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训练-----《旧唐书·张九龄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秘书少监。再迁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赠司徒,仍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B.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C.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D.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用年号纪年是古代纪年方式的一种,该方式从汉武帝开始。
B.昭穆,古代的宗法制度,即宗庙或墓地的排列次序,也指祖先。后泛指宗族关系。
C.封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天降灾祸之时或朝代更替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D.起复,指官吏降职或革职后重新被起用;也指古代官吏守丧尚未满期而重新起用。文中取后一释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九龄少年聪敏,善写文章。张九龄年幼时便聪明敏捷,擅长作文;十三岁时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被认为前途无量。
B.张九龄秉公守则,敢于劝谏。担任中书令时,不仅劝说张说不要违规提拔亲近的官员,而且还反对李林甫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C.张九龄富有谋略,深受信任。张九龄因为母亲去世回到故乡,第一次担任中书侍郎时,就常有秘奏,多被皇帝采纳。
D.张九龄明察秋毫,富有远见。张九龄在皇帝赦免安禄山的时候,就指出其有忤逆之相,将来必成祸患,应该借机除掉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执送京师,请行朝典。
(2)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已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①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果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注]①牛仙客:边疆小吏出身,目不知书。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B.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C.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D.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书郎,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的官员。东汉朝廷藏书于东观,置校书郎中。后魏秘书省始置校书郎,唐秘书省与弘文馆皆置。
B.右拾遗,隶属于中书省的谏官,即咨询建议的官员,字面意思是捡起皇帝的遗漏(政策失误),相当于当代的监察兼助理机构人员。
C.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D.丁母丧,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遭逢母亲的丧事,官员要辞官归乡,为母守孝一年。也称“丁艰”“丁忧”。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九龄天资聪颖,才华出众。他幼时聪明敏捷,擅写文章。十三岁时,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得到赞赏,后考中进士。
B.张九龄思虑周密,富有远见。安禄山战败,皇上要赦免。张九龄认为安禄山绝非善类,将来必为祸害,劝杀之,以绝后患。
C.张九龄不囿私情,直言无讳。张说对他有知遇之恩,但是当张说处事不当时,张九龄却能直言相劝,说官爵应以德望为先。
D.张九龄深受信任,仕途顺利。登进士第后,张九龄生前先后担任过校书郎、司勋员外郎、中书侍郎、尚书右丞相、司徒等职务。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2)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9.李林甫为何要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请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已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 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
(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
B.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
C.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
D.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职官名。古代掌管地方纠察的官,后沿称地方长官,清时为知州的尊称。
B.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称为“封”;在泰山下的梁甫山祭地称为“禅”。
C.契丹,是我国古代一个游牧民族,元朝时耶律阿保机合并各部自号为王。
D.知政事,也称为“参政”,唐代设置,宋初于同平章事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九龄聪敏睿智。他擅长写文章,曾用书信向广州刺史王方庆谋求职位,王方庆非常赞赏他并预言张九龄将来大有作为。
B.张九龄敢于直言。对于张说推荐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并且对他们加以晋升之事,张九龄认为应注重德望功勋。
C.张九龄目光长远。张说上奏请求朝廷处死安禄山,张九龄预见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亦建议处死安禄山,皇帝未许,留下祸患。
D.张九龄交友有道。他知人识人,所结交的好友们如严挺之、袁仁敬、梁升卿、卢怡等人也都是当时很有才干之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
(2)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参考答案:
1、B 句意:(张九龄)考中进士,授任校书郎。张九龄凭借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定他们的等级次第,前后数次,每次都堪称公平。
“九龄以才鉴见推”,张九龄凭借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见”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见推”意为被推崇,其间不可断开,排除CD。
“右拾遗”是官职名,即赵冬曦所任官职,其间也不可断开,排除A。
2.C “中国古代帝王在天降灾祸之时或朝代更替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错,应是在太平盛世之时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3.B “担任中书令时,不仅劝说张说不要违规提拔亲近的官员”错,根据“三迁司勋员外郎……”,可知张九龄担任司勋员外郎时劝谏中书令张说,任金紫光禄大夫时反对李林甫。
4.(1)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的法律处置。
(2)李林甫本就没什么学问,因为张九龄的文章与德行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
