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3 22: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我栖居于无限可能之中
一座比散文更精致的房屋
窗户不计其数 而门则更胜
——(美)艾米莉·狄金森
建筑是凝固得音乐。
——(德)歌德
天坛
黄鹤楼
滕王阁
大雁塔
巴洛克建筑
古罗马建筑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中国建筑的特征。
2.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分析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对说明文的鉴赏能力。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兴趣,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
一是“小”。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
二是科学性。材料真实可靠;观点实事求是;语言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
三是创造性。提出新发现,运用新方法,得到新成果,积累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一定的启发。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
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他是梁启超的长子。他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工作。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人,并领导和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代表作《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
他们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天安门城楼。
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初期,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告,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解题
中国建筑 的 特征
研究
对象
指事物作为标
志的显著特色
研究
方向
1、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1、2):从分布广阔(空间)和历史悠久(时间)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引论)
第二部分(3—13):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主体)
第三部分(14—17):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惯例。(为什么)
第四部分(18—20):提出各民族建筑间“可译性”问题,提倡发扬光大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结语)
本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重点分析九大特征
(一)个体建
筑构成:
单个建筑一般由台基、房屋本身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台基
房屋
屋顶
说明方法
——作诠释




(二)平面布置(群体建筑构成)
左右对称
坐北朝南
有主有次
户外空间
说明方法
——举例子
(三)结构方法
立柱
横梁
木材结构,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
摹状貌举例子
(四)斗拱
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说明方法——摹状貌、下定义、举例子
(五)举折、举架
举架
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说明方法——下定义、摹状貌
在图中找出立柱、橫梁、斗拱和举架。
斗拱
举架
立柱
橫梁
(六)屋顶的装饰作用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轻盈、朴实、威严)“翘起如翼”(采光、排水)的屋顶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说明方法——作比较、引用
(七)颜色的选择——朱红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暖色调——辉煌富丽、高洁典雅、
忠心、富贵(朱门)
(八)构件的装饰作用
门环
说明方法——举例子
门环
垂脊吻
(九)建筑材料的装饰
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
说明方法——作诠释、举例子
特征小结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结构方法
斗拱
举折 举架
屋顶
颜色-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总体特征
结构特征
装饰特征
整体
局部
文本探究
在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之后,作者又提出了什么问题?
1.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
2.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文本探究
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规则。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的规则,既有“拘束性”,也有“灵活性”,它们共同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
文本探究
语言文字 建筑学
文章
文法
词汇
大文章
小品
建筑或建筑群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宫殿、庙宇
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文本探究
“可译性”问题
同样的需要——遮太阳挡风雨的居住需要(普通民居),炫权力显气派的统治需要(宫殿等),等等。
同样的问题——怎样选择建址、怎样使地基更坚实、怎样使结构更稳定牢固、怎样让装饰更加引人注目……
同样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希腊的神殿、北京的天坛……基于对人的怀念之情,和对神的敬畏之情。
文本探究
作者提出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有什么深刻意义?
法国的凯旋门和中国的琉璃牌楼
罗马的圆亭和中国的天坛
因为相通,所以可译;因为个性,所以多彩。提出“可译性”,避免了孤立、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可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
思考:依据课文18-19段,填写下表。
可译性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可以互相翻译,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写作目的:
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不要盲目地崇洋,呼吁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发展中国的建筑,要善于古为今用。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课堂总结
本文运用简练、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美学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建筑优秀传统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