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七年级下册
第14首
竹里馆 唐·王维
古诗词曲梳理
文学常识
1
重点注释
2
作品主旨
3
理解探究
4
文学常识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本诗正作于其隐居之时。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独坐幽篁①里,
弹琴复长啸。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内容理解:前两句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琴长啸,体现出诗人高雅恬淡、超拔脱俗的气质。同时竹子也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质。
炼字: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深林②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③。 幽深的竹林(虽然)无人知晓,(却有)明月来陪伴我。 修辞:运用拟人,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通过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情景表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以弹琴、长啸衬托月夜竹林的幽静。
①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②深林:这里指“幽篁”。③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重点注释
《竹里馆》描写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脱俗的境界。
作品主旨
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理解探究
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悠然自得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幽篁、明月。营造了月夜竹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七年级下册
第15首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古诗词曲梳理
重点注释
1
作品主旨
2
理解探究
3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谁家玉笛①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阵阵悠扬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传遍洛阳古城。 内容理解:前两句写诗人听到了散落全城的悠扬笛声。
炼字:“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的意思。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谁家玉笛①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阵阵悠扬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传遍洛阳古城。 “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写笛声仿佛传遍洛城,似乎其他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修辞:“满洛城”运用夸张,渲染笛声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衬托出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此夜曲中闻折柳②,
何人不起故园③情。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内容理解:写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思乡的情怀。“故园情”点明了主题。
情感:“折柳”不只是乐曲名,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①玉笛:笛子的美称。②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③故园:故乡,家乡。
重点注释
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作品主旨
1、本诗用字巧妙,请分析“暗”字的妙处?
理解探究
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门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激发其思乡之情。②“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③“暗”与“谁家”照应,意即不知谁家。
2、赏析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人听到《 折杨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之笔,也是“闻笛”的题意所在。这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 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3、诗人写“折柳”曲,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达恋恋不舍之情。“折柳”既指乐曲名,又代表一种习俗、一种情怀。《折杨柳》这支古曲抒发的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子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