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七年级下册
第23首
泊秦淮 唐·杜牧
古诗词曲梳理
文学常识
1
写作背景
2
重点注释
3
作品主旨
4
理解探究
5
文学常识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写作背景
秦淮,即秦淮河,其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享乐游宴的场所。杜牧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词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夜晚船停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内容理解:第一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图,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第二句叙事,点明船夜泊地点。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夜晚船停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修辞:两个“笼”字,运用互文,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烘托出了朦胧迷茫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商女①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②。 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的悲和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内容理解、表现手法: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看似在讽刺歌女不知亡国之恨,其实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和愤慨。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商女①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②。 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的悲和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情感、炼字:“犹”字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暗示了晚唐统治者正重蹈覆辙,使国家走向灭亡。讽刺了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晚唐统治者,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①商女:歌女。②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重点注释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通过对夜泊秦淮时所见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景象的描写,讽刺了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切忧虑。
作品主旨
1、“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理解探究
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切忧虑。
七年级下册
第24首
贾 生 唐·李商隐
古诗词曲梳理
写作背景
1
重点注释
2
作品主旨
3
理解探究
4
写作背景
贾生即贾谊,西汉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诗人写的就是这件事。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宣室求贤访①逐臣②,
贾生才调③更无伦④。 汉文帝寻求贤士,在宣室咨询被放逐的大臣(贾谊),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 内容理解:第一句诗中一“求”一“访”,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次句赞美贾谊才华横溢。这两句诗,由“求”到“访”到“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谊的推崇器重。后两句诗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可怜⑤夜半虚⑥前席⑦,
不问苍生⑧问鬼神。 可惜汉文帝深夜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贾谊,不是垂问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炼字:“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汉文帝不顾百姓疾苦的批评之情,也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
写作手法:先扬后抑,前两句诗貌似歌颂汉文帝,后两句诗却转为了诗人的叹息和讽刺,“问”与“不问”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辛辣,感慨极深。
①访:咨询,征求意见。②逐臣:被放逐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到长沙的贾谊。③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④无伦:无人能比。⑤可怜:可惜。⑥虚:徒然。⑦前席:指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⑧苍生:指百姓。
重点注释
这首诗写的是汉代,其实是托古讽今,全诗先扬后抑,议论精警,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作品主旨
1、“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赏析。
理解探究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汉文帝不顾百姓疾苦的批评之情。
2、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本诗采用了“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的艺术手法。先写汉文帝求贤若渴,调回贾谊,虔诚求教,后笔锋一转,点出汉文帝垂询的内容。诗由赞叹化为慨叹,由歌颂化为讽刺,表达了诗人对汉文帝的讽刺,对贾谊的同情。
3、诗人写作此诗的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这首咏叹贾谊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达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谊,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谊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