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溶解度专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3-14 10:5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溶解度专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是化合物M和化合物N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60℃时,M和N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将60℃时N溶液降温至30℃,一定有晶体析出
C.30℃时,M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40%
D.无论升温或降温都能使40℃接近饱和的N溶液达到饱和
2.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的质量相等
B.t2℃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最少的为a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a
3.已知 20℃时,NaCl 和 NaNO3 的溶解度分别为 36g 和 88g,依据下列 20℃时的实验和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固体种类 NaCl NaCl NaNO3 NaNO3 NaNO3
固体的质量 /g 30 60 30 60 90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100
A.⑤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9:10
B.溶液质量:②<④
C.溶质质量分数:①=③
D.②⑤属于饱和溶液
4.t℃时,把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恒温蒸发掉10克水析出1克硝酸钾晶体,另一份恒温蒸发掉15克水,析出2克硝酸钾晶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时,若将原溶液恒温蒸发掉25克水,可析出3克硝酸钾晶体
B.t℃时,若原溶液中再加入2克硝酸钾晶体便成为饱和溶液
C.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克
D.t℃时,原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2%
5.常温下,对100mL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进行图示的2个小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
C.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D.实验1后的甲和实验2后的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6.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温度高于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乙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2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两物质,加热到40℃时,甲溶液为不饱和溶液,乙溶液是饱和溶液,且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40℃时,30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加水可配制500g 30%的甲溶液
D.40℃时,分别在50g水中加入40g甲、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7.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
B.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温度从t2℃降至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D.t1℃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8.如图甲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如图乙烧杯中的某饱和溶液的溶质为A、B、C三种物质中的一种,已知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
B.在t2 ℃时,30 g A加入到50 g水中形成80 g溶液
C.将t2 ℃下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
D.生石灰与水反应完全后,如图乙烧杯中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说明该饱和溶液的溶质是C
9.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20℃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C.40℃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D.将40℃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会有晶体析出
10.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上述三种物质中A的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最大
B.在t1℃时,130g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物质30g
C.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将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温度/心
11.T℃时,某固体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绘制成如图中的斜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n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C.图中m点表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D.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50g
12.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13.70℃时的m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然后冷却至30℃并保持温度不变。能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x%)与时间(t)的关系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14.在 20℃时,刘冰同学向 100g 水中依次加入 NaCl 固体,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 36g
B.图②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图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为 40g
D.图③和图④中 NaCl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5.在20℃时,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硝酸钾于烧杯中,把100g水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烧杯,不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乙→丙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C.丙→丁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丁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16.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正确的判断是(  )
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在③→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17.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在③→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18.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的固体增加,乙试管中的固体减少,则加入的物质最可能是(  )
A.食盐 B.氢氧化钠 C.食用油 D.硝酸铵
二、填空题
19.20℃时,将等质量(不含结晶水)的甲、乙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再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
(1)图1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甲   乙(填“大于”、“小于”、“等于”)。
(2)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则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   (填“M”或“N”)。
(3)将图2所得两溶液分别降温至30℃,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甲中析出晶体,乙中无晶体析出
B.甲中无晶体析出,乙中析出晶体
