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第二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第二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4 08:2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联合国宪章》规定:“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其中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为常任理事国,其他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出。对于实质性事务的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这些规定( )
A.使安理会的决策带有一定民主色彩 B.避免了国家间战争的发生
C.继承了国联形成决议“全体一致”原则 D.削弱了集体安全体制
2.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时期,市场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产品急剧减少 B.许多部门生产过剩
C.大多数社会成员贫困 D.支柱产业衰退
3.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和平交织,大国争夺,风云多变,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二战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轴心国同盟,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这些现象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大国结盟威胁世界和平 B.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C.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 D.“冷战”局面的形成
4.在1943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参加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强烈要求中国同美、苏、英组成“世界四警察”,以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罗斯福提出这一要求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B.中国已成为世界政治强国
C.美国希望建立与中国的同盟关系 D.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5.《开罗宣言》中,中、美、英决定了对日作战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同年,中美、中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历史结束
C.中国在战争中损失最大 D.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6.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消费者倾向用信贷方式购买汽车、家具等消费品,分期付款的方式使消费者对商品更加狂热;同时,美国总统柯立芝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企业,而是一种信仰”、“政府不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这反映了( )
A.美国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B.市场和政策因素诱发经济危机
C.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广泛应用 D.美国的民主制度面临严重危机
7.二战期间,罗斯福认为:日本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失去作为一个东方大国的资格,唯一真正的东方大国就是中国了……因而,如果要确保远东稳定的话,任何安排都得以中国为中心来进行。这一论断说明( )
A.中美同盟关系的确立 B.反法西斯同盟名存实亡
C.中苏间关系已经破裂 D.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8.1940年,日本法西斯怀着“不要错过末班车”的趁火打劫的心情,以为天赐良机已到,正式决定南进。这里的“天赐良机”指( )
①英国受制于不列颠之战②法国沦陷,最终败降
③美国谋求欧洲集体安全④苏联在苏德战场初期的失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1941年11月5日,德国大使奥特向柏林方面报告,日本海军界向他透露了日本将采取某些行动的各种“保留”信息。11月18日,日军参谋本部向奥特透露,日本必将“自救”。随后,日本的“自救”行为是( )
A.主动退出国联 B.实施“囚笼政策”
C.挑起太平洋战争 D.与德意结成轴心国
10.《凡尔赛和约》不仅把战争责任完全推给德国,还对德国进行了苛刻的掠夺。而在雅尔塔会议上,“德国人要吃饭”成为新的口号,而不是一味的打击和宰割战败国。由此可见,相比于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 )
A.确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B.保障了战败国的利益
C.有利于国际秩序的相对稳定 D.勾画两极格局的框架
11.丘吉尔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反映了( )
A.美苏冷战局面形成 B.欧洲联合意愿增强
C.国际格局发生变化 D.美苏战时同盟破裂
12.早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等盟国代表就已在美国敦巴顿橡树园开会,讨论建立战后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问题,但会议没有解决大国否决权的使用及创始会员国等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国继续讨论了关于安理会中大国否决权的使用范围问题。由上可见,关于联合国的问题( )
A.体现大国强权主义 B.争执与妥协并存
C.以协商方式处理 D.是维护霸权的工具
13.1934~1935年,欧洲外交舞台非常活跃(如下表所示)。以下外交活动( )
1934年8月 土耳其、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签署《巴尔干公约》,相约在受到进攻时相互援助
1934年9月 由法国倡议,国联成员国联合发电邀请苏联加入了国联
1935年4月 英国、法国、意大利建立联合阵线,相约一致行动
1935年5月 法国和苏联签订《法苏互助条约》,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苏捷互助条约》
A.强化了巴黎和会勾画的安全格局 B.暂时缓和了欧洲国家的紧张关系
C.表明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日益迫近 D.反映出苏联的国际环境显著改善
14.在西方文化中,黑色一般代表凄惨、悲伤、忧愁之意。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因为这一天( )
A.胡佛当选为总统 B.股票市场崩溃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美元大幅升值
15.1933年12月,针对内外形势的变化,苏联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为争取集体安全而斗争的决议,正式将"集体安全"作为外交政策,强调"安全不可分割",主张建立集体安全体系。苏联提出"集体安全"旨在( )
A.打击国内外敌对政治势力 B.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
C.阻止法西斯势力对外扩张 D.联合东欧以反对帝国主义
16.1943年初,原来倾向于德国的土耳其、伊朗等国都纷纷表态,表示支持反法西斯战争,同时,很多国家加入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反法西斯联盟的正义性 B.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C.美国的参战增强了世界人民的信心 D.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战局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莫尔兹比在当时局势中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位于新几内亚东南部,是澳大利亚北部沿海首要战略要冲。日本占领莫尔兹比,就可对周围区域进行有利的海空防卫,控制澳大利亚北部海域,从而有可能切断美澳交通线。美澳保护住该地,不仅可使日本切断美澳交通的计划化为泡影,而且能对日军已经占领的东面和东北面一些重要岛屿造成威胁。因此莫尔兹比是双方必争之地,莫尔兹比激战不可避免。此次战役,日本动用了20000人的兵力,结果13000人被歼灭。盟军也有较大的损失,澳军伤亡达5698人,美军伤亡2843人。
莫尔兹比战役是澳大利亚军队在部分美军协助下取胜的,它在二战史中有较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次作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妄图切断美澳联系,消除澳大利亚基地作用的计谋,从而严重削弱了日军对西南太平洋的控制。其次,它的胜利协助瓜岛战役完成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转折。美国于1942年8月7日揭开瓜岛战役,其目的之一是为了牵制日本向莫尔兹比投入更多兵力,造成日军顾此失彼的不利局面,进而取得西南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第三,国力薄弱的澳大利亚在莫尔兹比作战中能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弱小国家,增强了他们对击败法西斯,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念。
