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南省2023年生物中考二轮复习用卷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一、单选题
1.(2019八下·仙游月考)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四种生物的相同点,则阴影可以表示的是( )
A.无性生殖 B.不完全变态
C.完全变态 D.发育过程都有蜕皮现象
2.(2019·随州)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
B.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只含一个基因
C.每条染色体上有许许多多个DNA分子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2018·兰州)2017年,美洲爆发了由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伊蚊的一生要经历的时期有( )
A.受精卵、幼虫、成虫 B.受精卵、蛹、成虫
C.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D.受精卵、蛹、幼虫、成虫
4.(2018八下·深圳期中)下列属于,不遗传的变异的是( )
A.人工培育出的转基因西瓜
B.经过训练的鹦鹉能学说人类语言
C.一对双眼皮的父母生出单眼皮的孩子
D.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的抗虫棉
5.(2018八上·溧水期末)达尔文环球航行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时,发现这里仙人掌非常丰富,地雀的喙也与其他岛屿地雀的喙不同,大多尖而长(如右图)。达尔文认为,喙尖而长的地雀比其他形状喙的地雀( )
A.体型大
B.更凶猛
C.体型小
D.更适应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上生存
6.(2017八下·邢台期中)决定人的有耳垂与无耳垂性状的是( )
A.基因 B.蛋白质 C.DNA D.染色体
7.(2018八下·阜阳期末)下面列出的观点是某同学仔细研究生物进化树后得出的,其中错误的是 ( )
A.植物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
B.在植物进化历程中,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类群
C.在进化历程中,生物是滑一定方向进化的
D.越接近进化树顶端,生物越低等
8.(2021八下·淮安期中)有的人有耳垂,有的人无耳垂,有人直发,有人卷发,以上这些形态特征叫做( )
A.遗传 B.变异 C.性状
9.(2017八下·南宁期中)生殖方式为卵生、具有筑巢和育雏行为的动物是( )
A.喜鹊 B.老虎 C.青蛙 D.蚕
10.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 )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宇宙空间 D.A和B两项
11.(2021八上·汽开区期末)下列与自然选择学说观点不相符的是( )
A.雷鸟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体色﹐这对它躲避敌害十分有利
B.由于缺乏青草,长颈鹿需要经常伸长颈吃高处的树叶而形成了长颈
C.草原上狼和兔子的奔跑速度都越来越快,这是相互促进了对方的进化
D.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翅能飞的昆虫很少,无翅或残翅昆虫特别多
12.(2019八下·梅江月考)下列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先后次序是( )
①藻类 ②苔藓 ③被子植物 ④裸子植物 ⑤蕨类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③④ C.①②⑤④③ D.①②③⑤④
13.(2017八下·河南期末)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 )
A.化石 B.传说 C.古猿 D.胚胎
14.(2021八下·安庆期中)为了短期内提高果园内桃的品质,农民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毛桃砧木上嫁接黄桃 B.用黄桃花粉给毛桃树花授粉
C.黄桃砧木上嫁接毛桃 D.用毛桃花粉给毛桃树花授粉
15.(2017八下·鼓楼期中)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 )
A.复杂、高等 B.简单、低等 C.复杂、低等 D.简单、高等
16.(2019八下·商南月考)一粒黄色玉米,种下去收获100粒黄色玉米,然后选一粒再种下去,得到的却不全是黄色玉米,而是白色与黄色掺杂在一只玉米棒上,由此可知,这粒黄色玉米的基因组成是( )
A.DD B.dd C.Dd D.无法确定
17.(2021·呼和浩特)水稻体细胞有 24 条染色体,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 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下列有关水 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在水稻花粉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
B.若含有 a 基因的花粉 50%的死亡,则非糯性水稻(Aa)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 2:3:1
