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庆祝获得美国政府2009年度安全奖的当天,该公司租赁的“深水地平线”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在墨西哥湾水域发生爆炸并沉没,导致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英国石油公司直到7月15日才完全控制住原油泄漏,为墨西哥湾溢油事故付出了数百亿美元的代价。这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有什么特点?是否会影响国家安全?
情境设计
一、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
1.含义: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污染事件。
大气污染
海洋污染
水污染
水污染
石油、化学品、危险物质泄漏
2.特点
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
突发环境事件有很强的偶然性与意外性,其污染物排放途径和方式不定,在瞬间或极短时间内就可快速扩散、蔓延,造成严重危害。
2.特点
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
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震、海啸、暴雨、泥石流、滑坡等破坏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生产事故、储运事故以及非正常排放;
形式多样指一、从污染物的种类来看,突发环境事件包括放射性污染、溢油事故 、爆炸污染事故、农药、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等多种类型;
二、从污染物传播的介质来看,突发环境事件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多种类型。
2.特点
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
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
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与事件的严重程度有关。《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根据危害程度,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个等级。历史经验和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大部分突发环境事件都是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有限的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01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 时间 2005年11月13日
02 河北白洋淀死鱼事件 时间2006年2月和3月
03 太湖水污染事件 时间 2007年5月
04 巢湖、滇池蓝藻暴发 时间2007年6月份
05 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 时间2008年6月
06 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 时间2009年7月
07 福建紫金矿业溃坝事件 时间2010年7月3日和7月16日
08 大连新港原油泄漏事件 时间2010年7月16日下午
09 云南曲靖铬渣污染 时间2011年8月
10 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 时间 2012年1月15日
中国近年来最严重的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A、突发环境事件一般发生在局地或区域
强度和规模有限或能够得到及时应对,不至于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3.突发环境事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损失)在短时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B、少数特别重大的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巨大,如果应对不得当或不及时,可能通过以下途径产生影响。
特别重大的突发环境事件中,泄漏、排放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会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人员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并使重要的城市生命线工程——水、电、煤气、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同时,事件还会造成工农业生产和民众财产的重大损失,其响应和善后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力、物力和人力。
(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损失)在短时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自然环境破坏)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时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
B、少数特别重大的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巨大,如果应对不得当或不及时,可能通过以下途径产生影响。
特别重大的突发环境事件中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自然环境,使环境质量大幅降低,造成大量生物死亡、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时甚至造成部分物种灭绝、区域生态功能丧失、人居环境长期恶化,导致区域人口减少、经济衰退。
(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损失)在短时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自然环境破坏)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时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
(社会影响)导致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不满情绪,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使环境安全问题转化为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威胁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B、少数特别重大的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巨大,如果应对不得当或不及时,可能通过以下途径产生影响。
特别重大的突发环境事件在很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控制,给当地的居民造成心理影响与压力,会打乱相关地区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可能引发担忧和不满,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严重时甚至引发环境群体性事件,相关人员大规模聚集并以上访、阻塞交通、暴力冲突等方式进行集体抗争,干扰区域社会正常秩序,造成社会动荡。
“告别核电站!告别核辐射!”
