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教学难点:
课文抒发了作者哪些感受,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自古以来,月亮常常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许多诗人都留下了这样的千古佳句,你知道哪些诗句?
2.师生交流。
3.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季羡林先生笔下的《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平时对古诗词的积累情况,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感,增强自主背诵古诗的意识。)
二、借助学习提示,把握主要内容。
1.学生先阅读“学习提示”,交流学习这一课要解决什么问题?
2.默读课文,并作出批注。
(设计意图: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的特点,充分运用“学习提示”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不长,不难理解。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默读、思考,能够写下自己的理解。)
3.出示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学生自己朗读一遍。有什么发现?首尾呼应,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4.其余段落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预设:主要写故乡望月时的童年趣事以及在异地看到的月亮。
板书 故乡望月 童年趣事 异地看月
随文学习生字“渺、篝、徘、徊”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直奔主题,目标明确,潜移默化中落实概括课文内容这一任务。)
三、抓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1.哪些语句抒发了作者望月时的情感?
2.预设:
①交流第四自然段,体会到作者童年生活快乐、美好。随文学习生字“萌、澄、澈”。
②过渡:“我”背景离乡、漂泊天涯,到过将近三十多个国家,看到过怎样的月亮呢?
③“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燕园圣地,茂竹修林,绿水环绕,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随文学习生字“旖、旎、顷、峨、瑞、莱”
读准多音字“燕”。
感受异地美妙绝伦的风光,与家乡对比,反衬的是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板书 对比 反衬
④“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直抒胸臆,强烈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可以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一箭双雕。典型语句直抒胸臆,学生容易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多次阅读,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积累语句,学习作者写法。)
四、联系旧知,升华情感。
1.异地的月再明也比不上故乡的明呀,此情此景,有点熟悉的感觉,想到什么情景吗?
2.出示“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练习:补充句子 ( )是故乡( )
(设计意图:联系上学期学过的《桂花雨》,更深入地体会思乡之情,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香,水是故乡甜……课文中蕴含的思乡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千古年来,月亮已成为中国人思乡的美好寄托,植跟在每个人的心间,下课后继续搜寻借月思乡的古诗词。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增强课余时间积累古诗的意思,结束时再作提醒,让学生背诵古诗这一任务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故乡望月 快乐美好
异地看月 思念故乡
对比 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