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12 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标要求】认识两宋在文化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一、儒学的复兴
背景:
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目的:
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口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代表人物:
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被称为“程朱理学”
内容:
①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具有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在内的一套理论体系。
②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宇宙观)
③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人生观)
④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认识论方法论)
⑤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四书五经
朱熹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他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五经书影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
从这四个历史人物的诗句中,可以看出理学有哪些积极影响?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从上述图片和文字可以看出理学有哪些消极影响?
影响
积极: 1.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注重人的气节、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清·戴震
一方面“理”具有本体地位,相当于”天道”;另一方面“理”又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也体现于社会人际关系当中,也就是儒家伦理道德秩序。这样,就将儒家纲常伦理提高到本体地位,为专制统治提供了哲学依据。这也就是程朱理学在当时受到官方推崇的主要原因。
P70问题探究
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的原因
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P66 思考点
内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基于个人本能层面,指摒弃个人过分的、不合理的欲望而可以满足个人本能的需求;二是基于社会规范层面,即要人服从“礼”的要求,遵循“三纲五常”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
评价:1 利: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其继承了以往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主张强调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维护社会、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当今我们应当在批判继承的思想下,借鉴该思想的合理成分,自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弊:它也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成为统治者束缚人民的精神工具,因此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 理由何在
P67 学思之窗
1 根据前朝经验教训以及经学、词赋的内容确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答题标准以程朱注解为主。
2 理由:隋唐以来以词赋为科举内容使人们变得"浮华";用"四书""五经"取士,让世人习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于实际有用,这与元朝统治者招揽人才,维护自身统治是分不开的。
应运而生
蔚然大宗
春秋
儒家思想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明清之际
新体系— 理学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朱熹的理学思想
史料: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数。 ——朱熹《朱子语类》
解读: 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问题探究
1 宇宙观:"天理"是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客观唯心主义)
2 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3 认识论:探究万物,掌握天下之理,实现明道德之善
4 方法论:格物致知
小学学其事,大学穷其理。 ——朱熹
二、文学艺术
背景: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宋元文学的发展。
宋词
特点:唐后期就出现了新诗体--词,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
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原因: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
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派别: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
柳永
豪放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婉约派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叹咏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宏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元曲
散曲:
特点: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元杂剧:
特点: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
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
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代表作家: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关汉卿、马致远、
郑光祖、白朴在
明代以后被誉为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已斋,生活在金末元初。了解民间疾苦,熟悉民间语言,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昂扬的斗争精神。
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
《汉宫秋》
白朴
《梧桐雨》
纪君祥
《赵氏孤儿》
材料反映了元杂剧的渊源。元杂剧融合了多种表演形式,是戏曲艺术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又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相关。元朝统治黑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激烈,复杂的社会现实为元杂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P68 史料阅读
P67 历史纵横
材料主要描述了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元杂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各阶层人民的心态和情感,勾勒出社会的全景图案。元杂剧中大量作品弘扬了爱国主义理想和民族传统美德,歌颂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精神,褒扬了秉公办事的清官循吏,肯定了农民起义,发泄了封建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后的不满,全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丑恶的社会现实。
宋金话本
说话的底本
勾栏
(1)说经,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2)讲史,如《五代史平话》、
《大宋宣和遗事》;
(3)小说,如《京本通俗小说》
宋代说书人
清明上河图流动的勾栏瓦舍
书法
特点:宋元两朝,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宋徽宗的瘦金体
绘画
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
特点: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为宋代书法四大家。
苏轼“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贴》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两宋时期,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使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名家辈出,其中,风俗画是当的一大亮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宋徽宗书法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花鸟画《芙蓉锦鸡图》
宋徽宗赵佶人物画《听琴图》
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理学的兴起使人们更注重内心的修养。画家从追求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山水画成为画家寄托思绪情怀的方式。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八大山人《孤禽图》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赵孟頫《秋江饮马图》
宋朝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1、政治: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2、经济:经济的高度发展为科技、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3、政策: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两宋政府重视教育,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宋朝科举取士条件放宽,也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4、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学习和交流日益频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进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5、市民阶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加。
6、科技: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
指南针
1.
印刷术
2.
火药
三大发明
经济、方便,推动文化传播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改变人类作战方式,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条件。
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三、科技
4.沈括(北宋)
代表作是《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与《梦溪笔谈》书影
5.郭守敬(元朝)
制作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
测定黄赤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
编定历法《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简仪
6.王祯(元朝)
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火药
发明 唐朝
应用 ①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②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③宋金战争和蒙古人在灭金、灭宋的战争中,都大量使用了火器
④南宋制造出枪炮的始祖——突火枪
⑤元朝用金属取代竹筒,发明了威力更大的火铳
传播 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影响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活字印刷术
①元代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②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胶泥刻字
烧制字模
排字固版
印刷拆版
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司南”
铜制方形地盘:四周刻有24个方位
磁勺在光滑的铜盘中转动,静止后,
磁勺柄就指向南方
北宋时期,人们把带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就制成了罗盘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萍洲可谈》
史料:“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人,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请同学们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看法.
中国的科技的确曾辉煌过,但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封建专制,缺乏开明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导致科技没能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以致落后于西方。
项目 发明过程 外传 影响
造纸术 西汉前期:造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魏晋南北朝: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和北非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隋唐之际:雕版印刷 宋代:彩色套印技术;11世纪中叶,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 欧洲借鉴活字印刷术,创造出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古代: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唐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宋代: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制度日益衰落
指南针 战国:发明司南 北宋: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朝代 文字 用途
辽 契丹大字、小字 用以刻石立碑,和进行文学创作
金 女真文字 在科举考试中用女真文字答题,开设女真进士科
西夏 西夏文 编著佛经、法律、字典以及经史著作
元 畏兀体蒙古文 被用于修史,部分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八思巴文 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四、少数民族文字
1114年契丹大字“耶律习涅墓志”拓片局部
1345年西夏文石刻“陀罗尼”拓片局部
1314年附注汉文的八思巴字“教士墓碑”局部
畏兀体蒙古文书法作品
辽
西夏
金
蒙古
元朝
1101年契丹小字“辽道宗哀册”拓片局部
1224年女真文“进士题名碑”拓片局部
金
辽
辽
共同的特点:借鉴了汉字的基础上而创造
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文字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1 少数民族政权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文字创制的迫切要求,以促进本民族的强大。
2 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少数民 族政权充分吸收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营养,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3 少数民族文字的发展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佛教的发展影响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
4 活字印刷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5 统治者的重视。
课堂小结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思想:儒学的复兴 — 理学的产生
二、文学艺术:宋词、元曲;书法;绘画
三、科技: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王祯
四、少数民族文字:契丹、女真、党项、蒙古文字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