C.甲中可能析出晶体,乙中无晶体析出
D.甲、乙中都没有晶体析出
20.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将面粉,食盐,食用油三种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2)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先将白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糖浆,用汤勺舀起糖浆放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绘制蝴蝶,鱼等图案,等石板上的糖浆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后就凝固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
(3)清新的空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能让酥脆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会逐渐变软的是   
(5)冬天马路上冰雪覆盖很厚的时候,为了出行方便,需要除雪,一些地方将废弃的煤渣洒在冰冻的路面上,这是利用了_   的科学知识。
2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
(1)t3℃时,将50克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并充分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 若要将此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解你的方法是   。
(2)P点的含义是   。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到t1℃时,这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2.图为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的溶解度   乙的溶解度(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t2℃时,100g水中溶解   g乙物质恰好达到饱和。
(3)某同学在t1℃时开始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A、B、C。在溶液A、B、C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在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后,充分搅拌,恢复到t2℃,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23.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   ;
(2)将40g甲物质溶解到60g、80℃的热水中,形成的溶液属于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要将乙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析出,可采用的方法有   。
24.结合如图中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0℃时,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   。
(2)20℃时,将20g氯化钠加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将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10℃,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
A.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
B.降温后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25.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   。
(2)下列做法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或减少水体污染的是   (填序号)。
①农业和园林浇灌改为喷灌、滴灌
②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中
③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④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3)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   >   (选填“甲”“乙”或“丙”)。
②   (选填“T1”“T2”或“T3”)℃时,乙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③T1℃时甲和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仍然是饱和溶液的是   (选填“甲”或“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图像交点的意义判断;
(2)根据晶体析出的条件判断;
(3)根据图像确定30℃时M的溶解度,然后根据“”计算溶解度;
(4)根据物质N的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60℃时,M和N的图像相交,即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则该温度下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是题目没有说明二者都饱和,故A错误;
B.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是降低到30℃时,如果溶液依然为不饱和溶液,那么就没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
C.30℃时,M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溶液的最大溶质质量分数为:,故C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在温度低于40℃时,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高于40℃时,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无论升温或降温都能使40℃接近饱和的N溶液达到饱和,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图像交点的含义解答;
(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当溶质质量相同时,溶质质量分数越小,溶液质量越大,则溶剂质量越大;
(4)根据溶解度的大小变化分析溶液是否饱和。
【解答】A.P点时二者的图像相交,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错误;
B.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则它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B错误;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该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为a>b>c,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a>b>c。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液质量大小:a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由于a、b的溶解度减小,因此它们仍然为饱和溶液,而C的溶解度增大,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将加入物质的质量与溶解度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是否饱和,弄清其中的溶质质量,然后作比;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3)溶质质量分数=;
(4)如果物质质量等于或大于溶解度,那么溶液饱和;否则,溶液不饱和。
【解答】A.2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8g,因为90g>88g,所以溶液饱和,那么溶质质量为88g,此时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88g:100g=22:25,故A错误符合题意;
B.2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8g,因为60g<88g,所以④不饱和,即溶质质量为60g,那么溶液质量为:60g+100g=160g。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因为60g>36g,所以②饱和,此时溶质质量为36g,溶液质量为:36g+100g=136g,则溶液质量:②<④,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溶液①和③中加入物质的质量都是30g,都小于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即它们都不饱和,那么溶质质量相等,溶液质量相等,则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②⑤都为饱和溶液,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硝酸钾的溶解度计算时要看溶液是饱和溶液才能计算,一开始溶液不一定饱和,根据两次蒸发的差值考虑。【解答】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恒温蒸发15克水,析出2克晶体,可以认为是在恒温蒸发10克水得到1克晶体后又蒸发5g水,析出1克晶体。由此可知,从饱和溶液中蒸发5g水析出1g晶体,即5克水中最多溶解1克,即1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所以:
