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1.(2023·安徽马鞍山·统考一模)如表元代前中期太庙的室次牌位,如表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
世祖朝前期太庙室次图:至元元年至三年(1264—1266)
第一室 第二室 第三室 第四室 第五室 第六室 第七室
皇祖(太祖) 皇伯考(太宗) 皇考(睿宗) 皇伯考(术赤) 伯考(察舍台) 皇兄(定宗) 皇兄(宪宗)
武宗朝太庙室次图:大德十一年至至大四年(1307—1311)
第四室 第三室 第二室 第一室 第五室 第六室 第七室
裕宗 世祖 睿宗 太祖 顺宗 成宗 /
A.皇权专制强化 B.汉制影响加深 C.民族政策调整 D.统治阶层分裂
2.(2023·北京·模拟预测)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②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③“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3.(2021·重庆·统考二模)中国历史上,大多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作为行政区划的两大原则。从秦代开始,两大原则同时并用,但到了元明清时期,犬牙交错原则发展到极致,以致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这一变化说明( )
A.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B.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C.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 D.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4.(2016·上海黄浦·统考一模)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5.(2022·辽宁·模拟预测)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宰相赵普拟名后上交,太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把名纸掷在地。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再次将此人名纸送上。太祖问:“如何还是此人”,赵普答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说:“便照你意见用吧!”这一事件说明宋代
A.皇权深受相权束缚 B.相权有其传统客观地位
C.政治运作程序僵化 D.士人文官地位显著提高
6.(2022·湖北·模拟预测)统和元年(983年),辽圣宗下诏“民间有父母在,别籍异居者,听邻里觉察,坐之;有孝于父母,三世同居者,族其门间”。他还曾“诏汉儿公事皆须体问南朝法度行事,不得造次举止”。由此可见,辽圣宗
A.借助程朱理学加强社会教化 B.试图延缓辽国封建化进程
C.采用儒家治国之术巩固统治 D.认同并全面接受中原文化
7.(2022·北京丰台·统考二模)金世宗在治理国事时常以汉文帝等明君为楷模,他重视翻译中原地区历史著作,主张“大抵史书载事贵实,不必浮辞谄谀也。”金世宗
①致力传播女真文化 ②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③客观评说古代君王 ④鼓励史家秉笔直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2022·广西柳州·柳州市第三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南朝宋孝武帝刘裕任用出身贫寒的戴法兴、巢尚之等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决策国家大事,从而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
A.门阀士族政治结束 B.庶族地主掌握权力中枢
C.君主权力有所强化 D.九品中正制已遭到废弃
9.(2022·辽宁·统考模拟预测)元代建立后,元世祖在朝廷中设中书省,并由其管理全国政务。之后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元世祖后期,行省具备“分镇方面”“方面之寄”权利,行省的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据此可知,元代行省的设置( )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10.(2022·广东茂名·统考二模)如表是辽代部分皇帝的谥号。据此可知辽
谥号 谥号
辽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辽景宋 孝成康靖帝
辽太宗 米武皇文帝 辽圣宗 文武大孝宜帝
辽世宗 尔和正宪帝 辽兴宗 神圣毕章皇帝
辽穆宗 孝安敬正帝 辽道宗 仁圣大孝文帝
A.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减弱 B.区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深受汉族传统伦理影响 D.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
11.(2022·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元朝行省极少扮演休现地方独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而主要起到了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维护大一统局面的作用。关于元代行省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高长官可以密折奏事 B.全国设十三个行政区域
C.军政事务需上报中书省 D.权力的行使受制于中央
12.(2022·湖南·统考模拟预测)宋朝开始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受异质文化的冲击,在元朝处于王纲解纽与重建的状态,这从元杂剧中人们对于爱情的自由追求并且常常成功的现象中就可看出。明初,有官员向朱元璋建言禁止“元氏旧俗”“以厚风化”,得到朱元璋赞同。这些现象主要说明元朝
A.理学的官方正统地位尚未确立 B.戏剧社会教化的作用式微
C.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相对开放性 D.理学日趋僵化导致纲常不正
13.(2022·安徽宿州·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
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
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
14.(2021·全国·二模)元朝时期,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兼领吐蕃之地。宣政院下属的地方机构分为三道,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俗首领按本地习俗自相传袭。朝廷这一做法( )
A.建立了政教合一国家 B.使地方势力迅速膨胀
C.使民族矛盾得到缓解 D.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15.(2022·湖北·一模)《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且“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时人赵天麟则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
A.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状况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16.(2022·湖南衡阳·衡阳市一中校考模拟预测)苏轼指出:“方今天下……非有乱臣割据四分五裂之忧,而休养生息,常若不足于用。非有权臣专制擅作威福之弊,而上下不交,君臣不亲。非有四夷交侵边鄙不宁之灾,而中国皇皇,常有外忧。”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A.对前代问题矫枉过正的结果 B.崇文抑武方针造成兵力弱小
C.机构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弊端
17.(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 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元世祖即位后,采用汉制建立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上设置了十路(又称十道)宣抚司“以总天下之政”。宣抚使为朝廷特命使臣,监督和处理地方政务,大体如唐代前朝的巡察、安抚等使或宋初的宣抚使,属临时差遣性质。但宣抚司无处置军务之权,不足以应付发生叛乱或社会治安等方面特殊情况,于是在一些地区改置行中书省,以中书省宰执大臣行省事于这些地区。后几经置废分合,最后稳定为十个行中书省,分统除中书省直辖诸路以外的各大地区,形成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的行政区划格局。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元时期(上)》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18.(2023·山东·模拟预测)唐、元两个王朝都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期。图1是唐代的多重型帝国构造模式示意图,图2是元代的多元型帝国构造模式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比较图1和图2,概括指出唐帝国多重模式和元帝国多元模式的不同并分析说明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元代采用汉式太庙祭祀,“祖”“宗”是汉族政权下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接受子孙祭祀时追尊的名号,这些信息可得出元朝受汉制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皇权,排除A项;元朝民族政策是四等人制,材料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元朝受汉族制度的影响,没有体现统治阶层分裂,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①“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对应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雏形开始显现,②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对应的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③“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对应的是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立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事的场所,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对应的是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