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学习难点
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自主预习
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及影响(古代、近代、现代)
印刷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达标测试
1.1450—1500年间,欧洲图书量猛增至900万册,铁链加锁的图书逐渐消失。图书馆原有的管理图书与生产图书两大职能逐渐分离,形成图书馆和图书出版两个行业。欧洲图书业的发展变化得益于( )
A.行业生产技术改进 B.传教士推动中西交流
C.市民渴求获得新知 D.联通东西新航线开辟
2.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台,采用“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这说明( )
A.冬奥会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B.奥林匹克文化融合中国文化
C.科学技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 D.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传播
3.1950年,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接收天主教会在华开办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接收受到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一部分改为公办学校,一部分改为人民自办、政府予以补助的私立学校。这一做法( )
A.适应了巩固新政权的需要 B.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
C.缩小了中西方教育的差距 D.建立了与国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4.东汉时期,经学家郑玄以书信教诚其子,要求他“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名臣蔡邕教育其女,“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据此可知当时士大夫( )
A.强调以修身治国为己任 B.具有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识
C.注重家庭教育的塑造力 D.受儒学官方哲学化的浸染
5.清末到民国初年,先后推行了两次学制改革。其中中学课程设置见下表,这两次学制改革 ( )
学制 中学课程设置
癸卯学制 (1904年月) 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 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
壬子学制 (1912年月) 修身、国丈、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女子中学加课家事、因艺,缝纫.
A.贯彻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体现了全盘西化的育人倾向
C.顺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6.1905年4月30日,京师大学堂举办了第一次运动会,校方特别强调开运动会的目的是培养青年“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的精神。这表明,京师大学堂( )
A.进步与落后思想并存 B.实行中西合璧教育体制
C.深受传统价值观影响 D.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典范
7.英国文化部(DCMS)在2016-2020年大英博物馆管理协议中将“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以商业和慈善手段获取收入”三项内容列为工作重点。2018-2019年度大英博物馆总收入1.049亿英镑,来自政府津贴1310万英镑,总支出9620万英镑。据此可知,英国旨在( )
①履行博物馆的服务公众职能②宣传政府责任担当意识
③彰显博物馆个性,实现双赢④保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19世纪初,一位西方政要在主持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国家图书馆时表示:“让我们保存遗存的文献,不是用密室和锁链挡住公众的视线……不是让其在时间的流逝中损毁,而是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这一言论从侧面反映了( )
A.印刷书的积极作用 B.自由和平等的启蒙思想
C.战争对文化的破坏 D.公民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9.明代是白鹿洞书院发展的兴盛时期,书院的建设工作由官方主导,书院洞主多由政府官员兼任,该书院还仿照府、州、县学设立生员名额。明代书院这一特点反映出( )
A.书院属性的弱化B.官府大力支持民间教育C.集权政治的发展 D.科举考试方式的革新
10.1905年,京师大学堂鉴于英德美日诸国均“以体育为法,而养成国民气节”,特举办第一次运动会,希望造就“临事不辞职、事君不惜死”之人才。该运动会反映了( )
A.师夷长技的自强精神B.近代学制的完善C.新旧并存的救亡思想D.革命道路的探索
11.宋代的私学教育得到朝廷的赞助或默许。宋朝政府不仅允许民间独立自主地授徒讲学,还 尽可能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并注意吸收和推广私学教育的经验,将之运用于官学教育之中, 此外,还常常聘请私学教育中有成就的学者到各级官学任教。这主要是因为( )
A.私学与官学的教学方法并无差别 B.北宋政府凭借私学维系地方秩序
C.私学与官学具有类似的教化功能 D.私学是培养士大夫阶层的主阵地
12.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东道主通常会为与会领导人提供定制的当地传统服装,在宣传介绍东道主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亚太大家庭”的理念。在每次会议上,“穿什么”总成为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反映出( )
A.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深入人心 B.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了传播
C.文化活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D.贸易往来推动了文化交融和认同
13.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由此可知,当时法国( )
A.已具有追求自由的社会氛围 B.启蒙思想家们垄断了话语权
C.文化传播利于科学革命兴起 D.文化传播呈现出平民化趋势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被改为王宫,路易十四继位后认为卢浮宫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回归原状。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随后成立公共博物馆并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扩建规模空前,存放了拿破仑东征西伐中所得的大量艺术珍品,后虽归还一些,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宫内。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
——摘编自郑欣淼《故宫纪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所作出的共同贡献。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朝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宋朝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朝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成化年间,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朝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朝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参考答案
1.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欧洲图书量剧增,图书馆的行业逐渐演变成图书馆和图书出版两个行业,结合所学可知,行业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技术的改进发展,A项正确;中西文化交流与题干主旨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欧洲市民在国家中的占比相对较少,对图书行业发展影响较小,排除C项;新航线开辟使得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对欧洲图书行业的影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C【详解】根据“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台”“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可知,中国利用现代科技促进信息交流,促进人类文化共享,C项正确;可持续发展理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奥林匹克文化融合中国文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利用现代科技转播奥运赛事,不能说明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
