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4 00:1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威宁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
1. 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元谋县大那乌村发现了元谋人的左右中门齿,还发现了17件石器制品。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被烧焦的骨头。据此可知,元谋人( )
A. 最早使用并制造工具 B. 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C. 实现了早期社会分工 D. 生存能力有较大提升
2. 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经理族人者也”。上述材料表明,宗法制( )
A. 与分封制密不可分 B. 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 血缘纽带关系弱化 D. 促进官僚政治的建立
3. 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主张:“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下列主张与它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
A.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B.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C. 政在四方,要在中央 D.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4. 如图是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画面左侧为一酒肆,酒肆内一人着冠,右手持一量器,作售卖状,酒肆前有两人,为沽酒者。这反映了当时( )
A. 商业发展环境宽松 B. 品牌意识深入人心
C.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 区域生产形成特色
5. 《隋书·经籍志》曰:“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转变( )
A. 体现了少数民族汉化的趋势 B. 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C. 彻底完成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D. 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
6. 公元907~979年,北方出现多个割据政权,见如表。可见这一局面形成是( )
政权 存在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建立者身份
后梁 907—923年 开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洛阳 李存勛 沙陀族,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6年 开封 石敬瑭 沙陀族,成德、天平军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开封 刘知远 沙陀族,天雄军节度使、枢密使
后周 951—960年 开封 郭威 忠武军、河东节度使
A. 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B. 藩镇割据的继续与扩大
C. 朋党之争的严重后果 D. 民族政权并立的新发展
7.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创立,被誉为是一种史无前例的“突破性进展”。这主要表现在( )
A.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B.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D.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8.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位颇具影响力的诗人,其代表作《琵琶行》以商人妻子为主角,《观刈麦》生动描绘了农忙时节田间劳作的景象。《卖炭翁》更是详尽地描绘了底层劳动者的一天。这些诗歌作品属于( )
A. 直接史料 B. 间接史料 C. 实物史料 D. 官修史料
9. 唐初设立三司使一职,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宋朝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政治体制的变动具有随意性 B. 权力制衡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制约 D. 唐宋君主权力呈现弱化现象
10. 元朝行省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具有一定自主权,但有专家认为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这种制度设计( )
A. 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 B. 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C. 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 D. 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11. 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反映了宋代( )
A. 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 B. 宗族观念不复存在
C. 婚姻习俗受理学影响 D. 四民社会结构瓦解
12. 如图是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统计历代节妇烈女数量的柱状图。对宋明时期解释合理的是( )
A. 宋代女性伦理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儒学教育鼓励平民大众的个性解放
C. 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 D. 节妇烈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13. 明代永乐年间开始派遣宦官到地方或“监军”或“抚夷”,名为镇守中官,到正德年间,势力膨胀,但是嘉靖年间镇守中官制度被皇帝轻易废除。这说明明代( )
A. 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B. 封建体制的僵化
C. 内阁失去辅政功能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14. 清朝疆域在1760年达到极盛,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等负责管理辽阔的藏区;在云贵地区则推行土司制度,并在雍正年间完成改土归流。这实际上反映出清朝( )
A. 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 B. 地方管理体制的一体化
C.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5. 明清时期的震泽镇,在元朝时只是一个小村落,居民仅数十家;明中叶后增至三四百家;清初,由于丝织之盛,货物并聚,该镇居民达二三千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 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
C. 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D. 经商成为人们的主业
16. 鸦片战争后,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一些知识分子往往把近代中国的“变局”与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的局面相提并论,中国已不再是天下的中心,而是世界上众多国家之一。这一变化( )
A. 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 B. 凸显了师夷长技的理念
C. 孕育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 改变了国人的认知方式
17.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即便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有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活动。”“时代发展潮流”表现在( )
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既反封建也反侵略
C. 后期提出《资政新篇》 D. 注重平均社会财富
18. 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些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集体亮相”致使( )
A. 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B.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
C. 中国丧失了台湾全岛 D.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9. 甲午国殇,催化了维新思想的发酵和维新群体的聚合,并很快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这场运动( )
A 开辟向西方学习之路 B. 挽救了民族危亡局面
C. 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D. 改变了君主专制政体
20. 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 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 B. 脱离了中国社会实际
C. 未完成改朝换代任务 D. 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1. 1917年《新青年》每期发行量达到1.6万多份。读者称它为青年界的良师益友,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 使国家的面貌为之一新 B. 促使社会观念的变革
