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 1. 下列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的金属是( ) A. Cu B. Zn C. Al D. Mg 2. 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老师给大家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铜片表面始终没有明显变化 B. 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C. 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D. 通过实验现象推测银和硫酸铜溶液也可以反应 3. 小丽为确认所回收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铁,剪取金属片打磨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检验,这样设计的依据是( ) A. 铁、铝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B. 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反应 C.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 D. 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4.镧(La)是一种活动性比锌更强的元素,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La2O3,La(OH)3是不溶于水的碱,LaCl3、La(NO3)3都可溶于水。由此推断下列几组物质组合,不能直接反应制取LaCl3的是( ) A. La和稀盐酸 B. La2O3和稀盐酸 C. La(OH)3和稀盐酸 D. La(OH)3和氯化钾溶液 5. 常温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产物主要为Fe2O3·nH2O;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为黑色的Fe3O4。 【提出问题】铁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时,是否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常见的铁的氧化物有三种:FeO、Fe2O3、Fe3O4,其中Fe3O4是磁性物质。 ②FeCl3溶液呈黄色,FeCl2溶液呈浅绿色。 【探究】①按图连接实验装置,检查________。向试管内加入铁粉,针筒活塞停在A刻度。 ②加热铁粉的过程中,活塞发生移动。停止加热后,活塞逐渐向左移动,最终停在B刻度。 ③用细线吊着洁净铁钉靠近加热后的固体粉末,发现没有粉末被铁钉吸上来。 ④向试管内加入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溶液立即出现黄色。 ⑤另取一些未加热过的铁粉加入到盛有盐酸的试管内,发现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经检验,步骤④、⑤产生的气体相同。 【实验结论与反思】 (1)步骤①中横线处应填: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④、⑤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 (3)本实验探究的结论是:铁粉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时,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产物是_ ______。 (4)结合已学知识和本次探究分析可得,铁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受反应温度、氧气的________等因素影响。 6. 取一定质量的锌粒和铜片于同一敞口容器中,再逐渐加入稀硫酸。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图正确的是( ) 7. 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表示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 B. ②表示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粉和铁粉 C. ③表示向等质量的铝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 D. ④表示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铝粉和铁粉 8. 现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完全反应所需时间:丙>甲>乙 B. 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C. 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 D. 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9. 在两只烧杯中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镁、锌两种金属,然后向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消耗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综合以上信息得到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 A.从图象可以看出,金属镁比金属锌的活动性强 B.若两种金属都有剩余,二者得到的氢气质量相同 C.若硫酸有剩余,二者得到氢气的质量相同 D.若两种金属完全溶解,二者消耗硫酸的质量相同 10. 现有某铁样品5.6 g,含有的杂质为镁、锌、铜中的两种或三种。向其中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产生氢气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 ①恰好完全反应时,一定没有固体剩余 ②x的值为0.2 ③铁样品中可能含有镁 ④M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2种或3种溶质 1个 2个 3个 D. 4个 11. 将质量相等的Mg、Al、Zn三种金属分别放入质量和质量分数均相等的三份稀硫酸中,反应结束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不可能的是( ) 12. 已知镁和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8∶9。若镁和铝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则参加反应的镁和铝的质量比为( ) A. 3∶2 B. 4∶3 C. 1∶1 D. 1∶2 13. 向5.6 g含两种杂质的铁粉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共产生0.2 g氢气,则该样品中所含杂质可能是( ) A. 锌和铜 B. 锌和镁 C. 铝和镁 D. 碳和铜 14. 将20 g镁、铁的金属混合物加入到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经测定溶液质量增加了19 g,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为( ) A. 39 g B. 60 g C. 68 g D. 73 g 15. 现有一定质量的由两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测得生成H2 0.2 g,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发,得到11.1 g固体。则金属混合物的组成不可能是( ) A. Mg Fe B. Fe Zn C. Zn Mg D. Al Fe 16.实验室欲测定一包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假设样品中只含铜和锌),取50 g黄铜样品粉末于烧杯中,先加入100 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固液混合物149.8 g,再继续加入200 g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312.6 g,则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 A. 39% B. 74% C. 61% D. 26% 17. 某固体由镁、锌、铁三种金属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现取a g固体于烧杯中,再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小心蒸干(不考虑操作过程中物质的损耗),得到(a+14.2) g不含结晶水的固体,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 4.8≤a≤13.0 B. 11.2C. 3.6≤a≤11.2 D. 4.8≤a<11.2 18.下列物质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 A. 铝 B. 铁 C. 铜 D. 银 19. 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 A. Y>X>Z B. Z>Y>X C. Y>Z>X D. X>Y>Z 20. 有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只有丙在自然界能以单质形态存在。含甲化合物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将甲和丁分别放入硝酸铜溶液中,在甲表面有铜析出,而丁没有变化。这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弱到强的是( ) A. 丙<丁<甲<乙 B. 乙<甲<丁<丙 C. 丁<甲<乙<丙 D. 丙<乙<甲<丁 21. 把等质量的X、Y、Z、M四种金属分别加入到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中(反应关系如图甲),把金属M加入到足量的Y(NO3)2溶液中(反应关系如图乙)。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X>Z>M>Y B. Y>M>Z>X C. X>Z>Y>M D. Z>X>M>Y 22. 现有Al、Cu、Ag三种金属,限用一种试剂一次性就可以验证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则该试剂是( ) A. CuSO4溶液 B. 稀H2SO4 C. AgNO3溶液 D. AlCl3溶液 23.为了验证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只需进行其中三个就能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不必进行的是( ) A. 将镁片放入稀盐酸中 B. 将铜片放入稀盐酸中 C. 将镁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D. 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24.为验证Mg、Cu、Sn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可选用的一组物质是( ) A. MgCl2溶液、 Cu、Sn B. Mg、Cu、SnCl2 溶液 C. Mg、Sn、Cu、盐酸 D. MgCl2 溶液、Sn、 CuCl2溶液 25.探究铁、铜、镁的金属活动性时,下列现象,分析或结论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