3.A【详解】根据材料“接收天主教会在华开办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接收受到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加上材料中的时间是1950年,可以推断此时我国正在有序从帝国主义收回教育主权,而收回教育主权有利于巩固新政权,A项正确;仅收回教育主权并不能全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收回教育主权并不能立刻缩小中西方教育的差距,排除C项;1950年,新中国由于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还没有条件建立了与国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时期,郑玄和蔡邕都注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修身,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男女平等思想,排除B项;儒学哲学化是理学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5.C【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和民国初年推行的学制改革,在中学课程设置中,都有外国语、物理、法制等与近代化相关的学科,说明两次学制改革顺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C项正确;两次学制改革均突破了中体西用的局限,排除A项;体现了全盘西化的育人倾向与“修身”“读经讲经”等学科的设置不符,排除B项;动摇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6.C【详解】根据材料“1905年4月30日,京师大学堂举办了第一次运动会,校方特别强调开运动会的目的是培养青年‘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的精神。”可知,京师大学堂在培养青年学生方面仍强调忠勇精神,体现了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进步与落后思想并存的信息,排除A项;实行中西合璧教育体制,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新式教育的典范不能准确体现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C【详解】博物馆全方位向公众提供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持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可以体现目的①;由2018—2019年度大英博物馆收支微平衡可以看出 “以商业和慈善手段获取收入”发挥了作用,④正确;②非主题之意;③与题干无关,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8.A【详解】材料显示部分政府官员认为保存历史文献更有效的方式是增添副本,而非用更加密闭的方式保护历史文献,这从侧面说明印刷书的广泛流行为历史文献的保护提供了更多样的方式,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关于历史文献的保护而非强调战争对文化的破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印刷历史文献副本,而非强调公民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9.C【详解】材料“书院的建设工作由官方主导,书院洞主多由政府官员兼任,该书院还仿照府、州、县学设立生员名额”反映了明代白鹿洞书院的官学化,加强对教育的控制,这是集权政治发展的表现,C项正确;书院的教育属性未变,排除A项;根据材料“书院的建设工作由官方主导”,不是支持民间教育,排除B项;材料是关于书院官方化,不是科举考试,排除D项。故选C项。
10.C【详解】材料“京师大学堂鉴于英德美日诸国均‘以体育为法,而养成国民气节’”反映了该运动会受到西方国家影响,希望通过体育养成国民气节,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材料“希望造就‘临事不辞职、事君不惜死’之人才”体现了通过运动会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由此可见,该运动会反映了新旧并存的救亡思想,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此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近代学制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革命道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C【详解】依据材料“宋朝政府不仅允许民间独立自主地授徒讲学,还尽可能地给予鼓励和帮助……还常常聘请私学教育中有成就的学者到各级官学任教。”,可以看出宋代政府对私学鼓励和默许,并吸收私学教育的经验,将之应用到官学教育中,使得官学和私学教育的作用得到了发挥,更好地发挥学校教化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私学与官学的教学方法差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通过私学对地方秩序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政府对私学的默许,不能得出是培养士大夫阶层的主阵地,排除D项。故选C项。
12.B【详解】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议期间,东道主通过提供会议服饰来宣传东道主传统文化,这种宣传通过媒体得到放大,这反映了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了传播,B项正确;开放包容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亚太经合是区域经济集团组织,没有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文化的交融与认同,而且亚太经合会议本身不是贸易行为,排除D项。故选B项。
13.D【详解】根据材料,图书馆和印刷所的增加迎合了当时对书刊需求量大幅增加的潮流,结合“18世纪”可知这种情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平民化趋势增强,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平民对书刊的需求引发了图书馆的增设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不能体现追求自由,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书刊内容,不能体现启蒙思想家垄断,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科学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4.(1)主要变化: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到成为博物馆(或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馆藏规模不断扩大,藏品日益丰富。
原因: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与掠夺;民族主义观念的促进;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
(2)意义:消除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贡献:①文物建设:实现了文物的收集与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②文物保护:向公众开放,提高并普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③文物交流:向全球开放,推进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发展。
【详解】(1)主要变化:根据材料一“14世纪被改为王宫,路易十四继位后认为卢浮宫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可得出,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到成为博物馆(或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根据材料一“卢浮宫扩建规模空前,存放了拿破仑东征西伐中所得的大量艺术珍品”、“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宫内”可得出,馆藏规模不断扩大,藏品日益丰富。原因:根据材料一“1791年”、“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可得出,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卢浮宫扩建规模空前,存放了拿破仑东征西伐中所得的大量艺术珍品”可得出,殖民扩张与掠夺;根据材料一“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随后成立公共博物馆并正式向公众开放”可得出,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民族主义观念的促进。
(2)意义:根据材料二“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可得出,消除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根据材料二“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根据材料二“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可得出,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贡献:根据材料一“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宫内”、材料二“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可得出,文物建设:实现了文物的收集与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根据材料一“随后成立公共博物馆并正式向公众开放”、材料二“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可得出,文物保护:向公众开放,提高并普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根据材料二“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文物交流:向全球开放,推进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发展。
15.参考示例一
论题: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论述:唐宋以来,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朝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
小结: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取代。
示例二
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论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
小结: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信息提取观点,本题可以从表格信息中提取“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或“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的作用”等观点,然后依据提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例如第一个论点可以从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和思想变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方面归纳回答,最后总结观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