“救救福岛的孩子们”
“不允许抛弃福岛”
“守护生命和生活”
案例 伦敦烟雾事件及其对英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1952年12月5日至9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大量工业和市民取暖燃煤排放的废气,在伦敦上空形成厚达上百米的浓雾,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平均含量剧增,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
公众生命健康在烟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共有4000余人丧生,数周后又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超过10万人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
伦敦烟雾事件
经济社会秩序大批航班取消,公路交通受到影响,人们的室外活动基本停止;在此期间,抢劫、盗窃案件增多,社会治安混乱。
伦敦烟雾事件
政治危机起初英国政府推卸责任,否认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与烟雾之间有直接联系,引起民众不满和批评质疑;政府内阁出现争议,反对党发起了对政府的不信
任动议,英国王室也对政府施压。
伦敦烟雾事件
治理过程及成效众多生命换来的教训,最终转变为英国政府长达60余年的治理历程,并收到显著的成效。
伦敦烟雾事件
二、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
1.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
污染物跨国传输
一个国家排放的污染物,可通过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到其他国家。
1.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
废弃物跨国转移
一个国家通过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
1.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
废弃物物跨国转移
1.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
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或含有尚未被认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
2.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污染物跨国转移中,废弃物跨国转移和含有毒有害物质产品的贸易日益增多,方向主要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污染物跨国转移是通过对输入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安全造成威胁而影响其国家安全的。
污染物跨国转移不仅会对输入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造成威胁,还可能会引发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影响双方的国家安全。
2019-05-14 10:10
近日,菲律宾和加拿大之间爆发的“垃圾争端”,折射出来一个现实:那就是,多年来发达国家一直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垃圾废物,并美其名曰“全球废物贸易”。
当地时间5月10日,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会议上,1400名代表经过12天的拉锯战谈判,更新了控制危险废物的《巴塞尔公约》,塑料废弃物也被加入必须提前获得进口国核准的名单。引人注意的是,当天共有186个联合国成员国投支持票,没有美国。
上世纪50至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大量地、将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垃圾以“国际贸易”的形式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愿意接受这些垃圾,除了回收利用等经济因素外,当时的环保制度不健全、环境成本低廉等也是重要原因。
不可忽视的是,洋垃圾大量涌入已超出接收国的承载能力。自前年中国宣布拒绝继续进口“洋垃圾”后,发达国家将目光转向了东南亚国家,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相继成为洋垃圾的倾倒场,一度出现港口爆棚的现象。
特别是马来西亚,2018年塑料垃圾进口量“飙升”,仅前7个月就从美国、英国等“洋垃圾”来源地进口45.6万吨塑料废品,几乎相当于2016和2017两年总和。这远远超出马来西亚可以处理的体量。1吨塑料垃圾价格约为200美元,处理后提高到850美元,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当地非法垃圾处理厂“应运而生”。这些无证工厂通常采用不规范的垃圾处理方式,给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垃圾中,只有10%真正被回收加工,90%被烧毁或抛弃,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并制造了传染病病源。
面对这样的情况,许多东南亚国家纷纷表示,不愿再当发达国家的“垃圾场”。
据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报道,马政府2019年前两个月关停了140家涉及进口及处理非法进口垃圾的工厂,并要求各州环境局成立特工队,继续严厉打击州内的“洋垃圾”及非法工厂。
菲律宾也下决心关上塑料垃圾进口大门。据加拿大电视台报道,在今年4月被杜特尔特炮轰“倾倒垃圾”后,加拿大将在5月15日前将60多个装满垃圾的集装箱从菲律宾运回温哥华港。
泰国政府已经禁止进口400多种电子垃圾,并将于两年内禁止进口所有塑料垃圾,以免沦为“世界垃圾箱”。
随着这些国家收紧对于外国塑料垃圾的进口,有环保组织称,全球垃圾产业正急于寻找新的转移点,下一步可能是印尼和土耳其。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对“洋垃圾”说不,一些发达国家爆发了所谓的“垃圾危机”。
在韩国京畿道某住宅区附近、各种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被土掩埋起来,面积足有一个半足球场那么大,重量达到26万吨。
据韩国环境部统计,韩国共有235处垃圾山,其中111处集中在首都圈地区。 今年3月,位于庆尚北道义城郡的一处垃圾山发生火灾,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当地居民苦不堪言。
在美国,许多城市为解燃眉之急、正加快垃圾焚烧速度。近日社交媒体上一段视频显示,费城无处可去的垃圾越来越多,一些可回收的垃圾无从处理,只能同不可回收物一起焚烧。在临近费城的切斯特市,一座垃圾焚烧厂已经超负荷运转,导致当地雾霾频发,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也正急剧上升。
那么,“洋垃圾”究竟该去哪儿? 在欧洲,“自行消化”垃圾已被提上日程。德国环境部长斯文娅·舒尔茨表示,欧盟现在要做出榜样,确保只有经过分类和易于回收的塑料垃圾才能销往国外。如果可能的话,欧洲国家应该自行回收。
