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 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难点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 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锦绣中华,江山万里。钟灵毓秀,瑰奇壮丽。名山大川,洞天福地。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太多让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迹,青藏高原,新疆天山,杭州西湖,桂林山水无不吸引着中外游客纷纷前往(出示风景图片),这节课,我们要跟着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的金华去旅游,让我们即刻出发吧!
2.(出示金华双龙洞图片)师引导:叶圣陶爷爷游览过这儿,写下了一篇游记。(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3.了解课题中的“记”的意思。(课件出示:记,即记录的意思)
4.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就是记录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
顺序写的,也叫移步换景。(板书:游记)
5.简介作者。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鹃、臀、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这些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会比较好。也可以让学生用联想法由一个字联想到多字加以区别分析。)
(1)读准字音。
浙江 一簇 臀部 漆黑 蜿蜒 罗店 杜鹃 狭窄 森郁
肩背 移动 额角 登陆 上源 石笋 石钟乳 变化多端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簇 笋”,翘舌音“浙 窄 乳”等。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臀 窄”。
“臀”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窄”上窄下宽,下面的部分是“乍”,不要写错。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拥挤:(人或车船)等挤在一起。地方相对较小而人或车船等相对较多。
(2)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3)稍微:表示数量少或程度浅。
(4)蜿蜒:比喻(山脉、河流、道路等)曲折延伸,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5)依据:基础,按照,根据。
(6)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突兀,山峰高高耸起;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7)石钟乳:在溶洞里常见到,形如寺庙里的大钟,也叫钟乳石。
(8)石笋:指的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一种钙沉积、形成像笋子一样的石头。
(9)名目:事物的名称。
4.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了解洞名,理清结构
1.了解双龙洞的得名。
课件出示: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1)师指名读句子;全班齐读。
(2)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①男生读课题,女生读句子。
②师指名回答: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双龙洞因此而得名)
2.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3.交流: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4.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路上:第2.3自然段;外洞:第4自然段;孔隙:第5自然段;内洞:第6.7自然段;出洞:第8自然段)再次朗读。
四、沿途春色,感悟匠心
1.师: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旅途,一路上的景致不断地映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2.交流第2自然段。
(1)生边读边思考:作者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师指名回答,相机出示文中语句。
(3)师:谁能用一个词语概括路上景物的特点?(预设:明艳)
(4)师指导朗读,读出这一片明艳的景色,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3.体会作者写溪流的句子。
(1)师: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写这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的句子?(师指名读第3自然段)
(2)师: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你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吗?(相机出示课件)
(3)师:你能找出句中的反义词吗?
(4)师:你认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预设:排比、拟人)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预设:愉快、期待)
(5)师指导朗读,提示读出愉快、期待的心情。
(6)生齐读课件出示的句子。
(7)师:注意相同的词语稍微读重些,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溪流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4.生练习仿写。
预设1:月亮在云朵里穿行,时而明,时而暗,时而快,时而慢,好像在跟我们捉迷藏呢!
预设2:动物园里的小猴子,时而跳到假山上,时而爬到树干上,时而向游人要吃的,时而躺在那儿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太可爱了!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前往金华的双龙洞,一路上欣赏着明艳的春景,聆听着溪流欢快的调子,多么惬意呀!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前行,一睹双龙洞的风采!
1《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方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词语。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洞外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二、进入“孔隙”,感受“窄小”
1.课件出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游双龙洞?
(预设:第4~7自然段)
2.初步感受“孔隙”。
边读边思考:课文的第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师指名读。(相机板书: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2)师:这些景点中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预设:孔隙)
3.感受“孔隙”的特点。
(1)师:什么是孔隙?(出示课件)
(2)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这个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板书:窄小)
(3)师: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的呢?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词句。(生交流,师相机指导)
4.学习表达方法。
(1)出示课件: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①师:老师把这两句话改动一下,谁来说说改动前和改动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的小船。
②师:原句的短短两句话用了4个“小”字,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小。你还从哪儿感觉到小船的小?(相机出示:并排仰卧 再没法容)
师小结: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小船的小表现出了孔隙的窄小。
(2)课件出示句子。
①(相机将课件中的词语“后脑、肩背、臀部、脚跟”变为红色)师:你有什么发现?(预设:这些词语都和身体有关)
②师引导:凡是和身体有关的部位都写出来了,“从……到……到……,没有一处不……”,从这样细致具体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孔隙的窄小)
③师: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受吧!
(3)出示课件:……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①师范读,生想象画面并模拟通过孔隙的动作和情形。
②师:你是怎么躺的?(师指名读句子)
③师引导朗读:过洞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在这种情况下,你们会不会动?敢不敢动?
生: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④师引导想象交流:要是把肩膀稍微耸起来会怎样?或者把脚稍微翘起来呢?要是你把臀部稍微往上抬一点又会怎样?(生交流)
⑤师:我们终于穿过孔隙到了内洞,此时你感觉怎样?(生交流)
5.师小结写法:作者写他通过孔隙时的见闻和感受,如小到只能容纳两人并排仰卧的船,几乎与他擦身而过的山石,表现出了孔隙的窄小。当然,孔隙的“小”是相对于外洞和内洞的宽大来说的。作者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受,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三、运用学法,自主感悟
1.根据第5自然段的写法,生自学其他景点的写法。
(1)师引导: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请大家运用刚才学习“孔隙”景点的方法,看看其他几个景点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写清楚的。
(2)生默读第4~7自然段,在相关的词句下画线。
2.生交流,自主感悟。
(1)洞口。
①课件出示段落。
②洞口的特点是“宽、高”。“突兀森郁、像桥洞似的”这些都是作者的感受,这样的描写不仅让双龙洞具有一种神秘感,也突出了洞口“宽、高”的特点。(相机出示:突兀森郁、像桥洞似的)
(2)外洞。
①根据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段落。
②师小结:外洞的特点是“大”。(板书:大)“周围、头上”表明作者是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外洞的。这句话介绍了外洞的特点——宽敞、大。
(3)内洞。
①生自由读第6、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②生回答。(相机板书:奇、大)
③师启发想象: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当我们置身于美丽的景象中,怎能不惊叹自然的神奇?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猜猜还可能有些什么。
④生交流。
⑤师指名读表现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句子。
⑥师引导生注意表明观看顺序的词语。
A.师述: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找找看是哪些词。
B.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C.师小结:文中用了“先看到的、其他那些”来表明观看顺序,这样写,文章的条理就清楚了。
师过渡:欣赏完洞内浑然天成的奇特景观,我们又随作者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随作者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奇妙的孔隙,奇特造型的石钟乳和石笋,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而且,我们还掌握了游记的写作方法。
2.作业。
假如让你当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双龙洞呢?请你根据游览示意图,用小导游的语气,把金华双龙洞的景色特点介绍给大家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