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鲁教版一轮练习题--常见的酸和碱(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化学鲁教版一轮练习题--常见的酸和碱(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3-14 21:2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化学鲁教版一轮练习题--常见的酸和碱
一、单选题
1.下列鉴别物质的实验和除去杂质的实验,明显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操作方法
A 鉴别稀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分别滴加石蕊溶液
B 鉴别硬水与软水 分别加入肥皂水
C 除去KC1固体中的KClO3 加入MnO2并加热
D 除去氮气中的氧气 通过灼热的铜丝网
A.A B.B C.C D.D
2.按一定的特点或规律对物质进行分类,给化学学习与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下列各组物质中,符合“氧化物—酸—碱—盐” 顺序排列的是
A.HClO HCl Mg(OH)2 MgCl2 B.CO2 H2CO3 CaCO3 Ca(HCO3)2
C.H2O HNO3 Ca(OH)2 NaNO3 D.SO3 NaHSO4 NaOH Na2SO4
3.在化学实验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非常重要。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氧化镁
4.试管内壁附着下列物质,不能用稀盐酸浸泡而除去的是
A.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后留下的固体物质
B.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留下的蓝色固体
C.久盛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膜
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留下的固体物质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蒸发结晶 B.放置滴管
C.稀释浓硫酸 D.点燃镁条
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
B.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稀盐酸中,溶液变成红色
C.硫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发出蓝紫色火焰
D.在电解水实验中,电源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7.我们学习了很多化学物质,也认识了其性质和用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可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所以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在煤炉上放一盆水不可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纸箱着火可以用水扑灭,原理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D.将点燃的木条伸入收集满某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8.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高温条件下木炭还原氧化铁:黑色固体逐渐变成光亮的紫红色固体
B.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黑色固体逐渐减少或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C.碘加入到水中后:形成棕色溶液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塞:瓶口冒出白烟
9.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B.镁(Mg)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C.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蓝色沉淀
10.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质量增加的是(  )
A.烧碱 B.浓盐酸 C.粗盐 D.浓硫酸
11.向一定量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B.
C. D.
12.盛放氢氧化钠固体的试剂瓶上应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
(1)硫磺在纯氧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为________。
(2)硫化氢气体在空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等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空气中尘埃等的作用下,二氧化硫被氧化成三氧化硫:__________________,尘埃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稀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5)少量SO2通入某碱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了(NH4)2SO3:______________。
(6)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上述5个反应中有____个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4.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氟元素________。
(2)2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
(3)3个铁离子______。
(4)不含金属元素的碱_______。
15.氯元素是一种重要的元素,请完成下列问题。
(1)氯化钠是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下面三幅示意图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但生成物中都有氯化钠。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①图1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元素化学性质主要是与原子的__有密切关系。
②图2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
(2)自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84”消毒液被广泛应用于防疫消毒,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 NaClO)。
①工业上可以用电解氯化钠稀溶液并搅拌直接制备“84”消毒液。氯化钠稀溶液通电时可以生成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请写出氯化钠溶液通电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氯气被溶液完全吸收后即可制得“84”消毒液。
②84消毒液的消毒原理之一是:次氯酸钠溶液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次氯酸(HClO),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16.在一次班级文艺晚会上,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表演了这样一个化学魔术,在一张白色宣纸上依次喷洒B、C两种无色试剂,当喷洒B时,白色的宣纸上出现了一朵红花,再喷洒C时,红花又逐渐消失。若花是用A溶液画的,则A、B、C依次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填一组)。
三、推断题
17.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中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学”。请回答:
(1)若A 是一种指示剂,则试剂A 的名称是_________。
(2)若X 是稀硫酸,B 是红色的氧化物,则X 与B 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若X 是稀盐酸,D 是碱,则X 与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18.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一种常见的钠盐,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各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④属于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四、实验题
19.请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A装置可用于制取的气体是________;
(2)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在B装置中制取CO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________(填写下列选项序号)。
A 是CO2直接使石蕊溶液变红
B 是产生的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使石蕊溶液变红
C 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石蕊溶液变红
