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七年级下册
第18首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古诗词曲梳理
文学常识
1
写作背景
2
重点注释
3
作品主旨
4
理解探究
5
文学常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陈子昂因屡次进言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他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向前看不见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见后世明主。 内容理解: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
表现手法:通过“前” “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向前看不见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见后世明主。 情感: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连用两个“不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念天地之悠悠①,
独怆然②而涕③下!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倍感悲伤而落下眼泪。 内容理解: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形成对比,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念天地之悠悠①,
独怆然②而涕③下!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倍感悲伤而落下眼泪。 诗人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的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哲理:融理入情,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②怆然:悲伤的样子。③涕:眼泪。
重点注释
这首诗通过抒写诗人登楼远眺,凭古吊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作品主旨
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
理解探究
“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表达了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人生感慨。
3、请简要概括“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的意境。
诗人把个人置于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