C. 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D. 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 )
A. 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 B. 说明了北伐战争的局限
C. 描绘了二次革命的过程 D. 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
23. 某份刊物封面(见如图)上有“昆明学生爱国总会”“昆明学生爱国要刊”“中华民国九年四月十二号出版”等字样。它可以用来研究( )
A. 义和团运动 B. 武昌起义 C. 五四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24.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罢工高潮。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上述材料展现了( )
A. 国共合作的历程 B. 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C. 工农运动的艰辛 D. 共产国际对中国的援助
25. 下图是民国时期各种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的情况。导致这期间民族资本增长的因素不包括( )
A. 国内战争环境恶劣 B. 外国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 政府的政策和支持 D. 民族资本家的努力
26. 台儿庄战役,历时1个月,在我国抗战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次战役( )
A.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B. 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C. 彭德怀是这次战役的指挥官 D. 是抗战中的最大规模战役
27. 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通知:“目前在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上,需要我党迅速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的干部。”这一通知发布的背景是( )
A. 中共已成为执政党 B. 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C. 民主革命基本胜利 D.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28. 某同学看到一本图书中有这样一则目录(见如图),这些老店的变化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全聚德公私合营获新生
A. 社会主义改造 B. 没收官僚资本 C. 土地革命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29. 著名的楹联专家马萧萧写了一副对联:“结缔归根玉莲蕊共紫荆艳,清源正本镜海波随香港归”。对联所赞颂的事件出现的原因是( )
A. 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B. 坚持“共同繁荣”方针
C. 坚持“和平共处”原则 D. 贯彻“求同存异”方针
30. 如表所示是1978~201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简表。下列选项中,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世界排名
1978 206.40 第32位
1997 3250.60 第10位
2007 21738.00 第3位
2017 41045.04 第2位
A. 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逐步构建开放型的经济
C. 中国已领先西方发达经济体 D.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唐代、北宋三个时期南方、北方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并扩大其耕种面积。同时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包括的范围不仅日渐广泛,同时在各个行业的规模、数量、工具以及技术方面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当时商业领域的进一步繁荣,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加、区域性商人群体的结盟以及白银的广泛使用等方面。另外,新兴商业城市以及商业化的市镇经济也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如松江、杭州等城市。
——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材料三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1)提取材料一中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已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国内有心人,真像睡梦中着一个霹雳,因想到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材料二 他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袖是毛泽东(1893~1976)。他虽然也遵循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但却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他认为,中国革命的载体不是数量较少的工人,而是农村的广大贫苦农民。
——以上材料选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梁启超三期“进化”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2)材料二中毛泽东所选择的“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是指什么?并指出他的依据。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中外之间源远流长的朝贡关系和以此为主要内涵的宗藩体制岌岌可危。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步,朝鲜、越南遭受日、美、英等国的瓜分和掠夺,并最终与中国中断宗藩关系。1890年,朝鲜王太后去世,清廷最后一次以宗主国身份派遣使臣前往吊祭。
1894年,朝鲜最后一次派遣使臣向清廷缴纳岁币。1895年,依据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中朝宗藩关系宣告解体,也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持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所有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要创设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朝贡体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威宁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元谋县大那乌村发现了元谋人的左右中门齿,还发现了17件石器制品。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被烧焦的骨头。据此可知,元谋人( )
A. 最早使用并制造工具 B. 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C. 实现了早期社会分工 D. 生存能力有较大提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还发现了17件石器制品。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被烧焦的骨头”可以看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工具,同时也会使用火,说明他们的生存能力有所提升,D项正确;材料不有证明是最早,也不能证明是“开始”,排除AB项;材料没有分工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 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经理族人者也”。上述材料表明,宗法制( )
A. 与分封制密不可分 B. 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 血缘纽带关系弱化 D. 促进官僚政治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宗法制度规定宗族中族长拥有重要的权力。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宗法制有利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稳定。材料中族长具有重要的权力,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内容,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A项;宗法制强化了血缘纽带关系,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官僚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 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主张:“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下列主张与它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