C.用纯种非糯性水稻(AA)和糯性水稻(aa)杂交获得 F1,F1 再自交获得 F2,取 F2 花粉加碘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蓝黑色花粉粒占 3/4
D.让 F1 植株与糯性植株杂交,产生的种子遇碘 2/3 变蓝色,1/3 变橙色
18.比较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从科学家对马的足进化历程的研究中,你不可能获得的信息是( )
A.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 B.足趾个数逐渐减少
C.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 D.遗传物质基本相同
19.(2017八下·东台期中)下列有关人类染色体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男性精子的染色体组成一定是22条常染色体+Y
B.正常人体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C.近亲结婚能引起后代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增加了患遗传病的机会
D.先天智力障碍是由于基因改变引起的疾病
20.(2019·枣庄模拟)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变异
D.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二、读图理解题
21.(2022八上·临泉期末)分析山羊的毛色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山羊的毛色在遗传学上叫做 ,据图可以判断山羊的 色是显性性状。
(2)亲代是白毛羊,后代出现了黑毛羊,这种现象称为 。
(3)如果用字母A表示显性基因,则亲代白羊①的基因组成是 。亲代白羊②的基因组成是 ,子代黑羊③的基因组成是 。
(4)如果③号与另一只黑色羊交配,其子代出现黑羊的几率为 。
(5)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30对,则其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控制山羊毛色的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是 。
(6)如果让亲代这对白毛山羊不断繁殖,生出很多小羊,从理论上讲,生出的子代小羊中,白毛与黑毛的比例是 。
三、资料分析题
22.(2018八下·新余期中)阅读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孔雀鱼是人工饲养品种较多的热带淡水观赏鱼,经过一百多年的培育,已经具有了数千个不同的品种,“马赛克”就是其中一个品种。这个品种的孔雀鱼尾鳍上具有不规则的斑点与条纹,非常美观,深受人们喜爱。人们观察后发现,孔雀鱼产生后代的方式为卵胎生,雌雄孔雀鱼交配后,经过3周多时间,会直接生下可自由游动的小鱼。
在委内瑞拉的不同河道中,生长着不同类型的野生孔雀鱼,现已共发现了二十多个类型。在某些河段中,雄鱼体侧有大量明显的橘红色斑点(斑点大小和颜色类似于鱼类喜爱捕食的小型甲壳纲动物),能靠这些斑点引起雌鱼的注意,吸引雌鱼游近自己,这些河段中往往凶猛的鱼类较少。在凶猛鱼类数量多的河段中,孔雀鱼雄鱼体侧无橘红色斑点,而是具有绿色的斑块,甚至呈现青灰色。经过人们对不同类型野生孔雀鱼的遗传物质的对比分析,人们发现,这几种类型的野生孔雀鱼亲缘关系很接近,具有共同祖先。
(1)文中的孔雀鱼的胚胎发育方式为 。
(2)孔雀鱼是通过__________将性状传递给下一代的。
A.体细胞 B.生殖细胞 C.肌细胞 D.神经细胞
(3)孔雀鱼体内有24对染色体,其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则雄性孔雀鱼拥有 对常染色体和1对 ,请写出其精子的染色体组成的两种可能为: 。
(4)只要雌雄孔雀鱼一方带有“马赛克”性状,后代中总会有一部分,甚至全部为“马赛克”类型,这说明“马赛克”性状属于 性状。假设用B、b表示是否具有“马赛克”性状的一对基因,则没有“马赛克”性状的孔雀鱼的基因组成为 。
(5)如果雌雄孔雀鱼全带有“马赛克”性状,而后代中却有一部分没有“马赛克”性状,推测亲代孔雀鱼的基因组成为
(6)孔雀鱼的祖先类型由于发生了 ,而使后代中具有了有斑类型(体侧有橘红色斑点)和无斑类型(体侧没有橘红色斑点)的差异。
四、实验探究题
23.请根据下列实验步骤及现象回答相关问题:
(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若观察到的物像如图甲①所示,应将装片向 移动后才能达到甲图②的效果,视野中的细胞群属于植物体结构层次中的 .
(2)将两组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房子盛有等量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玻璃器皿中进行培养,如乙图所示.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现象说明 .
(3)同学们用黑、白棋子模拟生殖细胞来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若甲布袋装入20粒白色棋子,乙布袋装入白色、黑色棋子各10粒.则黑色棋子模拟的生殖细胞含有的性染色体是 .
五、综合题
24.(2018八下·崇仁月考)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进行如图一操作时,应使 1 和 2 的 紧密结合.