A.t℃时,若将原溶液恒温蒸掉25g水,就相当于其中一份蒸发10g水,另一份蒸发15g水,则可析出:1g+2g=3g硝酸钾晶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t℃时,一份溶液中有多余的水5g,那么若原溶液中有多余的水10g,则在这10g水中再加2g硝酸钾晶体便成为饱和溶液,故B正确不合题意;
C.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g,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题意无法确定原溶液中溶质、溶液的质量,不能计算溶液的质量分数,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饱和溶液加入溶剂,则变为不饱和溶液;加入溶质,溶质不会溶解,溶液仍然饱和;
(2)同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只与温度有关;
(3)溶质质量分数=;
(4)如果没有溶质析出,那么溶质质量相等。
【解答】A.实验1中甲和乙的溶液体积都是50mL,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甲中加入5g水,由于溶剂质量增大,则变为不饱和溶液;乙中加入5g氯化钠,它们不会溶解,乙仍然饱和,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实验2中,甲和乙的溶液温度相同,那么氯化钠的溶解度相同,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实验2中,甲和乙的溶质质量相等,而溶剂质量甲>乙,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实验1后的甲和实验2后的乙,都是50mL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相等,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
(2)如果溶质质量大于或等于溶解度,那么溶液饱和,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3)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溶质,然后比较大小即可;
(4)首先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判断。
【解答】A.当温度高于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那么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A错误;
B.40℃时,甲的溶解度为50g,乙的溶解度为40g。因为50g>40g,所以甲溶液不饱和,因为40g=40g,所以乙溶液为饱和溶液。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B正确;
C.40℃时,甲的溶解度为50g,那么300g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500g3%的溶液中甲的质量:500g×30%=150g;
因为100g<150g,
所以不能配制,故C错误;
D.40℃时,甲的溶解度为50g,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甲25g;乙的溶解度为40g,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20g。因为甲为40g,所以甲和乙都是饱和溶液,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
(2)如果溶液都是饱和溶液,则溶解度越大,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如果溶液不饱和,那么无法比较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3)根据溶液质量大小进行判断;
(4)根据t1℃时,二者的溶解度大小进行判断。
【解答】A.t根据图像可知,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g,缺少单位g,故A错误;
B.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则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大于乙。题目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则无法比较,故B错误;
C.温度从t2℃降至t1℃时,如果溶液质量相等,则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题目没有说明溶液质量的关系,因此无法比较,故C错误;
D.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则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比较溶解度的大小,必须指明温度,否则没有比较的意义;
(2)根据图像确定A在t2 ℃时的溶解度,从而计算出50g水中最多溶解A的质量,然后与30g比较,确定溶液是否饱和,进而计算溶液的质量;
(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据此比较;
(4)根据现象确定乙烧杯中的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而确定它的物质种类。
【解答】A.根据甲图可知,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三者溶解度的大小,故A错误;
B.A在t2 ℃时的溶解度为50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A的质量为25g。因为30g>25g,所以此时溶液饱和,溶液质量为:25g+50g=75g,故B错误;
C.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则当溶液降温时,A、B仍然为饱和溶液。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B>A。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C温度降低到t1℃时变成不饱和溶液,它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因为t2℃时C的溶解度小于t1℃时的溶解度,所以溶质质量分数A>C,则三者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B>A>C,故C错误;
D.生石灰与水反应完全后放热,溶液温度升高,乙烧杯中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说明溶质的溶解度减小,即该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溶质只能是C,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图像确定溶解度大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判断;
B.根据图像确定甲和乙的溶解度大小关系;
C.查表得到溶解度,然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D.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溶解度增大,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
【解答】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g,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A正确不合题意;
B.40℃时,甲的溶解度为50g,乙的溶解度为40g,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由图可知,40℃时,乙的溶解度为40g,此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8.6%,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故将40℃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会有晶体析出,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哪条图像起伏变化更明显,它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
(2)根据图像可知, 在t1℃时, A的溶解度是30g,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说法是否正确;
(3)溶解度相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相同;
(4)比较t2℃~t1℃时三者的溶解度变化,溶解度变小的,溶质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变小;溶解度变大的,溶质质量不变,即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解答】A.图像中A的溶解度曲线起伏变化最明显,因此它的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最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图像可知, 在t1℃时, A的溶解度是30g,那么这时水的质量是100g,即溶液的质量是130g,因此“ 130g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物质30g” 的说法正确,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相等,因此它们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从t2℃~t1℃时,只有C的溶解度是增大的,因此C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提取信息判断;
(2)溶质质量分数=;
(3)如果溶质质量等于或大于溶解度,那么该溶液饱和;否则,溶液不饱和;
(4)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判断。