——摘编自侯敏跃《澳大利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尔兹比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莫尔兹比战役胜利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代号为“阿卡迪亚”的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美国总统特别助理霍普金斯、英国军需生产大臣比弗布鲁克以及美英军方领导人。此次会议并无严格程序,除正式的全体会议外,还有各种专门会议和个别会晤,主要讨论了广泛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会议拟定并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会议重新确认“先欧后亚”战略,批准1942年实施北非登陆作战的“超级体育家”计划;为加强两国军事合作和统一指挥作战,决定成立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此举导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于1942年2月正式组建)和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组建中国战区(同时组建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讨论了加强两国战时经济合作问题,决定成立联合军需品分配委员会、联合原料委员会和联合船舶调度委员会。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卡迪亚会议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卡迪亚会议的影响。
1.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安理会由十五会员国组成,除了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为常任理事国,其余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出,而且实质性事务的决议通过大国一致原则表决,这就使得安理会的决策带有一定民主色彩,A项正确;“避免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中安理会的原则是大国一致原则,并没有继承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增强集体安全体制,而非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但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大多数社会成员贫困,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市场萎缩,C项正确;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繁荣时期,社会产品急剧增加,排除A项;造成当时美国市场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社会成员贫困,购买力不足,生产过剩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支柱产业并未衰退,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材料中“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二战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轴心国同盟,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这些现象都结成了军事同盟,所以导致了世界局势的动荡,威胁和平,A项正确;本题考查的是这些现象反映的共同问题,“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和“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不能体现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排除B项;C项只是表面现象,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排除C项;“冷战”局面的形成与“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轴心国同盟”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根据题干在德黑兰会议上美国要求中国同美英苏组成世界四警察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由此可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推动此时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A项正确;此时只是美国的一个建议,并未付诸实践,中国还未成为世界政治强国,排除B项;美国在此时期与蒋介石政府已经是同盟关系,排除C项;世界格局在此时尚未发生巨大变化,发生巨大变化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中、美、英决定了对日作战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同年,中美、中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的抗战属于反法西斯战场的一部分,且是东方反法西斯主战场,基于中国对反法西斯的贡献,英美废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D项正确;材料现象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而非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A项;中国并未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排除B项;材料现象基于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并不仅是损失层面,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依据“美国的消费者倾向用信贷方式购买汽车、家具等消费品,分期付款的方式使消费者对商品更加狂热”、“政府不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而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剧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些因素为1929年经济大危机埋下了隐患,因此市场和政策因素诱发经济危机,B项正确;题干不仅反映美国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也反映美国的消费方式,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排除C项;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民主制度面临严重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中国应当在战后远东政治格局中占据中心地位,结合所学,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这是罗斯福在考虑战后秩序时重视中国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材料主要是罗斯福对战后远东国际秩序的设想,仅凭此不能得出中美结成同盟,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罗斯福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可,“反法西斯同盟名存实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二战期间美、苏、中是战时同盟,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会导致中苏关系破裂,且材料不涉及中苏关系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在二战中,不列颠之战和法国沦陷都出现在1940年,这一年英法两国都在欧洲和德国法西斯作战,因此无暇顾及亚太地区,日本法西斯则趁此机会“南进”,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1940年二战已经爆发,美国不可能在这一年谋求欧洲集体安全,③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苏德战争爆发于1941年,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1941年11月5日”,日本向德国透露将进行“自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本特遣舰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C项正确;1933年3月27日,日本政府发表通告,宣布日本退出国际联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39年3月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时实施“囚笼政策”,排除B项;1937年,德意日初步结成轴心国集团,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进行苛刻的掠夺容易导致极端民族仇恨,雅尔塔体系关注德国民众的基本生活,这有利于战后国际秩序的相对稳定,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雅尔塔体系不是一个公正的国际秩序,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对战败国的处置思路,没有提及利益分配,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明确战后世界格局情况,无法从材料中推断,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丘吉尔所说的话体现了美苏力量的强大,英国力量的削弱,体现了国家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原来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开始让位于美苏的争霸,C项正确;丘吉尔说这句话时还处于二战时期,美苏英还是同盟关系,三国是合作关系。