A.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B.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C. 政在四方,要在中央 D.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将“法”“信”“权”当作治国三要素,“政在四方,要在中央”即强调建立中央集权的主张,也属于法家思想,C项正确;儒家主张的“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是墨家思想,并非法家主张,排除B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 如图是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画面左侧为一酒肆,酒肆内一人着冠,右手持一量器,作售卖状,酒肆前有两人,为沽酒者。这反映了当时( )
A. 商业发展环境宽松 B. 品牌意识深入人心
C.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 区域生产形成特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画像石中描绘的专门卖酒的酒肆和售酒、沽酒的场面,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强调政府调整商业政策和商业发展环境的宽松,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汉代品牌意识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只一家酒肆和一个买卖场面无关区域生产特色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5. 《隋书·经籍志》曰:“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转变( )
A. 体现了少数民族汉化的趋势 B. 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C. 彻底完成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D. 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通过迁都洛阳和孝文帝改革,强制以汉话代替鲜卑语言,体现了少数民族汉化的趋势,A项正确;北魏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没有直接触动统治阶级利益,不会加剧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排除B项;彻底完成了鲜卑族的封建化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与“后魏初定中原”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 公元907~979年,北方出现多个割据政权,见如表。可见这一局面的形成是( )
政权 存在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建立者身份
后梁 907—923年 开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洛阳 李存勛 沙陀族,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6年 开封 石敬瑭 沙陀族,成德、天平军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开封 刘知远 沙陀族,天雄军节度使、枢密使
后周 951—960年 开封 郭威 忠武军、河东节度使
A. 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B. 藩镇割据的继续与扩大
C. 朋党之争的严重后果 D. 民族政权并立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北方出现的这些割据政权的建立者基本上都是前朝的节度使,节度使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并最终取代中央政权,所以表格中反映的这一局面的出现实际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与扩大,B项正确;这些政权的建立者基本上都是前朝的节度使,他们与统治者属于同一阶级,所以不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排除A项;他们是以节度使的身份取得政权,是藩镇割据的扩大,并非是由于朋党之争导致的,排除C项;这些政权是前后相继的,并不是并立的,因此不能说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新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7.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创立,被誉为是一种史无前例的“突破性进展”。这主要表现在( )
A.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B.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D.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各部门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国家决策的科学性,标志着中央官僚体制的成熟,是史无前例的“突破性进展”,A项正确;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与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服务皇权,并非独立施政,排除C项;皇权顶峰的标志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排除D项。故选A项。
8.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位颇具影响力诗人,其代表作《琵琶行》以商人妻子为主角,《观刈麦》生动描绘了农忙时节田间劳作的景象。《卖炭翁》更是详尽地描绘了底层劳动者的一天。这些诗歌作品属于( )
A. 直接史料 B. 间接史料 C. 实物史料 D. 官修史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颇具影响力的诗人,其描写商人妻子、农民田间劳作以及底层劳动者遭遇的作品,可以作为研究唐朝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史料,B项正确;文学作品不能不经辨析,直接当作史料应用,排除A项;唐诗不属于实物史料,排除C项;白居易的诗歌是其个人作品,不属于官修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9. 唐初设立三司使一职,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宋朝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政治体制的变动具有随意性 B. 权力制衡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制约 D. 唐宋君主权力呈现弱化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吸取唐末五代的教训,将全国的财政大权从宰相领导的行政体系中脱离出来,转到皇帝手里,反映了政治体制的调整受现实需要制约,C项正确;政治体制的变动具有随意性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历史规律不符,排除A项;权力制衡强调程序,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唐宋君主权力逐渐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元朝行省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具有一定自主权,但有专家认为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这种制度设计( )
A. 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 B. 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C. 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 D. 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得出行省制之下,地方既有一定的权力,行政效率高。同时又受到中央的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体现出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的特征,D项正确;行省制有利于维护地方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C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故选D项。
11. 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反映了宋代( )
A. 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 B. 宗族观念不复存在
C. 婚姻习俗受理学影响 D. 四民社会结构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婚姻观念不重视门第,重视财产。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重视财富,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A项正确;宋代存在宗族观念,排除B项;材料反映婚姻收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重视财富,不是理学的影响,排除C项;宋代四民结构仍存在,没有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如图是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统计历代节妇烈女数量的柱状图。对宋明时期解释合理的是( )
A. 宋代女性伦理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儒学教育鼓励平民大众的个性解放
C. 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 D. 节妇烈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示反映了宋朝以后,节妇烈女数量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理学重建了儒学信仰,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不断强化,它强调三纲五常等社会伦理观念,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导致宋明时期节妇烈女数量增多,C项正确;宋朝女性伦理观念与理学宣传密切相关,与商品经济发展关联性不大,排除A项;儒学重视伦理,不提倡个性解放,排除B项;节妇烈女重视伦理纲常,具有强烈的忠贞意识,而不是社会责任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明代永乐年间开始派遣宦官到地方或“监军”或“抚夷”,名为镇守中官,到正德年间,势力膨胀,但是嘉靖年间镇守中官制度被皇帝轻易废除。这说明明代( )
