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冷战结束后,美国以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凭借它与西欧国家所建构的集体安全体制,成为唯一具有建构全球安全秩序以及介入区域冲突能力的单极超强国家,作为“知识经济”革命的龙头,美国还正在重塑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这说明( )
A.大国强权的制约力量缺失 B.全球资本的扩张迅速加剧
C.集体安全的强化成为共识 D.全球霸权的因素仍然存在
2.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认为,女性解放运动是与无产阶级运动同步进行的,女性运动是天然反殖民主义、反资本主义的。美国人则强调只有在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体系下,女性权力才有可能得到保障。这表明( )
A.国际社会对女性权益的重视 B.经济差异影响学术观点
C.女性主义诠释渗透冷战意识 D.美苏争霸重心发生转移
3.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并将条约开放给所有国家签署。对此中国政府予以驳斥,法国政府也愤慨拒签。据此可知( )
A.冷战对峙格局出现松动 B.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
C.美苏英推动核威胁加剧 D.中法外交政策存在共性
4.1972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出口管制法》,减少了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管制产品数量,放松了出口许可证的签发条件;同时增设“技术咨询委员会”,用于解决商务部和政府面临的技术出口、管制清单以及批准出口申请等问题。这说明当时美国( )
A.尝试主导全球贸易体系变革 B.寻求缓和美苏冷战对峙局面
C.试图弥合美苏意识形态分歧 D.利用技术优势拓展对外贸易
5.某课题的关键词语是“杜鲁门主义”“九国情报局”“经互会”“北约”“华约”。由此推断,该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欧洲的联合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6.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德国分裂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
7.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政府多次派遣黑人爵士乐团前往苏联、东欧、中东及非洲国家巡演。作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形式,爵士乐最令人着迷的特性在于即兴演奏,每个成员既要配合又要独奏,是规则和自由之间最完美的结合,成为民主、自由、平等的化身。这表明( )
A.美国政府旨在扩大西方文化的影响力
B.美国借艺术领域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C.爵士乐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8.1956年,日本绕开美国与苏联签署联合宣言,规定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并恢复外交关系。次年,双方互派大使。1960年,日本同美国签署《日美共同合作安全条约》,有条件地允许美国在日本驻军和保持军事基地。这一时期,日美关系的变化反映出( )
A.经济“滞胀”促进美国调整亚太战略 B.资本主义阵营逐步出现分化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冲击两极格局 D.冷战思维在亚太地区的渗透
9.美国学者斯帕尼尔指出:二战以来,“美国人从其国家生活刚一开始就坚信他们的命运是——以身作则地向一切人传播自由和正义,把人类从罪恶之路引导到世间新的耶路撒冷”。这一论述旨在阐明( )
A.美国文化多元的特点 B.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C.美国文化输出的意图 D.遏制共产主义的目标
10.二战后,美国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这说明( )
A.战后美国对外扩张政策具有连续性 B.以美元为中心的经济霸主地位的稳固
C.军备竞赛导致了美国经济不堪重负 D.美国对外援助改变了国际政治秩序
11.二战后,德国分裂。联邦德国不承认民主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60年代后,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微妙变化,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的统一。这一政策转变( )
A.推动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缘于冷战背景下的现实需要
C.推动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D.消除了德国统一的政治障碍
12.“考虑到……有一个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了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 )
A.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B.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13.1980年,为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发起抵制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为报复美国,苏联发起抵制了洛杉矶奥运会。美苏相互抵制对方举办奥运会,其根本原因是( )
A.美苏的霸权主义行径 B.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C.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D.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14.在如何对待第三世界的问题上,美同总统约翰逊由于受在“新政”改革时代经历的影响,经常谈论要在国外搞“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工程”,“把湄公河变成田纳西流域”。这一主张意在( )
A.输出园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提升第三世界河流治理的水平
C.帮助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状态 D.遏制苏联在中间地带的扩张
15.某一时期,自由欧洲电台对苏联进行广播,宣传其民主价值观。苏联对自由欧洲电台等60余家外国电台进行了大强度的广播干扰,干扰信号从最初超出外国广播的3倍,一直提高到10倍甚至20倍,这种超高强度的干扰几乎瘫痪了苏联自己的广播网络。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A.1917年—1921年 B.1922年—1937年
C.1938年—1945年 D.1950年—1980年
16.1989年12月16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对法国总统密特朗表示:“随着北约军事职能的削弱,它需要强化政治角色”,“就政治磋商而言,我们可以在北约中讨论地区事务”。这反映了美国( )
A.通过协商手段维护地区秩序 B.谋求建立单极世界
C.企图通过北约介入欧洲事务 D.与法国共同主宰欧盟
17.20世纪上半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大战后国际秩序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调整列强之间的关系。和会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并筹建国际联盟,作为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工具。与此同时,美日两国的崛起和争斗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并使远东和太平洋的局势日益紧张。为解决该区域列强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又召开华盛顿会议,在承认美国优势的基础上,就拆散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和解决中国问题等达成协议。由此,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正式建立。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另外,冷战的两大阵营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形成一种自我控制机制,使得美苏两国之间始终没有兵戎相见。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体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大阵营”中的核心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走向冷战的主要标志性事件。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低烈度战争”的概念是里根上台后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所提出的,在1987年6月15日签署的国家安全决定指令27号文件《针对低烈度战争的国家政策与战略》文件中指出:低烈度战争是相互竞争的国家或团体之间的政治—军事对抗,其程度低于常规战争并且又高于国家间通常的和平竞争,它涉及彼此对立的原则及意识形态的对抗,它的范围从颠覆破坏直到武力的使用,实施的手段包括了政治、经济、情报及军事各个方面的。它通常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但牵涉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安全。