20.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提供下列仪器和装置。
①图1所示的仪器B、D的名称为______、______,若利用锌和稀硫酸的反应制取氢气,组装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图1中的仪器______ (填字母)。
②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③若用图2所示装置测量生成H2的体积,H2应从______ (填“甲”或“乙”)管通入。
④下列混合气体(括号内气体为杂质)能用图3装置进行除杂、干燥、收集的是______(填序号)。
a O2(CO2) b CO2(HCl) c NH3(O2) d H2(HCl)
(2)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
①量取水,应选择______ (填“10mL”或“50mL”)量筒。
②下列操作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__ (填序号)。
a取用潮湿的氯化钠 b称量时,所用砝码表面已生锈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转移溶液后,烧杯内还有少量氯化钠固体
五、计算题
21.为了测定某稀硫酸的溶质量分数,同学们向20g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该稀硫酸,他们测得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溶液的pH的关系如表所示,请计算:
加入的稀硫酸质量/g 10 20 30
混合溶液的pH 12 7 4
(1)加入稀硫酸30g时,溶液中溶质是______。
(2)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到0.1%)
22.某化工厂的废水中含少量氢氧化钠,技术人员欲测其含量。取废水20g,向其中逐滴滴加9.8%的稀硫酸,利用pH传感器测定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请分析与计算。
(1)图中A点时,滴入的稀硫酸与废水中的氢氧化钠___________。
(2)计算该工业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并判断该废水是否可以直接排放?(排放标准: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0.001%)[写出计算步骤]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稀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显酸性、碱性,分别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变蓝色,可以鉴别,选项正确;
B、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选项正确;
C、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
D、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选项正确,故选C。
【点睛】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C
【分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详解】A、HClO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HCl属于酸,Mg(OH)2属于碱,MgCl2属于盐,故A不正确;
B、CO2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属于氧化物,H2CO3属于酸,CaCO3属于盐,Ca(HCO3)2属于盐,故B不正确;
C、H2O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属于氧化物,HNO3属于酸,Ca(OH)2属于碱,NaNO3属于盐,故C正确;
D、SO3含有硫元素和氧元素,属于氧化物,NaHSO4属于盐,NaOH属于碱,Na2SO4属于盐,故D不正确;
故选C。
3.A
【详解】A、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4.D
【详解】A、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后留下的固体物质是铁,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的氯化亚铁和水,故能用盐酸除去试管内壁附着的铁,所以正确;
B、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氢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的氯化铜和水,故能用盐酸除去试管内壁附着的氢氧化铜,所以正确;
C、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久盛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膜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的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故能用盐酸除去,所以正确;
D、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留下的固体物质是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氢后,不能通过与盐酸反应而除去,所以错误。
故选D。
5.A
【详解】A、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符合题意;
B、胶头滴管取液后,不能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腐蚀橡胶胶帽,不符合题意;
C、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尽快散发出去,不能将水注入浓硫酸中,不符合题意;
D、点燃镁条时,不能用手拿镁条,防止烫伤,应用坩埚钳夹持,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A
【详解】A、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该实验现象描述符合事实,故A符合题意;
B、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所以把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稀盐酸中无明显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硫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C不符合题意;
D、在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产生气体是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产生气体是氢气,产生的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是1:2,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D
【详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的碳酸溶液,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正确;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所以在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正确;
C、水洒在可燃物的表面,蒸发吸热,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火焰熄灭,正确;
D、将点燃的木条伸入收集满某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只能证明该气体不支持燃烧,但不能证明一定是二氧化碳,错误。
故选D
8.B
【详解】A、高温条件下木炭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固体,选项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
B、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可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减少或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选项实验现象描述正确;
C、碘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棕色溶液,选项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塞:瓶口冒出白雾,而不是白烟,选项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
故选B。
9.C
【详解】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说法合理;
B、 镁(Mg)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说法合理;
C、 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时会发光、发热,但不属于化学反应,说法不合理;
D、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蓝色沉淀,说法合理。
故选C。
10.A
【详解】A、烧碱易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而使质量增加,故A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质量减少,故B错误;
C、粗盐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质量增加,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此溶液质量增加,吸水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11.D
