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傈傈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下列与此相关的整治措施,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设置军机处
②创立皇帝制度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废丞相,设内阁
A.②③④①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
2.清朝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提高行政效率的机构是
A.中央禁军 B.宣慰司 C.军机处 D.尚书省
3.下列概念没有包含作者立场和价值观念的是
A.抗日战争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淮海战役 D.人民解放战争
4.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 B.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
C.儒家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D.中华文化在交融中逐步发展
5.毛泽东说:“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因为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政协也搞成国家机关,那就成为二元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毛泽东最早发表这一言论可能是在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58年
6.“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材料中“本大臣”是指
A.李鸿章 B.康有为 C.林则徐 D.曾国藩
7.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秦王政的做法
A.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
D.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8.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C.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
9.如果你生活在西汉时期,有可能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是
A.听孔子讲学
B.在太学里学习“五经”
C.在书院里听“二程”兄弟讲授理学
D.接受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
10.辛亥革命使“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
A.使民众地位得到根本提高
B.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
C.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引起了社会心理变迁
11.秦灭六国后,北修长城和“直道”,南修灵渠、“五尺道”,大大改善了秦朝的交通。这些工程成功修建主要得益于
A.秦始皇的卓越才能 B.秦朝法律的完善 C.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D.社会矛盾的缓和
12.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是
A.中俄《尼布楚条约》 B.中俄雅克萨之战
C.中俄《瑷珲条约》 D.中俄《天津条约》
13.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不仅主张仁人君子应该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应具备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之所以大力倡导君子之道,是因为孔子
A.不满礼崩乐坏现实 B.主张重建社会制度
C.对士阶层提出希望 D.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14.西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量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并无明确的边界,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边界的概念才逐渐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土地兼并加剧 B.郡县制度普及 C.小农经济形成 D.诸侯争霸频繁
15.西汉时,察举贤良的对策由天子亲自主持,“策试”内容侧重于当世要务和治国治民的现实问题,即所谓“录政化得失,显而问之”。据此可知,当时的察举制
A.重视被察举官吏的实际才能
B.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C.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结合
D.不再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16.根据出土文物《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上述材料反映了秦
A.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C.推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D.保障了政令及时传达
17.在大汶口发掘的一个氏族社会晚期的133座墓葬中,有8座无随葬品,125座有一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的45座还有猪的下颌骨随葬,少数墓中有玉器、象牙器、骨雕制品等物品随葬。材料表明当时
A.已出现贪污腐化现象 B.随葬物品开始生活化
C.阶级差别已日益凸显 D.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
18.《泰晤士报》在1898年5月23日刊登消息,“英国政府看来默认了一项通告,即没有由俄国领事签署的签证,英国人和任何外国人都不能登陆大连湾和辽东半岛。”并提出“显然有必要在大连湾任命一个英国代表以维护英国利益。”这一报道反映了
A.各国政府对俄采取妥协态度 B.舆论界坚守公理的职业精神
C.英国在华势力被削弱的现实 D.列强争夺并瓜分中国的事实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三次建交高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直接推动第二次建交高峰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 ④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在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等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候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 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21.下表所示为宋元时期长安的商业发展状况。据此可知,影响当时长安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北方政局的变化 B.统治者政策调整
C.长安农业的衰落 D.封建经济的发展
22.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类型为主的遗址,确切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据此可知,当时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开始产生贫富差别
C.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D.已进入传统农耕社会
23.许倬云认为周朝“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作者旨在强调“周人统治的机制”
A.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C.利于权力的高度集中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4.宋代以来,在很多体现才子佳人题材的戏曲、小说中,往往有作为读书人的男主角进京赶考,考取状元后迎娶美人的情节。就是那些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才最终实现夙愿。这主要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市民价值观念 B.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C.戏曲小说符合市民精神文化需要 D.市民阶层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5.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从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1909~1911 0 -90 +56 +46
1919~1921 -89 -110 +32 +14
1929~1931 -205 -76 +40 +53
A.英国经济始终强于美国 B.英美资本输出力度最强
C.苏联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D.一战后加强了经济侵略