1979年9月,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亲美独裁的素摩查王里根政府自上台之初,开始了对尼加拉底反政府武装长达7年的支持与援助。在这一过程中,里根政府综合运用了包括经济、 政治、外交及军事手段在内的各种措施,使得尼加拉瓜政权接受了在1990年举行国际监督下的全国大选,并最终使得亲苏的桑解阵丧失了政权。
——刘长新《里根政府“低烈度战争”理论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美国所实施的低烈度战争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低烈度战争与“冷战”政策的异同及影响。
1.D
【详解】据材料“冷战结束后,美国以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凭借它与西欧国家所建构的集体安全体制,成为唯一具有建构全球安全秩序以及介入区域冲突能力的单极超强国家,作为‘知识经济’革命的龙头,美国还正在重塑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可知,二战后美国凭借军事、经济实力,成为唯一具有建构全球安全秩序以及介入区域冲突能力的单极超强国家,并正在重塑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这体现了霸权主义因素仍然存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约力量缺少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不仅在军事领域成为“介入区域冲突能力的单极超强国家”,而且在经济领域“正在重塑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故B项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凭借它与西欧国家所建构的集体安全体制,成为唯一具有建构全球安全秩序以及介入区域冲突能力的单极超强国家”,未涉及“集体安全的强化成为共识”,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美国在女性解放运动这一认知上存在分歧,反映女性主义诠释渗透冷战意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际社会对女性权益的态度,排除A项;经济差异影响学术观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苏争霸重心的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对此中国政府予以驳斥,法国政府也愤慨拒签。”可得出中法都反对《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是因为当时两国都没有核武器,因此反对核垄断,体现出两国外交政策存在共性,D项正确;此时冷战正是激烈的时候,排除A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美英苏是想要核垄断,并不会加剧核威胁,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197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出口管制法》放松了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管制,增设专门的部门用于解决出口批准申请的问题,由此可知在美苏冷战中有缓和的趋向,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美国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管制问题,与全球贸易体系改革无关,排除A项;美国缓和与苏联的关系并非试图弥合意识形态的分歧,且在冷战过程中两者意识形态根本对立,无法弥合,排除C项;题干中强调的是放松对苏联的出口管制,并非依靠技术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九国情报局”“经互会”“北约”是美苏冷战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表现,华约的建立是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排除A项;欧洲联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受到原子弹等核战争一触即发的威胁下的有纽约和哈瓦那,而原子弹指的是俄国人的原子弹,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这些信息符合古巴导弹危机,C项正确;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不涉及古巴的首都哈瓦那,排除ABD项。故选C项。
7.D
【详解】20世纪五十年代正值美苏冷战开始时期,美国政府多次派遣黑人爵士乐团前往苏联、东欧、中东及非洲国家巡演,目的是“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来抨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集权”、“专制”,借此渗透其冷战思维,D项正确;美国政府的目的在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而非扩大文化影响力,排除A项;黑人爵士乐团前往苏联、东欧、中东及非洲国家巡演,其中苏联和东欧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不是中间地带国家,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了爵士乐被赋予的内涵,没有涉及到任何可识别的创作者的主题,所以没法说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据题意可知,日本绕开美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的行为反映出日本自主性的增强,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由此体现了资本主义阵营的逐渐分化,B项正确;经济“滞胀”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日本的行为反映的是资本主义阵营的逐步分化,并不是多极化趋势增强的表现,排除C项;日本的行为实际上是破除冷战思维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向一切人传播自由和正义”“把人类从罪恶之路引导到世间新的耶路撒冷”,都旨在说明美国对外传播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文化输出的真实目的,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国的文化输出,并非文化多元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与战后两极格局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共产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材料“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反映战后美国海外军事开支和援助数目不断扩大,且名目繁多,体现了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持续发展,具有连续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军备竞赛与美国经济的关系,排除C项;美国对外援助旨在维护美国的霸权和利益,没有改变国际政治秩序,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二战后,德国分裂。联邦德国不承认民主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60年代后,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微妙变化,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的统一。”