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2.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考题 分值 考点 题型 命题情景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2 8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选择题 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6 4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选择题 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
2019年天津卷 节选 6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综合题 聚落的分布
A 温带山区
B 温带丘陵
C 温带平原
D 温带内陆高原
如果让你选择定居的地方,你会选择哪里定居呢?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聚落
(1)概念: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房屋建筑——房子
生产设施——工厂、企业
生活设施——广场、公园、道路
(2)聚落的分类
乡村
城市
1、地形: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盆地
下图分属哪类聚落,有什么差异?
城市
人口主体 规模大小 形成早晚
乡村
城市
农业人口为主
非农业人口为主
较小
较大
较早
较晚
乡村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聚落
(1)概念: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城市
1、地形: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盆地
eg.我国南北方聚落的差异
3、地形对聚落分形态规模、分布的影响
地形 聚落?
北方地区地势平坦,为相对开阔的平原地区
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为复杂的丘陵和山区
地区 规模 分布 人口
北方平原地区
南方丘陵山区
一般较大
一般较小
团聚型、棋盘式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较多
较少
(1)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地形对聚落分布位置的影响
聚落的区位 地区 聚落分布 原因分析 聚落形态
山区
平原
高原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聚落发展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聚落分布最密集区,尤其是沿河、沿海地区,常形成规模很大的聚落带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
带状、团块状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
多呈条带状
4、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中的气候、河流、矿产等。
人文因素中的政治、军事、宗教、交通、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旅游、科技等。
云南丽江古城
活动二
地形的分类
M
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上,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夏无酷暑,又因为纬度较低和地形的阻隔,受冬季风的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
阅读P47的材料,想一想:
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地形——气候
巴西的首都为什么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不在亚马孙平原上
气候
巴西地处热带,低地湿热,居住条件不利,而巴西高原气候凉爽,居住条件好。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分析本地区绿洲分布什么地方 为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2、分析城镇的空间分布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
1、在塔里木盆地中,绿洲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边缘,且大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
此处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相对发达。
2、城镇、乡村多沿交通线分布呈条带状。
活动三
水源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聚落
(1)概念: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城市
1、地形: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盆地
(3)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北方、南方)
(4)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其他因素
自然因素:水源、气候、河流
人文因素:交通、矿产资源、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
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经济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活动四
中国地势三大阶梯
中国铁路线分布
交通线路密度特点:西疏东密
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中国铁路线分布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地势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线路形态和布局的影响
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经济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线路密度特点:西疏东密
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西部山地高原
东部四川盆地
活动五
四川省地形图
盆地中部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形态特点
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稠密,基本上呈网状分布。
平原网状公路
多山地区交通线路形态特点 西部的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多呈“之”字形分布高原山区之字形公路
减缓道路的坡度
建设费用较高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地形 限制因素 运输方式选择 线路密度 线路形态 工程造价
平原
山区
少
多
综合性
优先公路
网状分布
呈“之”字形
低
高
大
小
(1)地形影响交通线路方式的选择
(2)地形影响线路的走向
(3)地形影响线路密度
原则 原因 举例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可发展水运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长江中下游地区
原则 原因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缓道路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最近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少受灾害的影响
(2)地形影响交通 线路的走向
(3)地形影响交通 线路的密度
小结:影响主要交通线(铁路、公路线)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
地形 平原
山地
水文
气候
地质
限制少,但需尽量避免占用农田、水利、城镇建设,从城市边缘经过
避开复杂地形,沿谷地、等高线修筑,陡坡修“之”字或开凿隧道
尽量避免沼泽地和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梁长度,减少工程量
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隧道要避开断层带,从背斜穿过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高速公路)
3.远离重要文物古迹(震动、尾气污染等)
4.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植被破坏、避免噪音污染扰民
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在交通线路选线时起决定性作用。
eg.青藏铁路——冻土
自然条件——限制性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性因素
科技条件——保障性因素
在向阳庄和李庄间需要修一条公路,有A、B、C三种交通线路方案,其中相对合理的是哪种方案?为什么?
交通选线
交通选线
向阳庄
孙家凹
李庄
C
A
B
活动六
A方案线路最短,但要跨越山顶开凿隧道,给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带来较大困难。
C线路也较长,地形坡度最小。
B方案线路较长,基本沿山谷而建。但中间需要穿越山地鞍部,地形坡度较大。
练习: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2015年2月5日报道,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1.2万千米,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6万千米,居世界第一位。下图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第1-2题。
1、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先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
2、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A、减少噪声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
A
B
(2020·山东济宁高三月考)某科研小组,对下图研究区域内行政村的地名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该区域内行政村名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研究区内,行政村地名占比最大的是
A.以地貌命名(如塬、梁、峁)
B.以水文命名(如沟、湾、畔)
C.以植被命名(如柳、芦、麻)
D.以颜色命名(如红、黑、青)
3.图示研究区内,行政村地名占比最大的是
A.以地貌命名(如塬、梁、峁)
B.以水文命名(如沟、湾、畔)
C.以植被命名(如柳、芦、麻)
D.以颜色命名(如红、黑、青)
B
(2020·山东济宁高三月考)某科研小组,对下图研究区域内行政村的地名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该区域内行政村名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定边县北部分布有大量沙地,却是以水文命名的行政村密集区,原因可能是
A.该地地下水丰富,多以泉、井等命名
B.历史上气候变化,使地表水环境变化
C.风沙活动影响大,以水命名寓意防灾
D.因移民而新建村,采用原有村名命名
B
【答案】1.B 2.B
【解析】
1.该地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塬、梁、峁是典型的黄土地貌,不可能在整个研究区都有分布,排除A。但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深居内陆,降水较少。植被较少,排除C。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聚落对水源的依赖性强,以便于生产生活用水,该地水系较为发达,河流较多,因此聚落多沿河分布,以水文命名的概率最大(如沟、湾、畔都与水有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根据材料得知,该区域内行政村名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因此排除C、D。定边县北部分布有大量沙地,河流少,却是以水文命名为主,最可能是历史时期曾经有水,后来气候趋干旱化,河流断流、湖泊消失。A错误,B正确。故选B。
5.读我国广西某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村落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简述地表形态对图示公路选线的影响。
【答案】(1)特点:村落主要沿河谷分布。
(2)公路沿河谷平原修建,避免跨越河流,降低建设难度和投资,减小工程量。
【答案】(1)特点:村落主要沿河谷分布。
原因:图示区域为山区,河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利于生产、生活和对外联系。
【详解】
(1)根据图例,图中村落主要沿河谷分布。原因是图示区域为山区,河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取水、运输便利,有利于生产、生活和对外联系。
(2)图示公路沿河谷平原修建,避免跨越河流、开凿山脉,减少桥梁修建、隧道开凿,有利于降低建设难度和投资,减小工程量。
(3)图中①②③④附近公路段,要特别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的是④附近路段。原因是该路段附近等高线密集,说明山体坡度较大,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点睛】
山区的河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取水、运输便利,有利于生产、生活和对外联系。等高线密集,说明山体坡度较大,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桥梁、隧道修建的难度大,投资高,工程量大。
B
6.(2018·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3分)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4分)
(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
渡地带,)既避洪水,又
少地质灾害威胁。(3分)
【解析】
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专注题干要求“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