26.陈独秀在建党初期提出,工人阶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较幼雅,因而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革命势力。资产阶级虽然也比较幼雅,但力量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因此,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应该是资产阶级。这反映出
A.中共没有真正按马克思主义建党 B.马克思主义尚未真正实现中国化
C.陈独秀否定了工农革命的积极性 D.中共在建党初期没有自己的理论
27.《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这体现了( )
A.宗法制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先秦时期宗法制度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C.政治权力和物质财富的等级世袭 D.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
28.《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在无产阶级未能获得政权以前,依中国政治经济的现状,依历史进化的过程,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该主张正式确立于(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9.某文献质朴典重,多姿多彩地展示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农耕、征战、祭祀、婚恋、宴饮的风俗和精神期待,并以鲁地的礼乐文化、秦地的兵戎文化等,折射出中华文明的深厚性和丰富性,滋育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灵。它是
A.《诗经》 B.《商君书》 C.《离骚》 D.《庄子》
30.《左传》记载:“王(东周桓王)取邬、刘、葛、邗(地名)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缔、樊、隰廊、横茅、向、盟、州、陉、陵、怀(地名)。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这表明当时( )
A.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B.郑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
C.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 D.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它缺点,我尚有其它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
——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各种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上对敌发起主动作战,大小战斗共达12.5万余次。最多时投入正规部队90多万、民兵200多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消灭了日、伪军171.4万,其中日军52.7万,担负着对华日军一大部分兵力的抗击作战任务。敌后战场不仅承担了抗日战争后期中国战场对日作战的主要任务,也成为中国抗日进入反攻阶段、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前线战场。
——步平《中国共产党是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存在的哪两种言论结合材料中“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的提示,简要概括“我之努力”的事实。
(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结合所学,指出敌后战场大规模对日作战的典型战役并分析该战役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32.改进租界
1930年上海《申报》刊登了上海各路商界总联合会向工部局顾问提出的《租界市政须改进十一条》以下为节选:
(甲)立即无条件完全收回租界……。
(乙)在租界未收回之前,上海公共租界行政,应有改进之必要,分述如下:
(一)租界市政治政权,仅操于占人口绝少数之外人手中,在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之我国居民,无平等参与之权
(二)市政立法机关,……,每年纳税西人,仅举行例会一次,……时间至多不过三四小时,……本会以为……中外纳税人,依照纳税数额之比例,各举议员若干人以组织之,年开会若干次
(五)工部局之高级职员全为外人,……,嗣后须聘用华人,充当高级职员
(六)工部局办事人员,现在利用上述之隔膜,发生许多弊窦,如救火队之趁火打劫,工程处之刁难挑剔,卫生处之吹毛求疵,警务处之包庇欺压
(九)工部局对华人教育,殊欠重视,就预算上观之华人教育经费只及全部教育经费三分之一,就人口上言之,华童校数,殊为过少……图书馆之书籍,全为西文……嗣后华人教育经费应特别扩张,……,华人教育应统交华人教育处主持管理
(十)租界卫生设备,对于华人极不完备,……西人则便利殊多
问题
(1)为什么租界的市政改进计划要向工部局提出?
(2)材料中(甲)项提出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3)你对租界如何评价?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中国传说记载,早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的神农时代,神农氏就发现了茶。从此,茶就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周武王伐纣时,川蜀等地的茶就被当作地方特产,上贡到朝廷。春秋时期,茶叶已作为供人食用的菜肴汤料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魏晋以来,茶因清淡虚静而渐渐受到佛、道教徒的广泛推崇。唐朝时,饮茶多以茶饼研末,煮茶时讲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当时南方产生了官茶园、寺茶园、农茶园等不同形式的茶园,仅湖州一年的造茶产量就是一万八千四百斤。唐朝政府还开辟茶马古道、开设茶马交易市场,强化边疆管理。随着唐朝与日本、印度、波斯、非洲国家的交流,茶叶也流通到了世界各地。辽金元时期,少数民族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使茶带上了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明清时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形成了一条海上茶叶之路,以茶叶为大宗、经蒙古高原到俄罗斯的恰克图贸易也走向兴盛。
——摘编自彭星霖《基于历史角度分析茶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兴衰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①是清朝设立;②是秦朝设立;③是隋唐时期;④是明朝时期,A正确。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2.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清朝雍正帝”“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提高行政效率的机构”,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时,为了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设立军机处,C正确;唐代即存在中央禁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宣慰司是元朝设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应排除B;“尚书省”的组织机构,到了隋朝定型,与材料时间不符,应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清朝雍正帝”“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提高行政效率的机构”,结合所学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分析解答。
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以战役所在地区命名,没有体现作者的立场和价值观念,C项正确;抗日战争说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价值观念,A项不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革命说明了民主革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展开, 包括了作者的立场和价值观念,B项不符合题意;人民解放战争强调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的革命性质,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价值观念,D项不符合题意。
4.D
【详解】材料“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体现了佛教宣扬儒家孝的思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则强调了劳动的观念,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交融中逐步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宗教政策,排除A项;B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考查l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l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了1954年宪法,规定人大和国务院分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历史使命结束,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故B项正确。