(2)在图二所示鸡卵结构中,将来发育成雏鸡的是[ ];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的是[ ]和 ,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的结构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图示中的蝗虫、蟋蟀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菜青虫、家蚕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因此图示阴影部分属于它们的共同特点:均属于有性生殖。
同时,图示中所示的昆虫的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生长而长大,幼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所以图示阴影部分还表示它们发育过程都有蜕皮现象。
故答案为:D
【分析】昆虫的发育包括:①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地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只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2.【答案】D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A不符合题意;
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B不符合题意;
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C不符合题意;
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决定生物的性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3.【答案】C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解: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故答案为:C
【分析】昆虫两种发育方式的比较如下:
发育方式 不同点 相同点 举例
发育过程 发育特点
完全变态发育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幼虫和成虫有明显的差异,有羽化现象 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都是有性生殖;都属于变态发育 家蚕、蚊、蝇、蜜蜂
不完全变态发育 受精卵、幼虫、成虫 幼虫和成虫相似,无羽化现象 蝗虫、蝼蛄、蟋蟀、螳螂
4.【答案】B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变异根据是否能传递给后代可分为2种:可遗传变异和 不可遗传变异,可以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而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不能遗传给后代。
A、人工培育出的转基因西瓜,是把外源基因转接到西瓜中,改变了西瓜的遗传物质,是可以遗传变异,A不符合题意。
B、鹦鹉学舌是鹦鹉模仿人类说话,但是体内的遗传物质却没有发生变化,是不可遗传的变异,B符合题意。
C、双眼皮的父母生出单眼皮的孩子,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是可遗传的变异,C不符合题意。
D、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抗虫棉,是改变了棉花体内的遗传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是可遗传的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变异的类型,熟记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发生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5.【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地雀的个体之间喙本来就存在着差异,比如:有的地雀的喙尖而长,有的喙粗而短。根据题干,达尔文在仙人掌丰富的岛屿,发现了大量的尖而长的地雀,这是因为喙尖而长的地雀容易取食仙人掌而生存下来,而喙粗而短的地雀不容易取食仙人掌,生存下来的机会较少,喙粗而短的地雀就慢慢的被淘汰,这样喙尖而长的地雀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形成了今天达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某岛屿的大多为喙尖而长的地雀了,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选择的相关知识,熟记自然选择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的一个长期的过程。
6.【答案】A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有无耳垂是人的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形式,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染色体上的DNA,而DNA是由基因组成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所以说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故选:A.
【分析】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DNA分子上的能够决定生物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
7.【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解析】【解答】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等;而比较解剖学上的同源器官只是证明了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胚胎学上的证据(如鳃裂)只是说明了古代脊椎动物的原始祖先都生活在水中。可见,越接近进化树的顶端,生物越高等。
故答案为:D
【分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原始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8.【答案】C
【知识点】性状和相对性状
【解析】【解答】A.遗传是亲子间的相似性,A不符合题意。
B.变异是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B不符合题意。
C.性状就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有无耳垂,直发卷发,这些都属于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所以是生物的性状,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特征,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
9.【答案】A
【知识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解:A、喜鹊为鸟类,生殖为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具有筑巢,育雏行为,A符合题意;
B、老虎为哺乳动物,生殖为有性生殖,体内受精,胎生,不筑巢,不育雏.B不符合题意;
C、青蛙为两栖动物,生殖为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不筑巢,不育雏.C不符合题意;
D、蚕是昆虫,生殖为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不筑巢,不育雏.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鸟类生殖方式为卵生、具有筑巢和育雏行为.
10.【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解: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故选:B.
【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11.【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雷鸟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体色,可以适应因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不同环境,这是一种保护色,对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十分有利,A不符合题意。
B.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前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前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前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认为现代长颈鹿的长颈性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符合题意。
C.狼和兔子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草原上狼和兔子的奔跑速度都越来越快,都利于获得食物而生存,这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多是无翅或残翅的类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是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是适者生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就特别多,少数能飞行的昆虫翅异常发达。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12.【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解: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而植物的进化历程是①藻类植物→②苔藓植物→⑤蕨类植物→④裸子植物→③被子植物。综上所述A、B、D选项不正确,只有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进化的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
13.【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解: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
故选:A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来的.
14.【答案】A
【知识点】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
【解析】【解答】由分析可知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生活中,毛桃品质、口感不如黄桃,所以把黄桃作为接穗,毛桃作为砧木进行嫁接,则得到的桃就是黄桃,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嫁接后果树结果的枝条是接穗,结的果实也与接穗的品质相同,因为它们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
15.【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解: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当中,经过漫长的年代,经过复杂的变化慢慢形成的.据此作答.