【详解】A向一定量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碱逐渐较少,溶液的pH逐渐减小,刚好完全反应时,pH=7,酸过量时pH<7;
B中和反应放热,所以反应中溶液的温度升高,反应结束后,向周围环境散热,及后加入的盐酸对溶液由冷却作用,所以溶液的温度降低;
C反应中氯化钠的质量增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加,刚好完全反应氯化钠达到最大值,继续加入盐酸时,氯化钠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增加,所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
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立即生成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不断增加,氢氧化钠反应完,氯化钠的量不再改变。选D
12.B
【详解】A、图为易燃液体标志,氢氧化钠不是易燃液体,故A错误;
B、图为腐蚀品标志,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故B正确;
C、图为自燃物品标志,氢氧化钠不是自燃物品,故C错误;
D、图为剧毒品标志,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但不是剧毒品,故D错误。故选B。
13. S+O2 SO2 蓝紫色 2H2S+3O22SO2+2H2O 2SO2+O2 2SO3 催化作用 H2SO4+2KOH═K2SO4+2H2O 复分解反应 SO2+2NH4OH=(NH4)2SO3+H2O 3
【详解】(1)硫磺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填:S+O2 SO2; 蓝紫色;
(2)硫化氢气体在空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2H2S+3O22SO2+2H2O;
(3)在空气中尘埃等的作用下,二氧化硫被氧化成三氧化硫,反应的方程式为:
2SO2+O2 2SO3,尘埃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为催化作用;
(4)稀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H2SO4+2KOH═K2SO4+2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5) SO2和氨水发生反应生成(NH4)2SO3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SO2+2NH4OH=(NH4)2SO3+H2O;
(6)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1)(2)(3)中氧元素化合价均发生变化,故填:3。
14.(1)F
(2)2SO2
(3)3Fe3+
(4)NH3·H2O
【解析】(1)
氟元素的化学符号是F。
(2)
二氧化硫的化学符号是SO2,2个二氧化硫分子表示为2SO2。
(3)
铁离子是指+3价的Fe3+,亚铁离子的符号是Fe2+,故3个铁离子表示为3Fe3+ 。
(4)
大多数碱含有金属元素,比如NaOH、KOH等,只有NH3 H2O属于碱,但不含金属元素。
15. 最外层电子数
【详解】(1)①由图1可知元素化学性质主要是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②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即;
(2)①氯化钠稀溶液通电时可以生成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生成物中含氢元素,故反应物中也应含氢元素,故水参与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次氯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次氯酸,生成物中含氢元素,故反应物中也应含氢元素,故水参与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 酚酞 显碱性的溶液 显酸性的溶液
【详解】如果A是无色的酚酞试液,当喷洒B时,白色的宣纸上出现了一朵红花,说明B溶液显碱性,再喷洒C时,红花又逐渐消失,说明C溶液显酸性,C物质把B物质中和后溶液显酸性或显中性,显酸性或显中性的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17. 石蕊试液
【分析】根据已知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黄色溶液应该是铁盐的溶液,浅绿色的溶液应该是亚铁盐的溶液,蓝色溶液应该是铜盐的溶液,那么无色溶液X就应该是酸的溶液
【详解】(1)根据分析知,X是酸溶液,酸溶液遇A变红,可知A是石蕊试液;
(2)若X 是稀硫酸,B 是红色的氧化物,则B是氧化铁,则X 与B 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X 是稀盐酸,D 是碱,反应生成蓝色溶液,则溶液中含铜离子,D是氢氧化铜,则X 与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8. 放热
【分析】根据A~G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C是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A是一种常见的钠盐,A会与B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D,D能与F反应生成钠盐和G,且G能与E反应生成B,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A是碳酸钠,B是氢氧化钙, D是氢氧化钠, F是二氧化碳,E是氧化钙G是水,代入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1)反应④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
(2)反应①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③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19. O2 B、C
【详解】(1)根据装置图,可推测反应不需要加热,制取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可以是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或者大理石或石灰水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2)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得到盐酸,使石蕊溶液变红,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CO2不能直接使石蕊溶液变红,故BC正确。
20. 酒精灯 长颈漏斗 ACD 乙 d 50mL b
【详解】(1)①仪器B为酒精灯,仪器D为长颈漏斗;
若利用锌和稀硫酸的反应制取氢气,是固液常温反应制取气体,则组装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图1中的仪器ACD。
②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③若用图2所示装置测量生成H2的体积,H2应从乙管通入,水由甲管排出。
④能用图3装置进行除杂、干燥、收集气体,则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且该气体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反应,所以该气体是氢气,故选d。
(2)①实验室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50g×(1-15%)=42.5g,42.5g水的体积为42.5mL。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应选择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所以量取42.5mL的水,应选择50mL量筒。
②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是称量的氯化钠偏多或量取的水偏少。
a取用潮湿的氯化钠,则氯化钠的质量偏少,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称量时,所用砝码表面已生锈,砝码质量偏大,称量的氯化钠质量偏多,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此选项符合题意;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则量取的水偏多,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转移溶液后,烧杯内还有少量氯化钠固体,则溶液中含有的氯化钠偏少,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1)硫酸钠、硫酸
(2)设20g稀硫酸中硫酸质量为x
x=1.96g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答: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9.8%。
【详解】(1)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加入稀硫酸30g时,pH小于7,说明硫酸过量,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钠、硫酸;
(2)详见答案。
22.(1)恰好反应
(2)设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x=0.4g
废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100%=2%
2%>0.001%,所以不能直接排放。
答:该废水不能直接排放。
【解析】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A点对应pH=7,溶液为中性,说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反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