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天津原以老城及其以北的沿河商业区为中心,城市空间呈团块状,表现为典型的“步行城市”形态。电车的出现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天津城市格局的变化说明( )
A.交通改变了城市发展的布局 B.经济因素决定城市空间模式
C.“步行城市”已被时代淘汰 D.住宅区与工作区实现了分离
2.今天,美国和英国等国家人口分布的一个最突出的趋势,是人们定居在大城市的边缘和邻近的农村,即外城。人们通常在外城生活,在城市中心城区工作,一个更广阔的城市业已出现。这一现象( )
A.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B.加大了城乡之间的隔阂
C.推动了城市交通事业的进步 D.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
3.读下表,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有( )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变化情况简表
指标 2000年 2012年
燃气普及率(%) 44.6 93.2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 20.3 32.9
污水处理率(%) 34.3 87.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3.7 12.3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②中共十九大的召开
③城市化的推进 ④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60年代后,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形成新的商业区。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 )
A.促进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 B.取决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得益于近代工业化的推动 D.缘于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5.1832年,法国爆发霍乱。巴黎市政府于次年着手规划地下管线系统,将下水道、自来水管道、压缩空气管、不同功能的电缆等线路整合起来,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这一做法( )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B.提高了居民的公共卫生观念
C.阻断了疫情的社区传播 D.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范本
6.在19世纪上半叶的伦敦,人满为患,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上升到30.8%。这反映了( )
A.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B.工业生产逐渐向中小城市集中
C.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有所降低 D.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拉大
7.1908年4 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 )
A.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C.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8.在近代中国新的全国性或区域性中心有三种,即通商口岸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逐渐成为全国性或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形成与传统中心城市相抗衡的局面,如上海之于北京等。这一现象说明( )
A.开始了近代城市化进程 B.传统型城市发展受限制
C.侵略阻碍近代城市发展 D.新型城市经济功能突出
9.1854年,在纽约水晶宫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美国人奥的斯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发明--电梯,但实用性有待提高;1892年,奥的斯公司第一次采用按钮操纵电梯装置。自此,现代化电梯开始普及应用,这表明( )
A.城市化是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B.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C.科学技术的新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D.居民楼房建筑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成就
10.城市发展使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下列住宅新变化先后出现的顺序是( )
①电梯 ②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生态宜居示范区建立 ④集中供暖和制冷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④③①
11.1858年是伦敦泰晤士河的“奇臭年”,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水的被单,原本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D.生产力不断提高
12.20世纪以来,大众娱乐文化纷纷出现,超市、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社区服务蓬勃 发展,这反映出当时( )
A.建筑技术水平日新月异 B.城市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C.工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D.社会中贫富差距已经消除
13.下表为大连城市建设大事记,这体现了城市化过程中大连( )
时间 大事
1899年 开始修建大型圆形交通广场(今中山广场)
1909年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电车公司成立
1930年 大连中央邮便局竣工
1932年 沙河口净水厂建成
A.居住条件的改善 B.基础设施的发展
C.社区服务的提升 D.环境问题的恶化
14.学者阿萨·布里格斯在《英国社会史》中写道:“1820年到1830年,利慈、曼彻斯特、谢菲尔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高达40%,这是增长最快的10年;1851年到1901年,曼彻斯特人口几乎又增加了一倍。”这主要得益于( )
A.圈地运动的顺利开展 B.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C.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 D.民主政体不断完善
15.自19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初大约40年左右的时间里,汕头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形成了供水、供电、铁路、公路、港口、桥梁、通信等完整一体的近代设施体系,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使汕头充满浓烈的近代化城市气息。这反映出,汕头的近代化( )
A.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 B.得益于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
C.为全国城市建设树立标杆 D.折射出中西社会文化的更替
16.上海和中国的其他城市一样,开埠之前家庭照明依靠豆油灯或菜油灯,近代西人寓沪后才逐步引进了煤油灯、煤气灯和电灯。上海道台曾专门颁发过《禁用火油灯示》,煤气灯“缔造之始,谣塚繁兴”,电灯出现的时候,也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反映出( )
A.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B.城市化进程拓展了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加深民族危机 D.上海民众对西式生活的普遍抵制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760年到1800年,40年的时间,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由10%上升到20%,属于城市化的早期阶段,上升速度是缓慢的。在1801~1851年这50年内,英国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由20%上升到50.2%,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英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在这个阶段中,不仅纺织业的发展是城市化前进的重要动力,随着蒸汽机的普及,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还出现了一批由交通运输业带动的城市。自19世纪20年代第一条铁路建成到19世纪50年代铁路网的形成,英国仅用了3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英国与铁路发展配套的各行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牟元军《论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法国城市化进程与西欧大陆其他各主要国家步调一致,均呈低速增长之势。据研究,法国城市的发展几乎完全局限于大城市内部的扩张,所增加的城市人口中有80%集中于人口在4万以上的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在法国相当迟缓。
