的构思方法。以物写人,通过赋予“物”以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品读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必须解决的三个递升性问题:“托何物”、“托物何”、“言何志”。
3.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明确:写菊、写牡丹都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正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手法链接:衬托,是突出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为了使所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就用另外的形象来映衬它,其作用在于“衬”。衬托有正衬、反衬等形式。
4.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作者借花喻人: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文章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下
课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