A. 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B. 封建体制的僵化
C. 内阁失去辅政功能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正德年间皇帝派到地方的宦官势力膨胀,嘉靖年间皇帝轻易废除此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君主专制得以强化。材料中嘉靖皇帝轻易废除镇守中官制度可以说明君权专制独断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中镇守中官不属于中枢机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君主专制的强化,只是封建体制的组成部分,不能证明该体制就僵化,排除B项;明代内阁是中枢机构,没有失去辅政功能,排除C项。故选D项。
14. 清朝疆域在1760年达到极盛,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等负责管理辽阔的藏区;在云贵地区则推行土司制度,并在雍正年间完成改土归流。这实际上反映出清朝( )
A. 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 B. 地方管理体制的一体化
C.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清政府通过设立将军辖区、办事大臣和大规模改土归流等措施,加强了对空前辽阔疆域的管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地稳定了边疆秩序,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D项正确;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中心思想,排除A项;地方管理体制的一体化与“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等负责管理辽阔的藏区”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中华文明的多元性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明清时期的震泽镇,在元朝时只是一个小村落,居民仅数十家;明中叶后增至三四百家;清初,由于丝织之盛,货物并聚,该镇居民达二三千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 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
C. 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D. 经商成为人们的主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位于苏州地区的震泽镇的居民数量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繁荣,B项正确;明末清初,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震泽镇的居民数量和城镇规模扩大,无法说明明清时期全国商业发展环境,排除C项;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耕织仍然是人们的主业,排除D项。故选B项。
16. 鸦片战争后,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一些知识分子往往把近代中国的“变局”与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的局面相提并论,中国已不再是天下的中心,而是世界上众多国家之一。这一变化( )
A. 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 B. 凸显了师夷长技的理念
C. 孕育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 改变了国人的认知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使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认识到中国不再是天下的中心,而是世界上众多国家之一,A项正确;知识分子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的分析,并未凸显师夷长技的理念,排除B项;孕育中体西用思想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洋务派,排除C项;先进知识分子对时局的分析,不足以改变国人的认知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17.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即便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有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活动。”“时代发展潮流”表现在( )
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既反封建也反侵略
C. 后期提出《资政新篇》 D. 注重平均社会财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也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文件,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C项正确;A项实现绝对平均主义,D项平均分配财富,脱离了社会生产力水平,都不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排除AD项;反封建反侵略主要强调中国的革命任务,而材料中的时代潮流是就世界而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C项。
18. 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些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集体亮相”致使( )
A. 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B.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
C. 中国丧失了台湾全岛 D.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第一个年头,即1900年,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的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致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开始于19世纪末,排除A项;导致中国丧失台湾全岛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排除C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发生在19世纪末,排除D项。故选B项。
19. 甲午国殇,催化了维新思想的发酵和维新群体的聚合,并很快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这场运动( )
A. 开辟向西方学习之路 B. 挽救了民族危亡局面
C. 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D. 改变了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刺激,维新思想迅速发展,维新派形成并领导了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促进了民权、民主等新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早在19世纪中期,向西方学习的活动已出现,排除A项;戊戌变法未能成功挽救民族危亡局面,排除B项;改变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是辛亥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20. 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 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 B. 脱离了中国社会实际
C. 未完成改朝换代任务 D. 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可以看出,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但封建主义、封建势力仍然存在,说明辛亥革命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中的内容正符合当时的中国实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袁世凯,排除D项。故选A项。
21. 1917年《新青年》每期发行量达到1.6万多份。读者称它为青年界的良师益友,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 使国家的面貌为之一新 B. 促使社会观念的变革
C. 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D. 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17年,《新青年》成为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促使青年的思想觉悟。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新文化运动发生,猛烈抨击传统纲常礼教,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社会观念发生变革,B项正确;《新青年》的发行不足以证明使得国家面貌为之一新,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促进社会的思想解放,没有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排除C项;《新青年》受到青年的欢迎,没有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排除D项。故选B项。