16.【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一粒黄色玉米种下去收获100粒黄色玉米,然后选一粒再种下去,得到的是白色与黄色掺杂在一只玉米棒上,表明这粒黄色玉米的基因组成是Dd,遗传图解如图: 。
故答案为:C
【分析】同种生物同一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叫相对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当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表现的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只有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全部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17.【答案】B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A、孟德尔遗传基本规律发生在有性生殖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即体现在产生生殖细胞时,A说法错误。
B、根据题干所述,含有a基因的花粉50%的死亡,那么,非糯性水稻(Aa)产生的卵细胞A:a=1:1,精子A:a=2:1,自交后代中三种基因型之比为AA:Aa:aa=2:3:1,B说法正确。
C、用纯种非糯性水稻(AA)和糯性水稻(aa)杂交,获得F1(基因组成是Aa),然后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F1可产生含A、a基因的两种数量相等的花粉,用显微镜观察到花粉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蓝黑色花粉粒占1/2,C说法错误。
D、让F1植株(Aa)与糯性植株(aa)杂交,产生的种子基因组成为1/2Aa,1/2aa,所以,遇碘1/2变蓝色,1/2变橙色,可见,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基因和性状遗传,此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熟记: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关键,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8.【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始祖马、中马、草原古马、现代马的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故A正确;
BC、始祖马的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中马前后足均有3趾,中趾明显增大;草原古马前后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现代马前、后足中趾充分发达,二、四趾完全退化,趾端成为硬蹄,因此,在进化中马的足趾个数逐渐减少,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故BC正确;
D、对马的足的进化历程的研究,不能证明马的遗传物质基本相同,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根据化石材料知道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大致如下: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多万年前的始(祖)马.它们的身体只有狐狸那么大.头骨小,牙齿构造简单,齿冠低;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背部弯曲,脊柱活动灵活.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以嫩叶为食.
大约过了1000多万年,到建新世时才出现了建新马(中马).体大如羊.前后足均有3趾,中趾明显增大.颊齿仍低冠,臼齿齿尖已连成脊状.仍生活在森林里,以嫩叶为食.
又过了1000多万年 到中新世时出现了草原古马.前后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身体已有现代的小马那样大.四肢更长,齿冠更高.背脊由弧形变为硬直,由善于 跳跃变为善于奔跑.臼齿有复杂的连脊和白垩质填充,表明食料已从嫩叶转为干草.草原古马已从林中生活转为草原生活,高齿冠臼齿适于碾磨干草,善跑的四肢能 逃避猛兽袭击.
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现了上新马,身体更大,齿冠更高,前、后足中趾更为发达,二、四趾完全退化.
到了更新世出现了真马,身体达到现代马的大小,中趾充分发达,趾端成为硬蹄,牙齿除齿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皱更为复杂,反映出对奔驰于草原和嚼食干草的高度适应.
因此马的进化趋势:体形由小变大,多趾着地逐渐变为中趾发达并唯一着地(趾数减少),四肢越来越长.
19.【答案】B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解答】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因此人类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44+XX.
A、男性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是22条常染色体+Y或22条常染色体+X,此项说法错误;
B、正常人体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此项说法正确;
C、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此项说法错误;
D、先天性愚型是由先天性愚型病的基因控制的先天性遗传病,不是由基因改变引起的疾病,是染色体异常导致.此项说法错误;
故选: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人类的性别遗传、近亲结婚的危害、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遗传病等,分析解答.
