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单选题
1.鸦片战争后,厦门和汕头先后成为早期贩卖“猪仔”的中心和据点。据史料所载,1843年11月1日厦门辟为通商口岸。就1845-1853年,由此出国华工已达12261人,其中,以去古巴的最多,有5205人,其次为澳洲,有3585人。这主要是由于( )
A.西方侵略者打开了中国大门
B.中国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C.政府制定了文化输出的政策
D.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嬗变
2.罗马人从整个帝国各个种族集团中招募士兵,并利用他们将罗马文化带到行省。士兵学会了拉丁语,了解并服从罗马法律,采用罗马的宗教。这主要反映了
A.罗马帝国政治稳定、民族团结 B.士兵是罗马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C.行省是罗马帝国最好的管理模式 D.罗马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
3.从公元前2千纪初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印欧人开始了史诗般的大迁徙。之所以被称为“史诗般的大迁徙”,是因为这次迁徙活动( )
A.采用了马拉战车的先进工具 B.促成了贵霜帝国的形成发展
C.促成了许多文化区域的形成 D.推动了世界早期农业的出现
4.“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这反映了( )
A.移民文化成为拉丁美洲文化的主体 B.印第安土著文化基本消失
C.拉丁美洲文化具有多元性 D.拉丁美洲文化具有较强的殖民性
5.下图为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表。对其解读合理的是
A.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影响全球化进程 B.经济全球化根源于贸易金融移民的发展
C.工业革命推动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 D.贸易开放度决定移民与金融一体化程度
6.全球难民问题产生于国际社会政治、军事、宗教等冲突,其问题的棘手性一直困扰着当今国际社会。全球难民问题已经对目前的区域及国际关系的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下列关于国际上对难民的救助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A.1950年成立“联合国难民署”
B.1951年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C.1966年确立了“世界难民日”
D.2000年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7.下为《16—17世纪初美洲(墨西哥)地区印第安人人口变化表》(据齐世荣等《15世界九强兴衰史》改编)。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美洲地区 墨西哥(一地)
1500年 7000万 1519年 2500万
1600年 800万 1569年 270万
/ / 1619年 75万
①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大规模屠杀
②欧洲移民带来的各种疾病的影响
③非洲黑人贩入对印第安人的排挤
④美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冲击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下图为表现跨国公司雇员在全球流动特点的漫画。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在世界各地雇佣劳动力,赚取巨额利润。这表明全球劳动力的流动趋势是( )
A.发达国家移民流出较多 B.劳工迁移是主要趋势
C.主要流向中东产油国 D.呈现出“知识精英迁移”的新趋势
9.东晋南朝时期,由朝廷出资、主帅自行招募的部队成为国家重要的军事力量,甚至发展为“主力”,历史上著名的“北府兵”便是由东晋宰相谢安的家族从北方来的侨民中招募而来的,他们在“淝水之战”中成为击溃前秦军队的中坚力量。由此可推知,这一兵制
A.植根于江南的经济优势 B.有助于实现南北的统一
C.体现了强烈的民本色彩 D.为武将专权提供了条件
10.下图是某一时期的人口迁徙方向图,根据所学,推断它发生在( )
A.16—19世纪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C.工业革命期间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11.1585年,西班牙籍历史学家门多萨广泛搜集资料,整理来华传教士的文件、信札、报告,以及各类翻译成西文的中国书籍,同时参考了大量已出版的欧洲中国学著作,费时两年,于1585年用西班牙文出版了《大中华帝国史》一书。该书的编纂宗旨是
A.以全球史观的眼界审视历史发展
B.把中国的情况全面介绍给欧洲人
C.收集情报为澳门殖民统治者服务
D.满足扩大对清朝输出商品的需要
12.下列有关如图所示信息的历史解释正确的有
①该贸易应该始于16世纪,其数据真实性有待考证
②美洲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当时奴隶贸易的主动力
③18世纪数据急剧上升与英国原始积累紧密相关
④戈雷岛是这场血腥贸易的重要枢纽及直接见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13.据统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一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C.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D.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在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中国文化
A.日益走向衰亡 B.汲取了新的营养
C.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 D.在世界文化中独领风骚
15.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1000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亲属团聚等又次之。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C.西方列强侵略扩张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6.1820—1850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 1823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
A.顺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进行调整 D.遏止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徒,史称“五胡内迁”。“五胡内迁”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不但各“胡”族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草原文明影响着汉人,从而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自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罕见的“北人”南下的现象。当时, 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 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
——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
材料二 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目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目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胡内迁”和日耳曼人迁徙共同的积极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美洲历史通常被说成是欧洲人来到一片几乎无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数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外来者都是非洲人,而这片土地并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住满了数以百万计的原住民。……当教科书开始认识到这一半球中的大多数人口的构成的时候,这些人也大都被描绘成欧洲人扩张中的无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袭击到来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摘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重要途径,指出16世纪第一批被掠贩非洲黑人的命运。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1843年11月1日厦门辟为通商口岸。就1845-1853年,由此出国华工已达12261人,其中,以去古巴的最多,有5205人,其次为澳洲,有3585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打开了中国国门,华工被迫迁移,A项正确;鸦片战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B项;与文化输出政策无关,排除C项;与社会价值观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材料呈现的是罗马士兵的构成,以及罗马帝国对他们的利用,推销罗马文化,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强势文化征服,说明在罗马文化征服中各种族士兵充当了重要载体,发挥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提及罗马政治现状;C项,错在“最好”;D项,曲解材料,材料中体现了罗马文化的强势,但没有提及它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兼容。故选B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印欧人迁徙过程中,印欧人创造和影响了多个文明,所以之所以被称为“史诗般的大迁徙”,是因为促成了许多文化区域的形成,故选C;仅依据马拉战车一个工具无法说明是“史诗般的大迁徙”,排除A;贵霜帝国建立于公元55年,与印欧人的迁徙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印欧人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因此没有推动世界早期农业的出现,排除D。