【解答】A.在图像中,溶液的温度保持T℃不变,因此无法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故A错误;
B.n点时水的质量为100g,固体质量为25g,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m点时的溶质质量小于饱和时的溶质质量,因此溶液不饱和,故C错误;
D.根据图片可知,T℃时,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该物质的质量为50g,即该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2)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判断;
(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分析水的质量分数的变化;
(4)根据溶解度的变化分析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解答】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质质量不变,而溶剂的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A错误;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溶液在同一温度下保持饱和状态,因为溶解度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B错误;
C.在③→④过程中,由于有未溶的晶体存在,因此溶液始终饱和。由于溶解度的增大,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而水的质量分数减小,故C错误;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利用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知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变大,但只要是同一温度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变。【解答】70℃时的m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这一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断变大。当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且不变,然后冷却至30℃并保持温度不变,这一过程硝酸钾溶解度不断变小,浓度不断变小,达到30℃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故选C。
14.【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用最终溶液质量减去水的质量得到100g水中氯化钠的质量,进而确定氯化钠的溶解度;
(2)如果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大于溶解度,那么溶液饱和;否则,溶液不饱和;
(3)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4)在同一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在100g水中加入60g氯化钠时,最终得到溶液质量为136g,即存在24g未溶的氯化钠晶体,因此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36g,也就是该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图②中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20g,因为20g<36g,因此②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图③中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40g,因为40g>36g,所以此时溶液饱和,溶质为36g,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图③和图④溶液都是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4)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物质,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物质,那么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3)溶质质量分数=,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甲烧杯中存在未溶的固体物质,那么甲肯定饱和,故A错误;
B.从乙→丙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增大,溶质的质量增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无法判断,故B错误;
C.从丙→丁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溶剂的质量增大,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肯定减小,故C错误;
D.在丙烧杯中,硝酸钾已经全部溶解,如果丙未饱和,那么再加入25g水,溶液肯定还不饱和;如果丙恰好饱和,那么再加入25g水后,溶液肯定不饱和,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D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3)(4)溶质质量分数=;
(2)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判断.
【解答】A.在①→②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而溶剂的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故A错误;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由于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则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B错误;
C.在③→④过程中,溶液依然饱和,且温度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C错误;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17.【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4)溶质质量分数=;
(2)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与温度有关;
(3)物质的溶解度越大,则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①→②,溶剂质量减少,溶质质量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故A错误;
B.在②→③过程中,为恒温蒸发过程,温度不变,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故B错误;
C.在③→④过程,为升温蒸发过程,温度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则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大,故C错误;
D.②是恰好饱和的溶液,在②→③,恒温蒸发,溶质质量分数不变;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温度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溶液均为饱和溶液,则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大,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18.【答案】D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A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根据B图可知,加入某种物质后,如果甲的固体增加,乙的固体减少,说明温度降低了。
加入食盐和食用油后,水的温度几乎不变,故A、C不合题意;
加入氢氧化钠后会放热,导致温度升高,故B不合题意;
加入硝酸铵后吸热,导致溶液温度降低,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9.【答案】(1)甲;小于
(2)M
(3)D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否则,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比较。
(2)根据20℃时二者的溶解度大小判断;
(3)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解答】(1)图1中甲有溶质剩余,甲一定是饱和溶液。图1中两溶液中溶剂相等,甲的溶质少,乙的溶质多,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它们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小于乙;
(2)根据图1可知,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3中在20℃时,N曲线的溶解度大于M曲线的溶解度,故表M示的是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3)根据图3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30℃时,甲乙的溶解度都比20℃时大,且30℃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图1可知,20℃时乙中没有晶体析出,因此30℃时乙中一定也无晶体析出,因此图3中两溶液降温至30℃一定都不会析出晶体,故D正确.
