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4 15:1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下《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知晓大情境和小任务,完成小报的风景设计。
2.通过预习检测和课上学习,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篱”等13个生字,重点指导“檐、疏”两个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好诗词的停顿节奏。
3.通过资料搜集,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
4.运用五步学诗法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积累第一个田园“锦囊”—借景抒情情在后。
教学重难点
运用五步学诗法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积累第一个田园“锦囊”—借景抒情情在后。
教学过程
一、对比诗词,找出不同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词与诗的不同?我是这样做的:
1.观察课题。让学生说说和以往学过的古诗教学有什么不一样?《古诗词三首》和《古诗三首》,很明显多了一个字“词”。这就说明,我们今天不仅仅学习诗,还要学习词。
2.观察全文。同时呈现三首诗词,让学生猜猜哪是诗?哪是词?根据以往学习经验,不难看出,《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是诗,《清平乐·村居》是词。
3.再次观察。诗和词看上去有什么不同?先对比内容,学生发现:诗里面,四行的字数都是一样的,五言或七言;词里面,每句字数不一样。此时,我随机告诉学生“所以,词也叫长短句”。再对比题目,学生发现词的题目上有个“·”。然后,我又出示了高鼎的《村居》,再让学生对比,“村居诗”和“村居词”放在一起,就一目了然了:古诗只有题目,而词除了题目,还有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曲调、句数、字数等。接着,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诗里哪些其实不属于“诗”?《忆江南》和《渔歌子》两首长短句很容易就被学生找出来,重新站队,归位“词”。
4.拓展田园词:出示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和范成大的《浣溪沙·十里西畴稻香》,学生在朗读中再次感受词的特点。
二、组诗教学,找出异同
今天上午两节课,我集中教学两首诗,利用早自习指导学生先把古诗读通读顺。课上,我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找相同。让学生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里的“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篱落“”蜻蜓“”蝴蝶“,《宿新市徐公店》里的“篱落”“径”“新绿”“儿童”“黄蝶“”菜花“。
2.再找相同。哪些景物是两首诗里都有的?“篱落”“菜花”“蝶”。
3.找不同。两首诗里的描写的“篱落”“菜花”“蝶”有何不同?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古诗内容,发现一首侧重于写“篱落”的影子(白天长了,影子随太阳升高变短),一首侧重于写“篱落”的样子(稀稀疏疏);观察插图,发现一首诗里的“菜花”稀,一首诗里的“菜花”密;”蝶明显不同,一首描写的是“蛱蝶”,一首描写的是“黄蝶”。
4.探究发现:从这些不同中你能看出什么?
(1)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虽都是描写乡村生活的,但时节不同。第一首诗写”篱落“的影子是因为“杏子肥、梅子金黄”点明时间是初夏,这时白天会变长,随着太阳升高,篱笆的影子就会越变越短。特定时节,写出特定景物的变化,妙!
(2)同是“菜花”,一稀一密说明它们是两个时节的状态,初夏稀,春日密。而《宿新市徐公店》里菜花的“密”又为下句的“无处寻”做好了铺垫,绝!
(3)“蛱蝶”飞舞只是为了衬托初夏农忙时节乡村的宁静,所以写不写它的颜色无关紧要。但《宿新市徐公店》里的“蝶”作者就要强调“黄蝶”了,因为下文“蝶”要入油菜花,还要“无处寻”。如果弄只“红蝶”或“黑蝶”,这“无处寻”就难免牵强了。所以,写“黄蝶”,巧!
5.再找不同:这些景物里哪些是静的?哪些是动的?寻找,发现,探究。就这样,学生在动静结合中感受到四时的宁静闲适,领略到古诗的无穷魅力。
一节课,三次观察,两次找相同,两次找不同。就这样,反复进出文本,激活学生的思维,去感受古诗内在的情景。下节课,教学《清平乐·村居》,继续组诗。
三、迁移方法,初学宋词
通过学习前两首诗,学生基本会抓关键句、关键词 ,并通过对它们的品析感悟来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迁移运用这个方法,结合之前的借助注释让学生学习《清平乐·村居》。
1.让学生借助注释进行理解。
2.抓关键句,聚焦人物活动。从“翁媪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小儿剥莲蓬”体会溪边人家的幸福和谐。
3.聚焦”溪“,感受作者对安宁的向往。拓展朗读陶渊明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曾几的”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以及辛弃疾的”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以此体会课文中三次出现”溪“的用意---“溪”能带给我们轻松、惬意、安宁,这也是作者向往中的生活。
4.拓展诗词,了解背景。出示辛弃疾同一时期写下的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体会作者一生为抗金的不懈努力和百姓的水深火热从而理解辛弃疾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