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时间的脚步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8 时间的脚步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5 08:52: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4张PPT)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席勒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朱自清《匆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时光匆匆
过往……
岩石---无字的史书
“石头记”
8 时间的脚步
先生中国四川安岳人也,慕五柳先生之为人,复以曾罹三家村文字之狱,此网上家园遂以名焉。
诞于己巳春日,於今适六度蛇年本命。幼处山村,朝夕以花鸟竹木为伴,不知人间辛苦,然家传庭训,匹夫有责,遂以髫年而攻经史,致使早失童年;好读书复求甚解,遂迷途而不知返。及长,负笈北上,入民主之摇篮,更一发而不可收拾。然书生意气,与世常违,文网森严,欲说还休,幸尚能谈论天凉好个秋,而值此科学正囊括人间生活之际,盖亦世所关心。或以为能,实去初衷远矣。
回首往事,殆有帝乡不可期之感,但亦得感悟,复归自然之性。因习地学,得窥天人古今之变,斯人也,确渺如沧海之一粟,而在历史演变之长流中,长江亦须臾之存在,无足羡也。
作者自述
平生唯一幸运,得与德坚相遇结合,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殆非虚语;伊人先我而去,亦平生最憾,自此形骸无定,友朋习以散仙相称,竟成真实。
赖此网络,使我客居天涯,独处斗室,仍能在瞬息之间,沟通万国,泼墨长空,挥洒自如,无远弗届。惟惜德坚,未能得见。但竭尽馀力,务使共度之风雨人生及先人遗墨,传之于世。人非草木,不同禽兽,在此精神。二三君子,能查其意,是亦幸甚。
掸 踪迹 装置 烘烤
腐蚀 沙砾 山麓 沟壑
龟裂 帷幕 海枯石烂
dǎn
zōng
zhì
hōng
fǔ shí



jūn
wéi
làn
山麓:山脚。
沟壑:山沟,溪谷。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崩落:崩裂坠落。
掸去 :轻轻地打或拂,以去掉尘土等。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沙砾:沙和碎石块。
腐蚀:物质由于化学作用而受到损坏。比喻坏思想、坏风气使人逐渐腐化堕落。
融为一体:几种不同的东西合为一体或适当调配在一起。
海枯石烂:海水枯竭,石头经风化粉碎。形容历时久远,世上万物都已经发生巨变。
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笔画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
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学习任务一 阅读课文,解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活动1 速读课文,抓提示句,划分课文结构(三部分),并概括内容
第1 段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第5段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第22段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第30段 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
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提示句:
第一部分:(1-4)提出“时间”的话题。
第二部分:(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活动2 从5--29段中选择几个感兴趣的自然段阅读,回答关于“岩石记录时间的脚步”的问题
破坏岩石的因素: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
1.破坏岩石的因素有哪些?
阳光的烘烤
霜雪的冷冻
雨水的渗入
海水的冲击
冰河的刨刮
生物的破坏
人类的破坏
水的破坏
裂缝
破碎
新岩石
重压
平卧的岩石
歪斜的岩石
直立的岩石
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一:岩石的结构反映地壳的运动
2.你能概括出“石烂”到“新生”过程中有哪几个阶段吗?
崩落
旅行
沉淀
胶结
追问:你还能说说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吗?
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运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古代生物状况;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石头记录转瞬即逝的活动
(静态) (动态)
追问:说说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进程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冰期——气候寒冷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
3、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试着说说下列岩石所反映的信息
活动 1 根据的阅读,梳理文章5--29段的结构,并谈谈说明的顺序
第5段:设问句,总提下文
第6段: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
第7段:过渡,引起下文
第8段: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
第9段: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
第10-11段: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
第12段:雨水的作用
第13段:生物的作用
第14段:人的作用
第15-18段:泥沙沉积的过程
第19-21段:岩石初生的过程
石烂的原因
几个方面的作用
岩石记下时间的脚步
概括到具体
现象到本质
由总到分
学习任务二 概括段落内容, 体会作者精心的结构安排(合理的顺序和过渡性的独句段)
第22段 总体过渡:岩石保存更多的历史痕迹
第23段 砾岩演绎地壳的运动
第24段 概括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运动
第25段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第26段 生物化石反映古代生物状况
第27、28段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第29 石头记录转瞬即逝的活动
追问:同学自己分析,理出说明顺序
说明事理的文章,往往采取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逻辑顺序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性质到作用,等等。不管采取什么说明顺序,都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先后次序,以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活动2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的独句段,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段)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段)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段)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段)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段)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段)
(承上启下)
(开启下文)
(承接上文)
(承上启下)
(总结上文)
(承上启下)
一句话单独成段就是独句段。本文内容丰富,我们读起来并不感到冗杂混乱,正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独句段,在说明的内容之间铺路搭桥,使读者能够紧紧抓住作者思路,感到文章脉络清楚。
1、品味语言: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化的语句和比喻的句子,请你找出其中的3句,为它们做批注,写下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作用的。
语句: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示例:
批注: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只能留在原地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被狂风、洪水、冰河带到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学习任务三 研读细节,体会生动准确的说明
语句: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批注:“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2、引用诗句:文章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为什么开头要引用高士其的小诗?
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3、体会题目:你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脚印》?说说它的作用。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中岩石的变化比作“时间的脚印”,形象地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将无形的时间流逝有形化,说明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题目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
“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4、准确表达: “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5、研究质疑:学完这篇课文,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
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①作者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是不是跑题了?
②为什么气候炎热时期生成的石头往往是红色,寒冷时期生成的石头往往是灰黑色?
③为什么寒武纪前形成了很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形成了许多煤矿?地质年代怎么划分?
明确:
① 从作者的思路看,这一段是插说,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这样分析,就不能说这一段偏离了主旨。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学习任务四 细读耐人寻味的语句, 培养理性思考的习惯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这里用的是中性语言,并没有说“作用”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这种含蓄的表述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从对自然的影响上看,这种“作用”当然是一种“破坏”,而且是巨大的,但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是不得已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宽宥的。
活动:同学们 请细品第14段的语言,这一段除了介绍人类是破坏石头的因素之一这个信息之外,还有什么意味在里面?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辩证的观点
将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历史思考与现实认识融为一体,赋予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更为深广的意义
本文为我们解祈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