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炼字题专练之动词(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炼字题专练之动词(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4 14:2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炼字题专练之动词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二、答题步骤: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这首诗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排挤。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占卜为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蜀道之难写起,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诚挚而恳切。
B.颔联描写蜀道想象奇特,境界奇美,形象地表现入蜀之险,隐含对友人的关切担忧。
C.尾联借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升沉应已定”的羡慕,又暗含对自身浮沉的感慨。
D.全诗以叙述开篇,中间展开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体现主旨,笔力开阖,富有韵味。
2.历代诗家认为,诗歌第三联中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分别指出并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大约在宋度宗咸淳十年考取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
3.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写年少时的听雨场景,传达出欢乐情怀。
B.“客舟”及“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写出了壮年听雨的悲凉心境。
C.“而今听雨僧庐下”,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都已成过去,词人看破一切,心境淡然超脱。
D.“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词人“听雨”的一生。
4.本词和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都有一个“任”字,传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稀”指的情绪上涌,眼里泛起稀疏的泪光。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6.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里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黄河
谢榛
路出大梁①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世,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注】①大梁:开封。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了地点、时间,描绘了诗人在旭日初升的早晨,路经开封,欲渡黄河的情景,入笔即视野开阔,气象非凡。
B.诗人抚剑慨叹身世飘零,但行船的轻快又令诗人暂时忘记了人生的挫折,转而享受暂时的欢悦畅快。
C.尾联宕开一笔,将其微妙的心境,化作一片浑茫悠远、空灵虚幻的境界,留下深广的情感空间,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D.此诗精深雄丽、意蕴深涵,情怀旷驰,意境浑然,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凶险的厌恶,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8.沈德潜认为:“颔联中‘翻’字、‘扫’字,得少陵诗眼法。”请结合诗句试做赏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齐天乐·白发
史达祖【注】
秋风早入潘郎鬓,斑斑遽惊如许。暖雪侵梳,晴丝拂领,栽满愁城深处。瑶簪谩妒。便羞插宫花,自怜衰暮。尚想春情,旧吟凄断茂陵女。
人间公道惟此,叹朱颜也恁,容易堕去。涅了重缁,搔来更短,方悔风流相误。郎潜几缕。渐疏了、铜驼俊游俦侣。纵有愍,奈何诗思苦。
【注】史达祖,一生从未中第,早年任职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韩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不乏身世之感。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词人借着早生的白发,将自己的身世不济之慨、命途多舛之悲若隐若现地表达了出来。
B.“暖雪”“晴丝”均指白发,“暖”“晴”是暖色调的词,反映了词人虽处境悲凉,但懂得做人要自信、达观。
C.“人间……”三句,语含激愤讽刺,是对世间不平的质问。“搔来更短”是自嘲语,亦是人生沉痛之感。
D.本词匠心独运,在结构上层层递进,而又多化用典故,与情感表达相得益彰,体现了词人的艺术追求。
10.请结合全词,分析“斑斑遍惊如许”一句中“惊”字所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
1.C
【解析】C.“表达了对友人‘升沉应已定’的羡慕”错误。尾联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告诫友人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自身在长安政治上遭人排挤的深深感慨。
①“笼”和“绕”。②“笼”形象生动,化静为动,颇具画面感,充分表现了山岩峭壁上林木枝叶婆娑,笼罩栈道的景象。③“绕”字与“笼”相对,赋予“春流”情感的主动性,亲切可感,写出山下春江环绕蜀城奔流的美景,形象贴切。
3.C 【解析】C.“词人看破一切,心境淡然超脱”错,这首词写词人一生的遭遇,最后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已是到达痛苦的顶点,词人并未获得解脱。
4.①苏词:任,即任凭,听凭。任凭风吹雨打,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泰然处之。表示苏轼面对大风大雨,都迎难而上;不管仕途如何,都积极面对,表现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②蒋词:任,也是听凭之意,“一任”两个字表达了听雨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无奈和绝望之情。听雨人看似 心如止水,可是彻夜不眠,说明他并未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5.B 【解析】B.“‘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和“‘眼中稀’指的情绪上涌,眼里泛起稀疏的泪光”说法错误,“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稀”是少的意思。“古来相接眼中稀”指的是“从古到今能和我心意相通的人,在我眼里的很少”。
6.诗眼分别是“摇”“滴”。“摇”指“摇动”,“滴”指“滴落”。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7.D
【解析】D.“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凶险的厌恶,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错误。一个“嗟”字道出了他被弃置后的悲凉,但行船的轻快又令诗人暂时忘记了人生的挫折,表达了享受暂时的欢悦畅快之情。
8.“翻”字状出阳光下河流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扫”字则写出了风的强劲,二字又分别与句末的“动”、“平”相呼应。风助水势,水借风威,既形象地写出了风力之强劲,又突出了黄河的汹涌澎湃。
9.B 【解析】B.“懂得做人要自信、达观”错误,“暖雪”三句,是白发的具体描写:侵梳的是暖雪,写出梳妆时感觉到的发际的体温;拂领的是晴丝,又写出在领上轻轻擦过的白发的光泽。结合下句“栽满愁城深处”满头白发遍种在愁苦的心灵深处,语气凝重,突出白发带给诗人的愁苦之情。
10.“惊”字表达了诗人看到白发时的震撼,因白发早生而产生人生迟暮之感;借白发寄寓身世的悲惨、内心的凄苦;拙于作宦,催人发白,仕途不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