2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 )
A. 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 B. 说明了北伐战争的局限
C. 描绘了二次革命的过程 D. 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虽然推翻了腐朽的旧王朝,却没能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社会的失序与混乱,加剧了民生痛苦,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D项正确;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与民国时期政局的动荡失序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北伐战争,更未说明北伐战争的局限性,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描绘二次革命的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
23. 某份刊物封面(见如图)上有“昆明学生爱国总会”“昆明学生爱国要刊”“中华民国九年四月十二号出版”等字样。它可以用来研究( )
A. 义和团运动 B. 武昌起义 C. 五四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九年即1920年,昆明学生组织创办的爱国刊物,可以用来研究五四运动的意义,C项正确;19世纪末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与20世纪20年代的学生爱国活动无关,排除A项;1911年的武昌起义与1920年的学生运动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1920年,昆明学生创办的爱国刊物不可以用以研究发生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4.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罢工高潮。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上述材料展现了( )
A. 国共合作的历程 B. 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C. 工农运动的艰辛 D. 共产国际对中国的援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罢工高潮。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可得出中共从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到认识到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说明中共对民主革命有更深的认识,是中共对民主革命的积极探索,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国民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共对革命的探索,而不是工农运动的艰辛,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共产国际,排除D项。故选B项。
25. 下图是民国时期各种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的情况。导致这期间民族资本增长的因素不包括( )
A. 国内战争环境恶劣 B. 外国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 政府的政策和支持 D. 民族资本家的努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913年到1936年,中国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是上升的,说明中国民族资本在不断发展,而国内战争环境恶劣是不利于民族资本发展的,所以这不是导致民族资本增长的因素,A项符合题意;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外国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因此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增长,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政府的政策和支持有利于经济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资本家的努力也会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增长,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26. 台儿庄战役,历时1个月,在我国抗战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次战役( )
A.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B. 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C. 彭德怀是这次战役的指挥官 D. 是抗战中的最大规模战役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初期,台儿庄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在我国抗战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A项正确;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排除B项;指挥台儿庄战役的是李宗仁,并非彭德性,排除C项;抗战中的最大规模战役是武汉会战,排除D项。故选A项。
27. 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通知:“目前在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上,需要我党迅速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的干部。”这一通知发布的背景是( )
A. 中共已成为执政党 B. 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C. 民主革命基本胜利 D.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中共中央计划在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下训练管理各类工作的干部队伍。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加速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材料反映了这一背景下,中共中央计划培养适应各类工作的干部,D项正确;材料反映解放战争还未结束,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才成为执政党,排除A项;材料反映是解放战争,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28. 某同学看到一本图书中有这样一则目录(见如图),这些老店的变化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全聚德公私合营获新生
A. 社会主义改造 B. 没收官僚资本 C. 土地革命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营老店全聚德与信托“合营”获得新生,反映出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A项正确;全聚德等老店并非官僚资本,排除B项;土地革命运动与全聚德老店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9. 著名的楹联专家马萧萧写了一副对联:“结缔归根玉莲蕊共紫荆艳,清源正本镜海波随香港归”。对联所赞颂的事件出现的原因是( )
A. 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B. 坚持“共同繁荣”方针
C. 坚持“和平共处”原则 D. 贯彻“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结缔归根玉莲蕊共紫荆艳,清源正本镜海波随香港归”可得出指的是香港回归,根据所学香港回归与一国两制有关,是一国两制的实践,A项正确;B项与香港回归没有关系,排除B项;CD项涉及的是外交方面,排除CD项。故选A项。
30. 如表所示是1978~201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简表。下列选项中,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世界排名
1978 206.40 第32位
1997 3250.60 第10位
2007 21738.00 第3位
2017 41045.04 第2位
A. 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逐步构建开放型的经济
C. 中国已领先西方发达经济体 D.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1978~201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简表的数据变化可得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逐步构建开放型的经济,对外贸易量增加,B项正确;A项主要涉及的是农村土地问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与西方国家比较,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唐代、北宋三个时期南方、北方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并扩大其耕种面积。同时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包括的范围不仅日渐广泛,同时在各个行业的规模、数量、工具以及技术方面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当时商业领域的进一步繁荣,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加、区域性商人群体的结盟以及白银的广泛使用等方面。另外,新兴商业城市以及商业化的市镇经济也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如松江、杭州等城市。