故选D。
20.【答案】(1)食盐
(2)熔化;放出
(3)混合物
(4)氮气;水蒸气
(5)黑色物体容易吸收太阳热辐射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溶液的组成及特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溶液的分散质为可溶性物质;
(2)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3)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4)根据空气组成成分的知识解答。
(5)白色物体反射所有光线,不容易吸收热量;黑色物体吸收所有光线,容易吸收热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面粉为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形成悬浊液。食盐溶于水,形成溶液;食用油为不溶于水的液体,形成乳浊液。
(2)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白糖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形成糖浆。石板上的糖浆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形成糖画。
(3)空气中存在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为混合物;
(4)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能让酥脆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会逐渐变软的是水蒸气。
(5)冬天天马路上冰雪覆盖很厚的时候,为了出行方便,需要除雪,一些地方将废弃的煤渣洒在冰冻的路面上,这是利用了黑色物体容易吸收太阳热辐射的科学知识。
21.【答案】(1)75g;增加溶剂 (或升温)
(2)P点表示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
(3)b>a>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1) t3℃时,a的溶解度为50克,将50克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25克,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75克, 若要将此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增加溶剂或升温的方法;
(2)P点为a和c的溶解度曲线交点,含义是表示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
(3) 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到t1℃时,a和b都变成t1℃时饱和溶液,由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可知,此时b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c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且小于at1℃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故答案为:(1)75g;增加溶剂(或升温);(2) 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 ;(3)b>a>c。
22.【答案】(1)等于
(2)15
(3)B;14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比较甲和乙溶解度的大小;
(2)根据图像确定t2℃时乙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的定义解答;
(3)根据图像确定甲的溶解度,然后与加入的溶质质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溶液是否饱和。在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后,将溶质质量与溶解度比较,从而确定溶液是否饱和,进而计算出溶液质量。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t1℃时,甲和乙的图像相交,则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2)t2℃时乙的溶解度为15g,则100g水中溶解15g乙物质恰好达到饱和;
(3)如右图所示,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g,100g水中加入15g甲后,由于15g<20g,因此A为不饱和溶液;再加入5g甲,此时已经加入20g甲,则溶液B属于饱和溶液;t2℃时,甲的溶解度为40g,因为20g<40g,因此溶液C为不饱和溶液。
在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后, 此时加入甲:20g+45g=45g,因为45g>40g,所以此时溶液已经饱和,那么溶液的质量为:100g+40g=140g。
23.【答案】(1)t℃下,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a g
(2)饱和;37.5%
(3)恒温蒸发溶剂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溶解度的定义解答;
(2)根据80℃时甲的溶解度计算出6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然后与40g比较,从而确定溶液是否饱和。根据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3)结晶的方法:①蒸发溶剂;②改变温度,根据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解答。
【解答】(1)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t℃下,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a g;
(2)8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设60g水中最多溶解甲的质量为x,

解得:x=36g。
因为40g>36g,
所以形成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根据图像可知,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则要将乙从它的饱和溶液中析出,采用方法为:恒温蒸发溶剂。
24.【答案】(1)氯化钠
(2)不饱和
(3)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比较10℃时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2)根据图像确定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然后与20g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溶液是否饱和;
(3)①溶解度减小,那么溶质析出,因此溶质质量减小;溶解度增大,那么溶质不析出,因此溶质质量不变;
②根据图像确定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③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即可。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10℃时,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氯化钠;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大约为35g,因为20g<35g,所以充分溶解后得到不饱和溶液;
(3)将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10℃,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那么溶液中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小,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A错误,B正确;
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根据可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C错误。
故选B。
25.【答案】(1)乳浊液
(2)①③
(3)甲;乙;丙;T2;丙
【知识点】水体污染和防治;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乳浊液的定义解答;
(2)分析各个选项是否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即可;
(3)①根据图像确定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②当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图像相交时,它们的溶解度相同,据此确定对应的温度即可。
③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如果溶解度增大,那么原来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如果溶解度减小,那么原来的饱和溶液仍然为饱和溶液。
【解答】(1)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2)①农业和园林浇灌改为喷灌、滴灌,可以减少淡水浪费,节约用水,故①正确;
②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中,会造成水体污染,故②错误;
③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故③错误;
④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土壤、农作物和水体污染,故④错误;
故选①③。
(3)①根据图片可知,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甲>乙>丙;
②根据图像可知,乙和丙的图像的交点对应的温度为T2,那么二者当温度为T2时,乙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③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T1℃时甲和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仍然是饱和溶液的是丙。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