美苏冷战局面形成于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尚未破裂,排除A项、D项;材料提及的对象中只有英国是欧洲国家,没有体现出欧洲联合的意愿,排除B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雅尔塔会议都在讨论关于联合国的问题,所以盟国是以协商方式处理联合国的问题,C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有大国参与讨论,但是没有体现大国强权主义,也没有体现争执与妥协,排除A项、B项;联合国是维护霸权的工具,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时欧洲很多国家都在通过订立和约或者联合阵线的方式构建联合体。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这种国与国之间的结盟明显是为了战争做战备,说明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日益迫近,C项正确;巴黎和会后并没有构建起稳定的安全格局,1934~1935年,欧洲外交舞台的活跃也表明这一格局濒临瓦解,排除A项;这些外交活动加剧了欧洲国家的紧张关系,排除B项;这些外交活动并不能说明苏联的国际环境显著改善,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狂跌,人们大量抛出股票,证券市场陷入恐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随后,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B项正确;1928年胡佛当选为美国总统,排除A项;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排除C项;20世纪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为应对危机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1933年12月,针对内外形势的变化,苏联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为争取集体安全而斗争的决议......主张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可知,1933年,针对法西斯势力的不断崛起和扩张,苏联寻求建立集体安全体系,来阻止法西斯势力对外扩张,保证苏联的国家安全,C项正确;打击国内外敌对政治势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苏联是计划经济,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不大,排除B项;联合东欧以反对帝国主义,与材料主旨不符,苏联阻止的法西斯的威胁,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斯大林格勒战役1943年初取得基本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盟军手中,许多中立国开始放弃法西斯转而,支持和加入反法西斯同盟,B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1942年初建立,材料反映的是1943年出的事情,排除A项;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是1943年下半年,而不是1943年初,排除B项;美国参战是1941年底,不是1943年初,排除C项。故选D项。
17.(1)背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争夺主动权;莫尔兹比在南太平洋的独特战略地位;日本试图切断美澳交通要道,进攻澳大利亚。(3点)
(2)意义:粉碎日本切断美澳联系的计谋,削弱日本对西南太平洋的控制;配合瓜岛战役,推动太平洋战场发生转折;鼓舞了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的斗争,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详解】(1)根据材料第二段“美国于1942年8月7日揭开瓜岛战役,其目的之一是为了牵制日本向莫尔兹比投入更多兵力,造成日军顾此失彼的不利局面,进而取得西南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并且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争夺主动权;根据材料“ 莫尔兹比在当时局势中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得出莫尔兹比在南太平洋的独特战略地位;根据材料“日本占领莫尔兹比,就可对周围区域进行有利的海空防卫,控制澳大利亚北部海域,从而有可能切断美澳交通线。”可以得出日本试图切断美澳交通要道,进攻澳大利亚。
(2)根据材料“首先,这次作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妄图切断美澳联系”“严重削弱了日军对西南太平洋的控制”可以得出粉碎日本切断美澳联系的计谋,削弱日本对西南太平洋的控制;根据材料“它的胜利协助瓜岛战役完成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转折。”可以得出配合瓜岛战役,推动太平洋战场发生转折;根据材料“国力薄弱的澳大利亚在莫尔兹比作战中能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弱小国家,增强了他们对击败法西斯,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念。”可以得出鼓舞了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的斗争,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18.(1)内容:明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计划;协调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部署;明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各战区划分;加强两国政治、军事、经济的合作。
(2)影响:密切了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联系;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优化了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资源、经济资源的配置。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主要讨论了广泛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可知,明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计划根据材料“会议重新确认‘先欧后亚’战略,批准1942年实施北非登陆作战的“超级体育家”计划”可知,协调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部署;根据材料“决定成立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此举导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于1942年2月正式组建)和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组建中国战区(同时组建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可知,明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各战区划分;根据材料“讨论了加强两国战时经济合作问题,决定成立联合军需品分配委员会、联合原料委员会和联合船舶调度委员会。”可知,加强两国政治、军事、经济的合作。
(2)影响:阿卡迪亚会议围绕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密切了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联系;会议协调了各国关系,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会议“讨论了加强两国战时经济合作问题,决定成立联合军需品分配委员会、联合原料委员会和联合船舶调度委员会。”,优化了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资源、经济资源的配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