6.C
【详解】试题分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表现了林则徐的禁烟决心,联系著名的1839年虎门销烟,因此选C
考点:虎门销烟
点评: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更名号为“皇帝”,赋予皇帝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全,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D项正确;秦王这一做法是在统一六国后实施的,故A项错误;这一做法并没有保证秦国统治的长久和限制丞相的权力,故BC项错误。
8.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外关于罗盘针的用途不同,是受到各自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材料要反映的实质问题,所以D正确;“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体现了封建迷信,但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所以C错误。
9.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紧扣材料问题中的时间特征“西汉时期”结合所学内容不难直接得出答案,A项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B项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儒学“五经”成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C项发生在北宋时代,D项出现在明末清初时代,所以以时间特征为依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0.D
【详解】由材料“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可见辛亥革命引起了社会心理变迁,D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所以民众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提高,也没有建立平等的社会制度,排除AC项;材料没有体现辛亥革命激发人们的参政热情的信息,排除B项。故选D项。
11.C
【详解】秦朝建立起中央集权,有条件统一集中国家力量建设大工程,即材料列举的这些工程成功修建主要得益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故答案为C项;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秦朝法律严苛,没有完善,排除B项;这些大工程的修建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D项。
12.A
【详解】根据的学,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A项正确;B项是《尼布楚条约》签订前的内容,排除B项;CD项是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割让了中国的领土,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A。
13.A
【详解】材料中孔子倡导实行君子之道,用“极力”“不仅”“还”等词进行再三强调仁人君子之道的内容,联系所学可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孔子之所以这样反复强调是因为对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不满,故A项正确;材料中孔子仅仅是提出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不涉及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等政治问题,故B、D两项错误;题干中孔子指的是“仁人君子”,并没有特定指代士阶层,故C项错误。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导致各国疆域明确,因此材料变化体现的是诸侯之间的战争趋于频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思想领域上的变化,排除A项;郡县制在全国推广是在秦朝,排除B项;春秋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策试’内容侧重于当世要务和治国治民的现实问题”可知,当时的察举制重视被选拔人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排除B;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结合的是科举制,排除C;材料信息也没有涉及“孝”“廉”,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策试’内容侧重于当世要务和治国治民的现实问题”,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6.C
【详解】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体现的是秦朝对文书行政管理进行严格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无关,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项。
17.D
【详解】据题意可知,大汶口遗址中的墓葬在随葬品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别,这说明贫富分化已经比较明显,故选D;随葬品的差别并不能说明出现贪污腐化,“开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B;材料表明的是贫富分化明显,不能说明阶级差别日益凸显,排除C。
18.D
【详解】材料反映了俄国和英国争夺在中国东北的殖民利益,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史实,可知这一报道反映了列强争夺并瓜分中国的事实,故D正确;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9.B
【详解】从图示可以看出,第二次建交高峰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联系所学可知,主要因素包括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含有①或④的A、C、D项。
20.D
【详解】根据“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帮仍然具有传统的“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观念,即把钱都投到土地之中,用于购买田宅,而没有用到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因此最终会“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故D项符合题意;商帮发展较快,排除A项;政府的支持与否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商帮的经营理念并没有问题,否则也不会发展起来,因此C项错误。
21.A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末到北宋初北方政局不断变化,影响到了长安城市的发展。王朝更迭时,长安萧条。政局稳定时,有所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政策的调整,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商业,而不是封建经济,排除D。
22.A
【详解】根据材料“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可知,宫殿、特权阶层的出现说明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选项A正确;选项B错在“开始”,排除;商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选项C排除;农耕时代是在封建社会,而非原始社会,排除D。
23.A
【详解】“周人统治的机制”,依据材料信息“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 ..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A项正确;B项表述片面,排除B项;“周人统治的机制”,依据材料信息“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 ..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之下地方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特别是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内涵丰富,被视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周朝晚于新石器时代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4.B
【详解】材料信息是:读书人只有考取功名才能迎娶美人或报仇雪恨,这体现出科举制大大提高了读书人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市民的价值观念,故A项错误;C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读书人只有考取功名才能迎娶美人或报仇雪恨,由此判定答案。