可知,二战后,联邦德国不承认民主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而60年代后,联邦德国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的统一,这一变化是受到当时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美苏冷战中,美国处于守势,而苏联处于攻势,在冷战背景下的现实需要,B项正确;推动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消除了德国统一的政治障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考虑到……有一个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了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可判断出“条约”应指“华沙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C项正确;1946年丘吉尔的演说发出了冷战的信号,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排除B项;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争夺中间地带的矛盾激化,互相抵制对方主办的奥运会,其根本原因是两国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C项正确;美苏的霸权主义行径是表现并非原因,排除A项;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并非美苏互相抵制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只是背景,并非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总统约翰逊在对待第三世界问题时,借鉴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把湄公河变成田纳西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借鉴新政做法主要目的是遏制苏联在中间地带的扩张,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D项正确;美国总统约翰逊借鉴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去对待第三世界,目的是防止第三世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输出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排除A项;美国总统约翰逊借鉴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修筑田纳西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第三世界河流治理的水平,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美国总统约翰逊借鉴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修筑田纳西水利工程,并不是为了帮助落后地区摆脱贫困和落后,而是为了防止第三世界国家上社会主义道路,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美苏进行冷战,面对西方的广播战攻势,苏联的反击措施是进行广播干扰,所以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1950年—1980年,D项正确;1917年—1921年这一阶段称为苏俄,1922年开始称之为苏联,排除A项;1922年—1937年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和两个五年计划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1938年—1945年基本处于二战时期,特别是1940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国务卿贝克对法国总统密特朗说要强化北约的“政治角色”“在北约中讨论地区事务”,反映了美国企图通过北约介入欧洲事务,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国企图通过北约介入欧洲事务,不是为了维护地区秩序,排除A项;1989年是美苏两极格局,美国是在苏联解体后谋求建立单极世界,排除B项 ;欧盟是在1993年建立的,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
17.(1)背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评价:实质:帝国主义国家按照现有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进步性: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从此走向相对稳定。②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促使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局限性: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
(2)核心国家:美国和苏联。
标志性事件: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评价:实质:根据材料“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调整列强之间的关系”得出帝国主义国家按照现有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进步性:根据材料“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正式建立”并结合所学“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积极作用”得出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从此走向相对稳定。②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促使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局限性:根据材料“重新瓜分势力范围”并结合所学“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消极作用”分析得出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
(2)核心国家:根据材料“美苏两国之间”得出“两大阵营”中的核心国家是美国和苏联。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冷战形成的历程”得出冷战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8.(1)特征:战争双方对抗意识强烈;表现低于常规战争;表现形式及实施手段多样;通常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
(2)同:都尽量避免使美国卷入大规模战争
异:比“冷战”政策更加积极,其对抗不是表现为防守,而是进攻。
影响:造成相关国家和地区局势的动荡,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它比“冷战”政策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威胁更大;巩固和扩大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详解】(1)特征:根据“低烈度战争是相互竞争的国家或团体之间的政治—军事对抗”得出战争双方对抗意识强烈;根据“其程度低于常规战争并且又高于国家间通常的和平竞争”得出表现低于常规战争;根据“它涉及彼此对立的原则及意识形态的对抗,它的范围从颠覆破坏直到武力的使用,实施的手段包括了政治、经济、情报及军事各个方面的。”得出表现形式及实施手段多样;根据“它通常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但牵涉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安全。”得出通常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
(2)同:根据所学可知,二者都尽量避免使美国卷入大规模战争。异:结合低烈度战争的含义可以看出,它比“冷战”政策更加积极,其对抗不是表现为防守,而是进攻。影响:根据“发”可得出,低烈度战争造成相关国家和地区局势的动荡,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它比“冷战”政策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威胁更大;巩固和扩大了美国的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