参考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对他大加赞赏,说:“这个孩子一定前程远大!”(张九龄)考中进士,授任校书郎。张九龄凭借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定他们的等级次第,前后数次,每次都堪称公平。开元十年,多次升迁后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任中书令。论谱叙辈两人为同一宗族,张说特别亲近器重他。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多任用两省录事主书以及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加授张九龄特进官阶,破格授予他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起草诏书,张九龄告诉张说说:“官爵,是天下的共用之器,应该把德行声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那么讥议毁谤就会兴起。”张说说:“荒谬的言论,哪里值得担心呢!”等到制令一出,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务,曾经推荐张九龄(认为他能)胜任学士一职,以备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见任命张九龄为秘书少监。两次升迁任中书侍郎。张九龄常常秘密陈奏,多被皇帝采纳。不久遭逢母亲的丧事回到故乡。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守丧期未满而被重新起用任中书侍郎。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的法律处置(他)。皇帝特别赦免了安禄山。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凶恶的本性难为改变,面有忤逆之相,我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诛杀他,希望能断绝后患。”皇帝说:“你不要用王夷甫识石勒的典故,错误地伤害忠诚贤良的人。”于是释放安禄山回到藩镇。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本就没什么学问,因为张九龄的文章与德行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多次进言认为不可,皇帝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罢免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帝一定会问:“他的风采仪态能够像张九龄一样吗 ”张九龄和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人往来友爱和善。严挺之等人有才干,而交友之道始终不改变,很受当时的人称道。因患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叫文献。至德初年,太上皇在蜀地,追念张九龄的先知先觉,下诏褒扬追赠,追赠他为司徒,并派遣使者到韶州祭祀。
5、A 句意:张九龄凭借(善于)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前后多次,每次都堪称公平。“见”在此处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见推”意为被推崇,其间不可断开,排除BC。“人”和“应举者”是由“及”连接的并列成分,都作“试拔萃选”的宾语,要连在一起,据此排除D。
6.D “为母守孝一年。也称‘丁艰’‘丁忧’”错误。“丁艰”“丁忧”指父亲或母亲去世。守孝时长不是一年,是三年。
7.D “仕途顺利”错误,结合“寻丁母丧归乡里”“九龄屡言不可,帝果不悦”等分析,“仕途顺利”不准确。“张九龄生前先后担任过校书郎、司勋员外郎、中书侍郎、尚书右丞相、司徒等职务”中的“司徒”错误。“司徒”是死后追赠,不是生前担任的职位。
8.(1)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
(2)严挺之等人有才干,而交往终始不曾改变,被当时的人大加称赞。
9.①李林甫本无学术,看到张九龄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
②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必然会进谏反对,这样就会引起皇上对张九龄的不满,从而排挤张九龄。
参考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前途远大!”(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取。张九龄凭借(善于)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前后多次,每次都堪称公平。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今,叙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张说说:“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等到诏令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见任命张九龄为中书侍郎。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不久,遭逢母亲丧事回到故乡。二十一年十二月,被起用又授以申书侍郎一职。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致,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皇上特别赦免了安禄山。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本无学术,因为张九龄的文章与德行被宣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进言认为不可,皇上果然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他的风度能够像张九龄吗?”张九龄又和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严挺之等人有才干,而交往终始不曾改变,被当时的人大加称赞。后因患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叫“文献”。至德初年,太上皇在蜀地,追念张九龄的先知先觉,下令褒奖、追封官职、连赠司徒、又派遣使者到韶州祭奠。
10、B 句子大意。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风度能够像张九龄吗?”张九龄担任中书令的时候,天长节(玄宗生辰)百官为皇帝祝寿,大多进献奇珍异宝,只有张九龄进献《金镜录》五卷。
“尚书右丞相”是官职,不能断开,排除CD。“罢知政事”,动宾结构,“知政事”为官职名,做“罢”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
11.C “元朝时耶律阿保机合并各部自号为王”错误,应是唐朝时耶律阿保机合并各部自号为王。
12.C “张说上奏请求朝廷处死安禄山”错误,应是“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上奏请求朝廷处死安禄山”。
13.(1)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2)严挺之等人都有才干,和张九龄的交情终始不改变,他们的友情很是被当时的人称道。
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张九龄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用书信向广州刺史王方庆谋求职位,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孩子一定能有所作为。”开元十年,张九龄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大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张说最终没有听从他的话。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能够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开元二十三年,朝廷加封张九龄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风度能够像张九龄吗?”张九龄担任中书令的时候,天长节(玄宗生辰)百官为皇帝祝寿,大多进献奇珍异宝,只有张九龄进献《金镜录》五卷,说的是前朝的兴衰之道,皇帝特别赏识他,认为他与众不同。他和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关系好。严挺之等人都有才干,和张九龄的交情终始不改变,他们的友情很是被当时的人称道。到了德初年间,唐玄宗在蜀地,想到张九龄当时的先知先觉,下旨褒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