4.C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这反映了拉丁美洲文化具有多元性,C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拉美文化的多样性,只是“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A项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B项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拉美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强调其文化的殖民性,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从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因战争和经济危机干扰,经济全球化受阻;二战结束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复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及信息技术进步等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因此反映出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影响全球化进程,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贸易开放度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简称“联合国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故A项正确;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排除B项;1966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排除C项;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排除D项。故选A。
7.A
【详解】表格数据表明,16~17世纪初美洲(墨西哥)地区土著印第安人的人口锐减。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大规模屠杀和欧洲人带来的各种疾病的影响。①、②符合,A项正确;③是美洲(墨西哥)地区印第安人人口变化带来的结果,而不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的原因,④时间不符合,工业化是在工业革命后,BCD项排除。故选A项。
8.D
【详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精英迁移”的新趋势,这在跨国公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D项正确;材料内容只是说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雇佣劳动力,并没有流向方向的内容,而且流动的趋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排除A项;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是“精英迁移”而不是“劳工迁移”,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主要流向中东产油国,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北府兵”由主帅招募并控制,为武将专权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魏晋时期,经济重心还在北方,江南地区并没有经济优势,A项错误;东晋并未凭借“北府兵”实现南北的统一,B项错误;强烈的民本色彩与武将招募、控制“北府兵”等不符, C项错误。
1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人口迁徙的主要方向是迁往美国,其次是西欧和中东地区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北美、西欧和大洋洲地区。20世纪70年代中东地区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吸收了非洲的大量劳动力。B项正确;16-19世纪是欧洲、非洲、亚洲移民到南北美洲的时期,排除A项;工业革命期间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没有非洲、亚洲移民到中东地区,与材料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大中华帝国史》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在收集、研究中国文献基础上编纂而成的,目的是把中国的情况介绍给欧洲人,使之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及明朝历史等内容。B正确;16世纪尚未出现全球史观,A排除;早期占领澳门的西方殖民统治者是葡萄牙人,C排除;清朝在1636年才建立,D排除。故选B。
12.B
【详解】依据图示结合所学信息可知,美洲采矿业和种植园农业的发展对不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是当时奴隶贸易的主动力;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奴隶贸易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戈雷岛是非洲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和中转站,是这场血腥贸易的重要枢纽及直接见证,因此②③④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①项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
13.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以后的世界人口迁徙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劳动力的转移,D项正确;A、B、C三项是原因之一,但是不是这一现象的根源,排除。故选D项。
14.B
【详解】据所学知识,在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中国基本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但部分吸收了游牧民族的因素,促进了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说法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15.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1000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人进行海外移民,输入劳动力到殖民地去进行了开发建设,这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有关,C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排除A项;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是列强殖民扩张的结果,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且世界的形成并非当时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由移民数量超过了流放犯人的数量,进而出现了阶级差别,为此英国政府改变了对澳大利亚的统治方式,故A项正确;“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 此后又被迫进行一次次改革,这间接表明当地地主资产阶级控制议会的力量日益膨胀,排除B项;C项错在“主动”,题干中所提及的“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是被动的;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17.(1)表现:五胡内迁;“北人”南迁;“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原因: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 增补劳动力,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 八王之乱;灾荒连年;政权争斗,相互倾扎。
(2)特点: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影响:产生了民族融合;推动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徒,史称‘五胡内迁’”得出五胡内迁;根据材料一“‘五胡内迁’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得出“北人”南迁;根据材料一“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得出“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原因:根据材料一“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徒”得出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 增补劳动力,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灾荒连年;根据材料一“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得出政权争斗,相互倾扎。
(2)特点:根据材料二“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目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得出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根据材料二“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得出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影响: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从产生了民族融合;推动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18.(1)路径:美洲——欧洲——欧美之外;转折: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海外殖民扩张;开启世界市场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
(2)途径:殖民掠夺、屠戮(种族灭绝);不平等贸易;命运:成为黑奴;命运悲惨
【详解】(1)“传播路径”,依据材料一信息“‘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美洲——欧洲——欧美之外。“重大转折”,依据所学知识从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扩张、开启世界市场的形成之路、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等角度分析。
(2)“重要途径”,根据所学知识从殖民掠夺、屠戮、黑奴贸易、不平等贸易等角度分析。“命运”,依据材料二信息“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得出:成为黑奴、命运悲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