25.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一战后欧美列强重新加强对华侵略,相比1909-1911年,1919-1921年英美对华贸易处于出超。D项正确;“始终”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美的资本输出,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苏联积极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6.B
【详解】材料反映了陈独秀认为中国工人阶级比较幼稚,不能独立领导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陈独秀的观点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社会具体实际情况,对中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做出了不切实际的评估,这说明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并未真正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尚未真正实现中国化,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建立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陈独秀对中国各阶级革命力量情况的分析,认为革命领导者应是资产阶级而非工人阶级,并没有否定工农革命的积极性,排除C项;中共建党初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而且材料没有涉及到各阶级的理论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7.C
【详解】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内容。西周为了维护统治,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宗法制度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B错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所以D错误。
28.B
【详解】依据材料“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共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考虑问题,提出我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这是中共二大时确立的主张,B项正确;中共一大时,并未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排除A项;国民党一大是在改组国民党和推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召开的,排除C项;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9.A
【详解】根据“展示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农耕、征战、祭祀、婚恋、宴饮的风俗和精神期待,并以鲁地的礼乐文化、秦地的兵戎文化等,折射出中华文明的深厚性和丰富性”等信息判断可知这部文献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故选A;《商君书》不涉及婚恋、宴饮的内容,排除B;《离骚》和《庄子》不涉及农耕、征战、祭祀等内容,排除CD。
3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桓王取得郑国的土地,而给了郑国人原属苏忿生的土地。“己弗能有而以与人”,君子因而知道周桓王会失去郑国,这表明周王室对土地的控制力下降,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可知,周天子并未失去天下共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31.(1)言论:“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
事实:坚持军事抵抗;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作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战役:百团大战;
特点: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
意义: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分析】(1)
言论:由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
事实:由所学知识可知,“我之努力”的事实主要包括:中国坚持军事抵抗,将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作用:由材料“敌后战场不仅承担了抗日战争后期中国战场对日作战的主要任务,也成为中国抗日进入反攻阶段、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前线战场”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战役:由所学知识可知,敌后战场大规模对日作战的典型战役是百团大战;
特点:由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
意义:由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点睛】
32.(1)是租界的市政机关,是管理租界的主要部门。
(2)1928年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国家;改订新约运动的兴起;
(3)华洋杂居改变了租界中只有西人的历史,华人在租界中处被统治地位,各项权益均无法得到保障。工部局建立后以及下属机关的设置具有现代城市管理的形态。但是租界脱离了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而取得独立的地位,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详解】(1)“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工部局是租界的市政机关,是管理租界的主要部门的角度分析。
(2)“社会背景”,依据材料信息“立即无条件完全收回租界”并结合“1930年”的时间信息从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完成国家统一、改订新约运动的兴起等角度分析。
(3)“评价”,对租界的评价本着“一分为二”的原则辩证分析评价。如,积极方面,依据所学知识从工部局建立后以及下属机关的设置具有现代城市管理的形态,起到西方文明的窗口作用;消极方面,依据材料信息“租界市政治政权,仅操于占人口绝少数之外人手中,在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之我国居民,无平等参与之权……工部局之高级职员全为外人,……,嗣后须聘用华人,充当高级职员……工部局对华人教育,殊欠重视……租界卫生设备,对于华人极不完备,……西人则便利殊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华人在租界中处被统治地位、各项权益均无法得到保障、租界成为“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等角度分析。
33.(1)特点:源远流长;价值不断提高,功能不断丰富;文化属性不断增强;日趋世俗化和普及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影响范围不断拓展;成为中外交往与民族交融的载体。
(2)意义: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丰富了民众的社会生活;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1)
特点:根据“根据中国传说记载,早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的神农时代,神农氏就发现了茶。”得出源远流长;根据“从此,茶就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周武王伐纣时,川蜀等地的茶就被当作地方特产,上贡到朝廷。春秋时期,茶叶已作为供人食用的菜肴汤料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得出价值不断提高,功能不断丰富;文化属性不断增强;根据“茶因清淡虚静而渐渐受到佛、道教徒的广泛推崇。”得出日趋世俗化和普及化;根据“明清时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形成了一条海上茶叶之路,以茶叶为大宗、经蒙古高原到俄罗斯的恰克图贸易也走向兴盛。”得出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影响范围不断拓展;成为中外交往与民族交融的载体。
(2)
意义:根据“明清时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形成了一条海上茶叶之路,以茶叶为大宗、经蒙古高原到俄罗斯的恰克图贸易也走向兴盛。”得出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根据“春秋时期,茶叶已作为供人食用的菜肴汤料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得出丰富了民众的社会生活;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根据“辽金元时期,少数民族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使茶带上了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得出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