——摘编自沈志强《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法国城市化双重动力解读》
材料三 国内学者普遍将19世纪至20世纪初德国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5~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1840~1871年是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1871~1913年是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德国的中小城市多,分布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的大城市少。1871年德国城市人口为1479万,占总人口的36.1%,1910年城市总人口已达3897.1万,占总人口的60%,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摘编自陈秋霖《德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等
(1)概括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晚期英、法、德城市化的各自特点。
(2)简析影响近代西欧城市化发展的要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来,由于国内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使得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推进城市管理理念变革。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于1901年发布上谕,宣示改革。其中涉及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城市广泛设立一种新型的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警察机构,并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商部,开始建立并初步确立相应法律体系。城市管理机构的雏形开始建立起来。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 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 “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在城市斗争中,“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毛泽东指出:“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提出由军事管制委员会及临时市政府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成为在军管初期传达政策,联系群众的协议机关。并对改造旧城市、建设新城市方面提出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城市建设原则。
——摘编自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的基本理念,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1.A
【详解】根据材料“电车的出现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可知,电车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城市发展的布局,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因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步行城市”已被时代淘汰,只是城市布局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住宅区与工作区实现了分离,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人们通常在外城生活,在城市中心城区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状况需要交通工具作辅助,进而推动了城市交通事业的进步,C项正确;材料现象与贫富差距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现象有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排除B项;“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变化情况简表”可知,反映了2000年至2012年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呈现出不断完善的信息,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①符合题意;城市化的推进,③符合题意;中共十九大的召开时间是2017年10月,②时间不符;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④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依港兴市”,“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是沿海港口城市,近代首批开放城市,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C项正确;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不能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排除A项;地理位置不是上海成为大都市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19世纪中期,中国小农经济并未完全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法国巴黎形成了解决地下管线铺设问题的系统方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为现代城市的规划提供了范本。D项正确;1832年法国没有完成工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居民公共卫生观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规划地下管线阻断了疫情,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人满为患,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集病很容易扩散”“英国爆发霍乱”“平均死亡率从20.69%上升到30.8%”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A项正确;B、D两项材料并未反映,排除B、D项;这些问题正是城市化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导致的,排除C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1908年上海公共租界的电车颁布了乘车守则,其中多项规定涉及到公共利益和公共卫生事业,其有利于培养市民的公共意识,A项正确;交通运输近代化推动乘车守则,而非乘车守促进交通运输业近代化,排除B项;该守则适用于乘坐英商电车公司电车的所有人,并非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排除C项;1908年中华民国尚未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通商口岸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的兴起,与国际贸易、国内贸易以及金融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突出了新型城市经济功能,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城市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始了近代城市化进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传统型城市发展受限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方侵略对城市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材料“1892年,奥的斯公司第一次采用按钮操纵电梯装置。