在地方则设立十个行中书省即行省,因此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③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与“山川形便”相比,在地方上实行“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有利于避免地方凭借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版图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知元代行省长官虽然执掌各种事务,但没有中书省的诏旨,就不能更改赋税和调动军队,这说明元代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节制,C项正确;材料说明行省长官受到中央机制,并不能体现地方长官有较大的独立性和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排除AB项;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宋代相权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丞相的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材料中宋太祖与宰相赵普的故事可以看出相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这一传统客观地位,B项正确;宋朝皇权到加强,相权受到削弱,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政治运作程序僵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丞相传统的客观地位,不是强调“士人文官地位显著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材料表明,辽圣宗强调孝道,并积极推动学习“南朝法度”,也就是学习北宋的制度文化,这是辽圣宗采用儒家治国之术的表现,C项正确;程朱理学完全形成于南宋,A项时空不符,排除;辽圣宗的措施加快了辽国封建化的进程,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以汉文帝等明君为楷模,他重视翻译中原地区历史著作”可知深受汉族文化影响,②正确,根据材料“大抵史书载事贵实,不必浮辞谄谀也”可知鼓励史家秉笔直书, ④正确,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受汉族文化影响,不是致力传播女真文化,排除AC项;材料体现的是深受汉族文化影响,没有体现客观评说古代君王,排除B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刘裕任用出身贫寒的戴法兴、巢尚之等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负责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决策国家大事”可知,皇帝任用“寒人”担任中枢机构要职,表明皇权得到强化,C项正确;仅仅依据几个“寒人”得到重用,无法得出门阀士族政治结束,庶族地主掌握权力中枢的结论,排除A、B两项;隋唐科举制实行,才慢慢废除九品中正制,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由最初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逐渐转变为固定的、中央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行省代表中央管理各地的使命愈发凸显。另外,行省治所建在水陆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便于征收赋税,方便朝廷联络和达到军事镇遏的目的,C项正确;A项无法体现,排除A项;中国古代分裂割据的根源是分散的小农经济而非行省制度,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从辽朝皇帝谥号几乎都有孝、仁,足见其深受汉族伦理文化影响,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族文化差异或者区域文化交流的信息,A、B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谥号不等同于统治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元代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省,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制于中央,D项正确;密折奏事是清代开始的,材料与密折奏事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全国设十三个行政区域,排除B项;军政事务上报枢密院,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宋朝开始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受异质文化的冲击,在元朝处于王纲解纽与重建的状态”,所以元朝整个社会也就星现出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色彩。“元杂剧中人们对于爱情的自由追求”就体现了这一点,元朝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相对开放性,不利于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建立,故明初有官员向朱元琐建言禁止“元氏旧俗”,C项正确;理学在元中期成为官学,排除A项;材料“元杂剧中人们对于爱情的自由追求”是在强调元朝社会文化有一定的开放性,而非戏刚社会教化功能削弱的问题,排除B项;理学倡化是在明清,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少数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制,而参加科举制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这说明科举制推动了文化认同,强化了“大一统”的思想,D项正确;这一时期文化重心在南方,排除A项;B项错在“化解”,排除B项;科举制并不能促进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元朝时期,宣政院属于中央机构,宣政院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道,其官员任免权在中央,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俗首领按照本地习俗自相传袭,朝廷这一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地方势力膨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民族矛盾是否得到缓和,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行省的权力较大;根据“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知行省要受到中央的节制,没有独立的大权,这种权力的平衡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A项正确;消除了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行省制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材料描述的是宋代的财政拮据、君臣离心等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初期过度加强中央集权所产生的弊端,D项正确;A项描述过于笼统,排除A项;宋代有冗兵问题,因此兵力并不弱小,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费用紧张,而非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故选D项。
17.(1)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行“上计”制度,考核官员;县以下设乡里。
(2)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以行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
【详解】(1)根据材料一“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 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可知,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可知,实行“上计”制度,考核官员;根据材料“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可知,县以下设乡里。
(2)创新:根据材料二“于是在一些地区改置行中书省,以中书省宰执大臣行省事于这些地区”可知,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作用:结合所学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以行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的角度分析。
18.不同:①从唐代中央政府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縻府州政策,不直接实行政治统治的角度作答;
②从元代对不同民族地区采取不同政策,但都实行直接的政治统治的角度作答。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原因:①从唐代是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影响较深,推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角度作答;
②从元代是少数民族通过武力征服建立政权、经过长期民族交融当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已基本汉化、元朝为巩固统治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等角度作答。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详解】不同:由图1中信息可知,唐代对领土范围的管辖分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縻府州,实行宗主权,非直辖控制,可得出唐代中央政府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縻府州政策,不直接实行政治统治;从图2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推行行省制的同时,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藏族事务,可得出元代对不同民族地区采取不同政策,但都实行直接的政治统治。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唐代实行中央直辖,边疆羁縻可以从汉民族政权传统思想、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角度作答;元朝能够形成多元模式的原因可从元代武力征服、民族交融后少数民族汉化、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等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