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4 09:3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北平
上海
沈阳
第 22 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学习目标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重点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难点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
1
1927.8.1
1928.12.29
4
1931.9.18
东北易帜
九一八事变
2
1927.9
1936.10
5
1931.11.7
中华苏维埃
1934.10
红军长征
时空定位
南昌起义
文家市决策
2
3
3
6
7
长征结束
课程内容回顾
Course content review
Section one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上: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4月
7月
9月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国共合作,开始北伐
蒋介石“四·一二”政变
汪精卫“七·一五”分共
“宁汉合流”
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1、政治上: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张作霖)
5月3日
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6月4日
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
12月29日
张学良“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名词解读
东北易帜
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材料:1927年到1930年中国主要战争有宁汉战争、宁粤战争、蒋唐战争、对奉系战争、蒋冯战争、两次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
①军阀各自为政;②内乱混战不断。
◎现坐落于辽宁沈阳“张氏帅府”门前的张学良将军像
【课堂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为什么史学界普遍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上:
形式上统一中国,专制统治
思考:从两次北伐的对比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战争 国民革命时期北伐 南京国民政府北伐
宗旨目标
讨伐对象
战争性质
结果
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
打倒张作霖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张作霖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军阀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力
合作破裂,革命失败
形式上统一全国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的专制统治。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2、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十年(1927—1936)
(1)原因:
材料四 “洋货,自从你侵入中国,我们的地位便―落千丈了,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现在我们觉悟了,尽量增加我们的生产,准备和你们做最后的决斗。”
——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
材料一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改换银本位,导致国际市场银价上涨,从1932年开始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改革币制,发行法币,……国民政府币制改革获得成功。至1937年前,中国外汇市场一直非常稳定。法币政策实行后,刺激了国内生产,促进了国内市场的融合。
——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在改革币制的同时,国民政府在1935年还发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中国经济出现较大增长,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国家资本也稳步增长。这时国家资本刚刚与私人资本持平,产业资本略高于私人资本。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我相信国民党能够带来和平和国家的繁荣。
——上海商业银行经理陈光甫
问题探究: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①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机会
②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④人民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③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2、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十年(1927—1936)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积极: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国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表现:
除纺织和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3)影响:
消极: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聚敛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强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官僚资本主义是指本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与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密切结合,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人民而形成。
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
南京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
政治 实行旨在维护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建立庞大的特务组织,实施严密的保甲制度
经济 形成和发展了新的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发展
军事 实行以蒋介石为首的军事独裁统治,扩大和强化反革命的军事力量
外交 对外实行亲帝、反苏的外交政策;英美等列强在华仍拥有大量政治、经济等特权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否改变?
南京国民政府是维护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这种道路选择不会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思考: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面对国民党的屠杀,中共的选择是什么?
毛泽东说:“要发动群众,恢复工作,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
武装起义
思考: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中共得出什么教训?
掌握革命领导权,掌握军队,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的重要性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武装反抗:
(1)南昌起义
①地点:
②时间:
③领导人:
④经过:
⑤意义:
南昌(敌人兵力薄弱)
1927年8月1日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后南下广东遇堵,兵分两路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
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武装反抗:
(2)八七会议
①地点:
②时间:
③内容:
汉口
1927年8月7日
①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②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④毛泽东: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武装反抗: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领导发动)
修水
铜鼓
长沙
浏阳
安源
三湾
井冈山
文家市
进攻长沙受挫
文家市决策:决定转向农村
三湾改编:确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0月进军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城市转入农村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从实际出发,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从而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紧要关头表现出可贵的革命首创精神、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927.8.1
1927.8.7
1927.9
1927.10
1928.4
1929.12
1927.12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井冈山根据地开辟
广州起义
朱毛会师
古田会议
失败
失败
失败
成立工农红军第四军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思考:当时中共革命道路是?为什么走这条革命道路?三大起义失败明了什么?
城市中心道路
失败说明城市中心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资本主义义经济薄弱,自然经济
占主导地位
阶级:工人阶级力量小,农民阶级力量
大,革命性强
政治: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
思考: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国情决定
借鉴沙俄经验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2、新道路开辟
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结合起来
理论内容 地位 实践
党的领导 前提 ----------------------------------------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 建设
形式
建立军队,同国民党进行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胜利
核心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争取农民支持革命
政权建设:
粉碎经济封锁,努力发展生产,巩固政权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经济建设:
政权对峙
基础
依托
打破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失败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材料
共产国际派了对中国国情一无所知的德国人李德任军事指挥,红军的指挥权从朱德、周恩来手中转入李德和博古(秦邦宪)手中。他们放弃了前四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
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根本原因: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934瑞金 长征出发点
1935遵义 长征转折点
2、过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转折——遵义会议
①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军事上
组织上
内容:
博古
毛泽东
意义:
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共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党内问题)
1934瑞金 长征出发点
1936会宁 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1935遵义 长征转折点
1935吴起镇,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2、过程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意义
材料1: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2: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三、红军长征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④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
众,铸就了长征精神
③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①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
③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
④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丰碑》
《倔强的小红军》
《金色的鱼钩》
长征精神的内涵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小结】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
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
“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陕北(即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4)革命性质由民主革命转移到民族革命:
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课堂小结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是要实现什么?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27年
4·12政变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
1928年底
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7年10月
井冈山根据地
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
1930~1934年蒋介石在江西发动的五次大规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争
民资资本主义夹缝中发展
1934.10-1936.10
红军长征
政治:专制统治
经济:夹缝中发展
迎难而上
工农武装割据
1936
国共
合作
1937
全民族
抗日
课堂小结
1.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
A.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B.民族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C.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
课堂练习
C  
1.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
A.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B.民族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C.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
2.从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湘鄂西、鄂豫陕、川陕等各根据地名称,可以发现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革命根据地基本都位于各省交界的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这种分布特点( )
A. 导致了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B. 借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C. 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
D. 表明中共尚未找到正确道路
C  
2.从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湘鄂西、鄂豫陕、川陕等各根据地名称,可以发现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革命根据地基本都位于各省交界的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这种分布特点( )
A. 导致了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B. 借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C. 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
D. 表明中共尚未找到正确道路
3.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共第一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变化( )
A. 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
B. 调动了贫苦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 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D. 标志着土地革命路线正式形成
B  
3.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共第一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变化( )
A. 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
B. 调动了贫苦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 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D. 标志着土地革命路线正式形成
4. 1928年2月,在《中央复广东省委信》中指出:中国革命事实上形成了“农民割据”的特殊方式,但这种割据的发展“必须取得”各区域内的较大城市,而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就要“在这上面”表现出来。这实质上表明( )
A.革命重心转向农村地区
B.广东率先实践“工农武装割据”
C.民主革命获得实质进展
D.“城市中心道路”占据主导地位
D  
4. 1928年2月,在《中央复广东省委信》中指出:中国革命事实上形成了“农民割据”的特殊方式,但这种割据的发展“必须取得”各区域内的较大城市,而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就要“在这上面”表现出来。这实质上表明( )
A.革命重心转向农村地区
B.广东率先实践“工农武装割据”
C.民主革命获得实质进展
D.“城市中心道路”占据主导地位
5. 毛泽东在1931年3月指出:“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该论述强调了( )
A.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B.群众斗争热情的重要性
C.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D.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性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