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单选题
1.罗斯福新政时期一共创建了69个新的联邦政府部门,如公共工程管理局通过大兴土木来解决失业问题,国家劳资关系委员会处理劳资纠纷,联邦通讯委员会监管媒体内容等。这反映出美国( )
A.政府职能大大拓展 B.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C.借鉴苏联建设经验 D.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2.1945年2月,为了促使苏联在对德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英美苏三国缔结了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密约内容共有三条:1.“保存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与边疆”;2.“恢复曾在1904年由于日本各种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俄国所有的权利”,包括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让与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租借旅顺为军港,保证苏联在中东路、南满铁路的利益;3.“将千岛群岛归还苏联”。该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 )
A.西亚 B.东欧 C.北非 D.东亚
3.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人们普遍对一战的损失与流血记忆犹新,有些上层人物对法西斯独裁者公开表露同情,英国政府也力图采取模棱两可、不表态的方针,认为或许可以找出某些方法,以满足或抚慰独裁者们的要求。这一定程度上导致英国( )
A.法西斯主义的盛行 B.反战运动高涨
C.放弃大陆均势政策 D.实行绥靖政策
4.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宣言: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资源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团结合作,绝不与敌人单独停战或媾和。这标志着( )
A.盟国成功扭转了战局 B.雅尔塔体系的最终建立
C.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5.有学者认为,英国对日政策在七七事变后由绥靖政策转变为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但事实上,1938年英国向日本的出口物资中军用物资占17%,其出口总额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0.79%,而这期间英国却拒绝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英国的做法是为了( )
A.避免战争形势恶化 B.联合美国引火苏联
C.维持亚洲均势局面 D.通过妥协保全自身
6.二战期间,罗斯福认为:日本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失去作为一个东方大国的资格,唯一真正的东方大国就是中国了……因而,如果要确保远东稳定的话,任何安排都得以中国为中心来进行。这一论断说明( )
A.中美同盟关系的确立 B.反法西斯同盟名存实亡
C.中苏间关系已经破裂 D.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7.1940年,日本法西斯怀着“不要错过末班车”的趁火打劫的心情,以为天赐良机已到,正式决定南进。这里的“天赐良机”指( )
①英国受制于不列颠之战②法国沦陷,最终败降
③美国谋求欧洲集体安全④苏联在苏德战场初期的失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9.二战期间,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于1943年在开罗举行会议,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当时( )
A.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已开始瓦解 B.欧洲第二战场刚刚开辟
C.法国已经获得解放 D.中国战场的战事基本结束
10.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以下能体现绥靖政策的是( )
①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②《慕尼黑协定》
③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④凡尔登战役的爆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希特勒进攻俄国,只不过是企图进攻不列颠群岛的前奏,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丘吉尔这一表态( )
A.表明英苏之间的利益完全一致 B.意在敦促美国注意纳粹的威胁
C.表达了对苏联社会制度的认同 D.有助于推动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12.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二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二战的序幕。德国入侵波兰,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标志是( )
A.《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B.《慕尼黑协定》签订
C.《国际联盟盟约》签订 D.《联合国宪章》的制定
13.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根据美国的要求,签字方式“要打破按字母编排的次序,把像中国和苏联这样的国家提到同我国和联合王国并列的地位,区别的办法可以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土上积极作战的为一类,另外则是被轴心国征服了的国家”。这说明( )
A.美国试图将中国拉入自己的阵营 B.中国的抗日战争提高了国际地位
C.各国在反法西斯大局下紧密团结 D.国家综合实力是国际格局的基础
14.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英国下院发表演说:“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这里丘吉尔说的“我们的政策”是指( )
A.绥靖政策 B.中立自保 C.妥协投降 D.对德作战
15.1936年,法国和英国互换照会,缔结了“不干涉协定”;截至当年9月初,有27国加入该协定,包括德国、意大利等。同年9月9日,监督协定执行的“不干涉委员会”在伦敦成立。这一协定( )
A.促成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是对法西斯侵略的姑息纵容
C.表明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 D.意在弱化国际联盟的影响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年2月,西线盟军进逼齐格菲防线,东线苏军进至奥得河,严重威胁柏林安全。在此情况下,德军不得不把西线半数以上的装甲兵和大批坦克、火炮调到苏德战场。在西线则企图以剩下的大约五十九个师的兵力,依托沿莱茵河西岸构筑的齐格菲防线,阻止盟军的推进。美英盟军计划首先歼灭莱茵河以西的德军,尔后强渡莱茵河攻占鲁尔区,继而发动最后进攻,进抵易北河与苏军会师,把德军分割成南北两大部分。至4月1日,美英盟军合围鲁尔工业区的德军十八个师,德军抵抗十八天后投降。鲁尔合围后,盟军统帅部决定立即在全线发起最后进攻,于4月19日攻占易北河畔的莱比锡。1945年4月25日,美国第一军和苏联的乌克兰第一军在德国中心地带的易北河会合,标志着纳粹德国即将灭亡,胜利的曙光照向了欧洲。
——摘编自新华社“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二次世界大战回忆:盟军与苏军易北河会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英盟军发动鲁尔战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英盟军取得鲁尔战役胜利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莫尔兹比在当时局势中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位于新几内亚东南部,是澳大利亚北部沿海首要战略要冲。日本占领莫尔兹比,就可对周围区域进行有利的海空防卫,控制澳大利亚北部海域,从而有可能切断美澳交通线。美澳保护住该地,不仅可使日本切断美澳交通的计划化为泡影,而且能对日军已经占领的东面和东北面一些重要岛屿造成威胁。因此莫尔兹比是双方必争之地,莫尔兹比激战不可避免。此次战役,日本动用了20000人的兵力,结果13000人被歼灭。盟军也有较大的损失,澳军伤亡达5698人,美军伤亡2843人。
莫尔兹比战役是澳大利亚军队在部分美军协助下取胜的,它在二战史中有较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次作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妄图切断美澳联系,消除澳大利亚基地作用的计谋,从而严重削弱了日军对西南太平洋的控制。其次,它的胜利协助瓜岛战役完成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转折。美国于1942年8月7日揭开瓜岛战役,其目的之一是为了牵制日本向莫尔兹比投入更多兵力,造成日军顾此失彼的不利局面,进而取得西南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第三,国力薄弱的澳大利亚在莫尔兹比作战中能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弱小国家,增强了他们对击败法西斯,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念。
——摘编自侯敏跃《澳大利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尔兹比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莫尔兹比战役胜利的意义。
1.A2.B3.D4.D5.D6.D7.A8.D9.A10.A11.D12.A13.B14.D15.B
16.(1)雅尔塔会议的召开;盟军攻入德国境内;苏军进逼柏林,大批德军调往东线。
(2)歼灭了德军有生力量;摧毁了德军的抵抗意志;策应了苏军发动的柏林战役;加快了欧洲战事进程;增强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任答4点即可)
17.(1)背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争夺主动权;莫尔兹比在南太平洋的独特战略地位;日本试图切断美澳交通要道,进攻澳大利亚。(3点)
(2)意义:粉碎日本切断美澳联系的计谋,削弱日本对西南太平洋的控制;配合瓜岛战役,推动太平洋战场发生转折;鼓舞了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的斗争,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