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纲要(下)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纲要(下)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4 09:2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
工业革命的背景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表一 工业革命的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背景 政治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
资金 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劳动力 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圈地运动
市场 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扩张
技术 科技中心 生产技术与经验的长期积累 自然科学的突破性发展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工业革命的进程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工业革命的进程、主要成就与特点。
表二 工业革命的进程、主要成就与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进程 开始标志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866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兴起 英国 美国、 德国
拓展 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 并开始向其它欧美国家拓展
主要成就 棉纺织业 1769年水力纺纱机 1779年骡机 1785年水力织布机
能源 煤炭 电能;石油
动力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内燃机:汽油机与柴油机
电的应用 电动机;电灯 电影放映机;留声机
交通 史蒂芬孙火车;富尔顿汽船 汽车;飞机;电车
通讯 电话;电报
化工 炸药;塑料;纤维;石油化工
特点 进程 一个中心 多中心;交叉性
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科技关系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紧密性: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主要标志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工业革命的影响
生产力:生产力的大发展(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产关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生产组织 大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生产力)
特点 机械生产;规模大; 规模更大;资本高度集中;垄断性
影响 积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技术的革新;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固有矛盾 消极:抑制竞争,阻碍社会和生产的进步;导致腐败
社会政治
阶级结构:日益形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民主政治: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治理模式: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资本主义发展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生活
城市化进程加快
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娱体育事业的发展
文化素养的提高
人口增加明显
科技教育的普及
国际格局的变化
政治格局: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欧洲在世界中居于主导地位;东方从属于西方
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络终形成
社会问题: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和犯罪等一系列问题出现,欧美各国通过社会立法解决社会问题。
难点突破
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并分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
表三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阶段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主要途径
开始出现 15世纪末至16世纪 新航路的开辟 商业 资本 欧洲殖民侵略、扩张和掠夺
拓展 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殖民扩张
基本形成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工业 资本 商品输出
最终形成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私人垄断 资本 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
联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是重要手途径,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课时训练
1.恩格斯曾说“英国人……侵占印度,目的是要从印度输入,谁也没有想到要向那里输出。但是这些纯粹由贸易利益促成的发现和侵略,终归还是对工业起了很大的反作用:只是由于向这些国家输出的需要,才创立和发展了大工业。”恩格斯旨在说明(  )
A.市场需求刺激了技术革新
B.技术革新导致东方对西方的依附加深
C.殖民掠夺推动了工业革命
D.工业革命是一次较为完整的社会变革
解析 据材料“只是由于向这些国家输出的需要,才创立和发展了大工业”,可知恩格斯强调英国市场的需要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即市场需求刺激了技术革新,故选A项;材料强调市场的刺激作用,即市场导致西方对东方的控制加深,排除B项;“由于向这些国家输出的需要,才创立和发展了大工业”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对印度的输入而非从印度输出,排除C项;“工业革命是一次较为完整的社会变革”涉及的是对内、对外各方面的变化,而非仅指对外关系,排除D项。
答案 A
2.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通车营运,标志英国“铁路时代”开始,截止到1870年前后,英国通车铁路长达15 500英里,速度之快,实属罕见。这主要得益于(  )
A.工业革命的推动   B.科学理论的突破
C.资金得到了保障 D.各阶层广泛参与
解析 根据材料“英国通车铁路长达15 500英里,速度之快”分析铁路在此阶段取得巨大进步,根据所学,18世纪60年代到1870年前后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可知是工业革命运输的需要,故选A项;据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理论没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排除B项;铁路的修建是为满足运输的需要,因此资金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工业革命是资产阶级推动的,不是各阶层参与,排除D项。
答案 A
3.1820年英国纺织领域手工工匠的数量有24万人,1856年只剩下2.3万人。在其他传统领域,手工工匠的数量也有类似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的进行 B.机器使用的推广
C.电气时代的到来 D.经济危机的发生
解析 材料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特别是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使用,带来机器使用的推广,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劳动,导致手工工匠的数量减少,故选B项;圈地运动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排除A项;C项出现在1875年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排除C项;经济危机会导致工人失业,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答案 B
4.美国捕鲸业曾一度繁荣,鲸油、鲸骨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照明、润滑、服装等行业;19世纪60年代以后却急转直下,许多从业者破产或被迫转投其他产业。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技术革新改变市场需求
B.政府转为扶持重工业
C.保护生态成为社会共识
D.生产及资本走向集中
解析 19世纪6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技术革新使得电和石油成为新的能源产业,代替了传统的鲸油、鲸骨,所以市场对捕鲸业的产品需求不大了,故选A项;题干只提到了捕鲸业的破产或者被迫转投其他行业,并没有提到政府的作用,排除B项;保护生态成为社会共识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是产业得到发展的产物,而不是破产和转投他业,排除D项。
答案 A
5.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出,20世纪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内燃机的使用,使农业的机械化逐步实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失业人口增长,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内燃机的影响,排除C项;农业生产效率依赖于科技,排除D项。
答案 A
6.1936年,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讲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已经产生幻觉,把别人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甚至将自己卷入流水线的皮带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人民工业化建设的积极性高涨
B.经济大危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C.工业发展一定程度恶化了生产环境
D.发达国家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空虚
解析 “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已经产生幻觉,把别人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甚至将自己卷入流水线的皮带里”讽刺了当时的工厂,工人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环境对人的摧残越来越严重,故选C项;“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已经产生幻觉,把别人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甚至将自己卷入流水线的皮带里”这是对当时工人环境的一种讽刺和揭露,因为他们都不是自愿的,而是迫于无奈,排除A项;“讲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说明大危机时,工作机会变少,工人不得不拼命工作来确保机会,排除B项;“1936年,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体现了30年代美国电影的发展,说明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排除D项。
答案 C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文明进步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更好地使用不同元素的过程。例如,金元素给欧洲人带来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又如,碳元素(煤炭或石油)提供了现代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孙亚飞《元素与人类文明》
关于“金元素”,可做如下历史解释: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出现价格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但随之而来的早期殖民扩张,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碳元素”作相应历史解释。
解析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迅速调动和迁移所学知识并按照示例进行仿写的能力。首先,需要阅读材料,明确“金元素”的历史解释表达的逻辑,即根据金元素中所涉及到的金银这一实物,联系所学知识中与之相关的信息,可以联想到新航路开辟及之后的早期殖民扩张,使得欧洲市场上金银增多、产生价格革命等相关信息,之后去分析新航路开辟和随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所对欧洲和其他地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即可。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的“碳元素”去思考与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然后将之按照金元素的逻辑表达出来即可。结合所学可知,碳元素与煤和石油、天然气的燃烧相关,所以就与我们学到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改良蒸汽机的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使用和化学工业的建立有关,所以可以结合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任何一次去描述,并进行影响的辩证分析,也可以同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进行解读,并辩证分析其影响。
答案 示例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原有的动力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以煤作燃料的蒸汽机由此诞生,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历史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成一体。但是,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示例二
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石油化工获得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推动了历史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成一体。但是,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将两次工业革命合在一起作答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