——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材料三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1)提取材料一中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答案】(1)信息:西汉时,南方人口数及占全国人口比例远远低于北方;从唐到宋,南方人口数急剧增长,而北方人口数及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下降;北宋时,南方人口数已经超越北方。现象:经济重心南移。原因:政治方面,北方多战争,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政治中心南移、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等。人口迁移方面,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自然环境方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2)表现: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新兴商业城市和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并走向繁荣。
(3)特点:以重工业为主;设备、技术严重依赖外国;
【解析】
【小问1详解】
信息:据表格信息得出西汉时期南方户数为2470685,占全国比例 19.8%.北方户数为9985 785.占比为80.2%,南方两项人口数据皆远远低于北方,而从唐代到宋代南方户数及占比分别由3920415、43.2%上升到11 224 76062.9%.北方户数及占比分别由5148 529、56.8%下降到6624296、37.1%.南方两项人口数据已超过北方。现象,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小问2详解】
表现:根据“ 明清时期,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并扩大其耕种面积。同时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可得出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根据“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加、区域性商人群体的结盟以及白银的广泛使用等方面。可得出主要有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根据“ 明清时期,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并扩大其耕种面积。同时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新兴商业城市和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并走向繁荣。
【小问3详解】
特点:根据“机船矿路”得出以重工业为主;根据”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可得出设备、技术严重依赖外国。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已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国内有心人,真像睡梦中着一个霹雳,因想到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材料二 他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袖是毛泽东(1893~1976)。他虽然也遵循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但却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他认为,中国革命的载体不是数量较少的工人,而是农村的广大贫苦农民。
——以上材料选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梁启超三期“进化”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2)材料二中毛泽东所选择的“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是指什么?并指出他的依据。
【答案】(1)第一期: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运动;第二期:康有、梁启超等,戊戌维新运动;第三期: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
(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依据:中国革命载体不是数量较少的工人,而是农村的广大贫苦农民。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及所学可知,第一期: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运动;根据材料一“都为的是政制不良,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可知,第二期:康有为、梁启超等,戊戌维新运动;根据材料一“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可知,第三期: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
【小问2详解】
道路: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开辟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依据:根据材料二“中国革命的载体不是数量较少的工人,而是农村的广大贫苦农民”可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依据是中国革命的载体不是数量较少的工人,而是农村的广大贫苦农民。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中外之间源远流长的朝贡关系和以此为主要内涵的宗藩体制岌岌可危。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步,朝鲜、越南遭受日、美、英等国的瓜分和掠夺,并最终与中国中断宗藩关系。1890年,朝鲜王太后去世,清廷最后一次以宗主国身份派遣使臣前往吊祭。
1894年,朝鲜最后一次派遣使臣向清廷缴纳岁币。1895年,依据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中朝宗藩关系宣告解体,也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持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所有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要创设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朝贡体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答案】(1) 原因: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实力的衰减;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近代外交观念的冲击。
(2)方针:一边倒。原因:新中国成立时,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紧张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为了巩固新生政权。
(3)意义:为国内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国际环境;有力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完善;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的国际担当意识;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繁荣发展。
【解析】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可知,列强侵略的加剧;根据“1895年,依据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国实力的衰减,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近代外交观念的冲击。
(2)方针:根据材料二中“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持世界的持久和平”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站在国际和平民主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持世界的持久和平”,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国际和国内等方面分析可知,新中国成立时,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紧张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和保持世界和平,新中国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3)意义:根据材料三中“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所有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可知,为国内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国际环境;根据“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可知,有力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完善;根据“创设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议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的国际担当意识,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繁荣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