20.【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分析】A、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的后代,即过度繁殖,A说法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自然界中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的后代,但是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生物为了争夺食物和空间,就要进行生存斗争,可见B是法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变异是不定向的,但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定向的,环境只选择适应环境的生物的变异,因此不是环境的变化使生物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变异,可见C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
D、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可见,生物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向前进化的,可见D说法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此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21.【答案】(1)性状;白
(2)变异
(3)Aa;Aa;aa
(4)100%
(5)30条;生殖细胞
(6)3:1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1)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理特点称为生的性状。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称为相对性状。白色山羊杂交后代出现了黑色。新出现的黑色性状,是隐性性状,而白色则为显性性状。
(2)后代和亲代以及后代之间存在的差异叫做变异。亲代是白毛羊,后代出现了黑毛羊,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3)已知山羊白色为显性性状,如果用A和a分别来表示该性状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如图:
则亲代白羊①的基因组成是Aa,亲代白羊②的基因组成是Aa,子代黑羊③的基因组成是aa。
(4)如果子一代黑羊③与另一只黑羊交配,其子代出现黑羊的几率为100%;如图:
(5)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山羊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30对,因此其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30条。控制山羊毛色的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是生殖细胞。
(6)如果让亲代这对白毛山羊不断繁殖,生出很多小羊,遗传图解如(3)题解答图所示,从理论上讲,生出的子代小羊中,白毛与黑毛的比例是3:1。
【分析】(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
(2)同种生物同一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叫相对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当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表现的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只有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全部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3)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基因经过精子或卵细胞传递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受精时,来自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在受精卵又构成新的成对染色体,且每对染色体中,必有一条来自父亲(精子),另一条来自母亲(卵细胞)。
22.【答案】(1)卵胎生
(2)B
(3)23;性染色体;23条常染色体+X和23条常染色体+Y
(4)显性;bb
(5)Bb 、Bb
(6)变异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人们观察后发现,孔雀鱼产生后代的方式为卵胎生,雌雄孔雀鱼交配后,经过3周多时间,会直接生下可自由游动的小鱼。
(2)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具体性状的DNA片段,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因此孔雀鱼是通过生殖细胞将性状传递给下一代的。故选B。
(3)孔雀鱼体内有24对染色体,其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则雄性孔雀鱼拥有2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其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有两种可能:23条常染色体+X和23条常染色体+Y。
(4)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因此雌雄孔雀鱼一方带有“马赛克”性状,后代中总会有一部分,甚至全部为“马赛克”类型,这说明“马赛克”性状属于显性性状。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假设用B、b表示是否具有“马赛克”性状的一对基因,则没有“马赛克”性状的孔雀鱼的基因组成为bb。
(5)如果雌雄孔雀鱼全带有“马赛克”性状,而后代中却有一部分没有“马赛克”性状,推测亲代孔雀鱼的基因组成为Bb、Bb。
(6)孔雀鱼的祖先类型由于发生了变异,而使后代中具有了有斑类型和无斑类型的差异。
【分析】生物中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染色体的数目关系是体细胞(2N)→生殖细胞(N)→受精卵(2N).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3.【答案】(1)右方;组织
(2)无机盐的有无;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3)Y染色体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无机盐的种类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解析】 【解答】(1)通过分析知道观察到的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因此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的状态,物像应向左方移动,而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与之相反,所以装片应向右方移动才能达到甲图②的效果,视野中的细胞群属于植物体结构层次中的组织.
(2)土壤浸出液中有无机盐,蒸馏水中没有无机盐,故这组实验的变量是无机盐的有无;根据实验现象是一段时间后,试管盛有等量的土壤浸出液的玉米幼苗生长良好,试管有蒸馏水的玉米生长瘦弱,因此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3)体细胞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分别带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精子的数量相等;女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XX,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带有X染色体;因此,甲袋内的棋子代表卵细胞性染色体的组成,即X染色体;B袋内的棋子代表精子性染色体的组成,白色棋子代表X染色体,黑色棋子代表Y染色体.
故答案为:(1)右方;组织;(2)无机盐的有无;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3)Y染色体.
【分析】(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实物放大的倒像,所以所观察到的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
(2)土壤浸出液中有无机盐,蒸馏水中没有无机盐;
(3)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和Y两种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X的染色体.
24.【答案】(1)形成层
(2)⑤;⑥;卵黄;气室
【知识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观图可知:图一中1接穗,2砧木;图二中①卵壳膜,②卵壳,③气室,④卵白,⑤胚盘,⑥卵黄,⑦系带,⑧卵黄膜。
(1)进行如图的操作时,应当使1接穗和2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保证1接穗成活。这种生殖方式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植物的无性生殖。
(2)将来发育成雏鸡的是⑤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场所。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的是④卵白和⑥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的是气室,气室贮存空气,有利于胚胎进行呼吸。
故答案为:(1)形成层;(2)⑤;⑥;卵黄;气室
【分析】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鸟卵的结构:
卵壳:坚硬,起保护作用;有小孔透气.
气室:内充满空气,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卵壳膜:包裹内部物质,具有保护作用.
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具有保护作用.
卵黄: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卵黄膜:起保护作用.
系带:同定卵黄(位于卵黄上,一端与卵钝端的壳膜相连,另一端与卵尖端的壳膜相连).
胚盘:含有细胞核。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胚盘色浓而略大,胚盘在受精后可发育成胚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