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引发的国际争端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的仓库发生了一起火灾,这起火灾导致近30吨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一起流入莱茵河,使河流受到严重污染,沿河150km内的60多万条鱼被毒死,沿河500km以内的两岸井水不能饮用,河边的自来水厂、啤酒厂也随即被强行关闭或者停产。这次污染事件对莱茵河的影响长达20年。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全长1320公里,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荷兰入北海,是欧洲第三大河。实际上,早在1950年起,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莱茵河曾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下水道。仅德国段就有约300家工厂把大量的酸、漂液、染料、铜、镐、汞、去污剂、杀虫剂等污染物倾入河中。此外,河中轮船排出的废油、两岸居民倒入的污水、以及农场的化肥、农药,也使其水质遭到严重的污染。据不完全统计,莱茵河中的各种有害物质有1000种以上。
人类无限制地破坏环境,终究会受到惩罚。1986年11月1日晚的那场大火就是一个警告。由于人类一味地追求利益而忽视了环境,使得莱茵河受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治理也越来越困难。据估计,由于一些有毒重金属沉积在底泥中,该河的水生生态系统可能在20年内都难以复原,也就是说,莱茵河将做20年的“死亡河”。
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瑞士政府致信各受害国表示歉意,欧共体也专门开会讨论此次污染事件的善后办法,并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防止悲剧的再一次发生。
三、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
1.跨国污染应对的环节
为避免国家安全受到来自跨国污染的威胁,需要从污染物的源头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事后治理等环节采取措施。
2.主要应对措施
(1)对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源
要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
一旦发生跨国污染事件,要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消除危害。
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
2.主要应对措施
(2)对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
需要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
严格禁止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产品和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入境,严格打击走私和私自夹带高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行为。
对一些因国内经济发展、就业、资源短缺等原因必须进口的有污染的废弃物的产品,应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以逐步减少进口。
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要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
治本措施:
禁止进入、消除安全隐患、发展国内替代,从源头上消除跨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安全隐患。
治标措施:
源头消减、无害化处理、应急响应、善后处理,尽量减少跨国污染造成的危害。
案例 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 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
“洋垃圾”泛指由国外进入中国的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出口,既可减少本国的环境污染,节省大量垃圾处理费用,又可获得可观的贸易收入。受此驱动,发达国家不断寻求固体废弃物出口渠道,把固体废弃物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业曾将国外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料作为可回收原材料的廉价来源,发达国家向我国出口固体废弃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数量增长迅速。2017年之前的十年间,我国平均每年进口的“洋垃圾”超过4000万吨。“洋垃圾”存在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是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源头之一。
集贸市场销售的非法入境旧服装是典型的洋垃圾,中国政府部门严令禁止进口及销售。旧服装的来源广泛,但主要出自国外的垃圾场和太平间,服装上沾满大量细菌,如:结核杆菌、鼠疫、霍乱等各种疾病传染源。穿着以后,会使人感染各种皮肤疾病或其他疾病,有些病菌存在引发大面积疫情的严重危害,危及人类健康。在市场上偷偷销售的旧服装虽经洗涤熨烫加工,但仍是传染疾病的污染源。
中国就应该让洋垃圾“滚回老家去”
2012年11月14日00:40 红网
“由于被中国拒绝,几百吨生活垃圾正在被运往它们的老家英国”,英国《每日电讯报》12日的这一报道引起不少关注。文章引述英国环境署的话说,如果伦敦当局想不出解决办法,英国人很快将会看到沿街垃圾成山的场面。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和环保意识的苏醒,洋垃圾被输入中国将越来越困难。(11月13日环球时报)
由于被中国拒绝,几百吨生活垃圾正在被运往它们的老家英国。说实话,这样的新闻读来令人振奋。
2017年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品、钒渣等4类24种固体废弃物调整为禁止进口。
“洋垃圾”(电子垃圾)对我国环境安全的影响:
(1)加重环境污染;
(2)加剧生态破坏;
(3)危害人体健康。
3.应对国家间环境安全问题的两种方式
环境安全冲突 不利于国家安全
环境安全合作 利于国家安全
活动-分析松花江跨境污染事件中的中俄合作应对
2005年11月13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家化工企业发生爆炸事故,约100吨苯类物质(苯、硝基苯等)流入松花江,形成长达80千米的污染带,引发流域重大水污染事故。
活动-分析松花江跨境污染事件中的中俄合作应对
归纳中俄双方应对此次跨境污染事件的互动过程。
分析此次事件中我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对降低国际争端风险的作用。
活动-分析松花江跨境污染事件中的中俄合作应对
归纳中俄双方应对此次跨境污染事件的互动过程。
事故发生后,中方主动向俄方通知事故情况,通报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并表明了中方对此次污染事件的责任及态度,积极向俄方提供防御物资,通过修筑控制坝拦截了污染带外移。俄方在得到我方的及时通报后,采取一系列有利的防御措施,两国通力合作,成功化解了此次环境危机。
分析此次事件中我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对降低国际争端风险的作用。
我国积极应对污染事件,态度诚恳,有担当。 及时通报情况,果断采取措施,主动积极向俄方提供相关帮助,有效地避免了两国间可能引发的环境冲突,降低了国际争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