自此,现代化电梯开始普及应用”反映的是科技进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C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与材料不符,排除;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不是材料的主题叙述,排除B项;建筑技术突破与材料整体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50年代,电梯的发明,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19世纪70年代,在住宅上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20世纪后,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推行生态宜居示范区的建立,故①②④③排序正确,C项正确;20世纪后,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推行生态宜居示范区的建立,④早于③,排除A项;19世纪50年代,电梯的发明,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19世纪70年代,在住宅上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①早于②,排除B项;①早于②,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1858年是伦敦泰晤士河的‘奇臭年’”及所学可知,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产业结构,排除A项;材料反映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环境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生产力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由材料可知,20世纪以来,大众娱乐文化纷纷出现,超市、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社区服务蓬勃发展,这都是城市中生活便捷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建筑技术水平、工业化程度,排除AC项;D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交通广场、电车公司、邮便局和净水厂等设施的先后出现,反映出大连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居住条件的改善无关,排除A项;交通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立不足以说明大连社区服务有所提升,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大连的城市近代化,并非环境问题的恶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导致曼彻斯特等英国工业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即工业化推动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了城市,B项正确;圈地运动在19世纪中期已结束,排除A项;外来移民的涌入并非英国城市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民主政体的完善和城市人口迅猛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材料指出,汕头充满浓烈的近代城市气息是由于“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形成了……完整一体的近代设施体系”,所以汕头的近代化是得益于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B项正确;虽然汕头是因开埠而崛起的新兴滨海港口城市,但材料不能说明近代汕头发展的半殖民地色彩,排除A项;近代汕头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不是标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汕头基础设施建设与近代化的关系,并未涉及中西文化的更替,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上海道台曾专门颁发过《禁用火油灯示》,煤气灯‘缔造之始,谣塚繁兴’,电灯出现的时候,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可知煤气灯、电灯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造谣毁谤的声音很多,后才逐步接受,可见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化进程拓展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危机的内容,排除C项;“普遍抵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特点:
英国: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纺织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城市兴起;率先实现城市化。
法国:城市化存在区域不均衡性;城市化低速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主。 德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小城市多;城市分布较均匀;国家统一后发展迅速。
(2)要素:具体国情;政治制度;政治局面;工业化水平;社会环境。
【详解】(1)特点:英国:根据材料一“自1760年到1800年,40年的时间,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由10%上升到20%,属于城市化的早期阶段”可推出城市化起步早;根据材料一“在1801~1851年这50年内,英国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由20%上升到50.2%,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英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可推出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率先实现城市化;根据材料一“在这个阶段中,不仅纺织业的发展是城市化前进的重要动力,随着蒸汽机的普及,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还出现了一批由交通运输业带动的城市。”可推出纺织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城市兴起。法国:根据材料二“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法国城市化进程与西欧大陆其他各主要国家步调一致,均呈低速增长之势。”可推出城市化存在区域不均衡性;城市化低速发展;根据材料一“据研究,法国城市的发展几乎完全局限于大城市内部的扩张,所增加的城市人口中有80%集中于人口在4万以上的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在法国相当迟缓。”可推出以大中城市为主。 德国:根据材料三“1815~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可推出城市化起步较晚;根据材料三“德国的中小城市多,分布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的大城市少。”可推出中小城市多;城市分布较均匀;根据材料三“1871年德国城市人口为1479万,占总人口的36.1%,1910年城市总人口已达3897.1万,占总人口的60%,基本实现了城市化。”可推出国家统一后发展迅速。。
(2)要素:结合所学影响近代西欧城市化发展的要素可从具体国情、政治制度、政治局面、工业化水平、社会环境等角度作答即可。
18.(1)背景: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精英知识分子阶层的推动;清末新政改革的推行;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外国近代城市管理理念的传播。
(2)理念:恢复和发展城市的生产;依靠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进步力量;实行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实行城市民主建政;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
作用: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晚清以来,由于国内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使得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推进城市管理理念变革。”可以得出以下答案: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精英知识分子阶层的推动;根据材料“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于1901年发布上谕,宣示改革”可以得出清末新政改革的推行;根据材料“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可以得出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集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外国近代城市管理理念的传播。
(2)理念:根据材料“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可以得出恢复和发展城市的生产;根据材料“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可以得出依靠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进步力量;根据材料“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得出实行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根据材料“提出由军事管制委员会及临时市政府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可以得出实行城市民主建政;根据材料“并对改造旧城市、建设新城市方面提出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城市建设原则。”可以得出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
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两方面的作用,经济上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利于稳定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