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4 14:1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难点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同学们,你们去过溶洞吗?讲一讲溶洞探险经历吧!今天,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感受双龙洞的神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作家卡片——叶圣陶。
4.了解溶洞。
二、初读感知,字词学习
1.分析记忆字形。鼓励学生记忆,“浙、簇、臀、漆、蜿、蜒”的读音。
2.辨析多音字:“转”。
3.出示会写生字“浙、罗”等15个生字。
4.识字方法。
5.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写字姿势。
6.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书写指导:“笋”“端”四个含“月”的字的区别。
7.图文解词:突兀森郁、蜿蜒、变化多端、空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课文按 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 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 ,以及对 。
2.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填写表格。
3.默读全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小结:理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后,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游览时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知道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双龙洞,本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双龙洞风景。
二、品析文本,走进双龙洞
默读课文,按照游双龙洞顺序,写各游览地的特点。
路上——春色盎然。
1.品读课文,图片体会明艳。
2.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读出小溪的欢快、喜悦之情,以及作者愉快的心情。
3.指名品读。
(二)洞口——很宽;外洞——宽敞。
1.指名读,体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出示图片观察体会。
(三)孔隙——狭小。
1.出示文本,指名读。
2.通过五个“小”字体现船很小。
3.练读体会,通过写船的小写出孔隙的狭小。
内洞——漆黑、有双龙、有石钟乳和石笋、比外洞大。
1.暗示“双龙洞”名字的由来,间接点明课文题目。
2.强调,石钟乳和石笋非常值得观赏,其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
3.练读相关句子,将内洞与外洞作比较,说明内洞很大。
三、自主探究,情感升华
1.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2.“贴”说明仰卧的姿势没法再低了,突出了孔隙的窄小、低矮。
3.假设句式,从“稍微、一点儿”你体会到什么?
4.一起来总结。
5.我们的旅游快要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路线完成任务的。
还有一位小导游,跟着它,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今天的任务,它是谁呢?
6.找出有关描写溪水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沿着溪流完成任务的。
7.作者为什么要写小溪流呢?
8.学习游览路线。
9.拓展欣赏——我国溶洞小览。
10.你去过哪些有名有趣的地方,快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