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出师表》课件(共92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出师表》课件(共92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14 13:57: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92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件
出师表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文体特征,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重点)
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难点)
了解诸葛亮的形象及其治国主张,理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和“知恩图报”的拳拳诚意。(重点)
学习目标
中国古代有三篇抒情散文被称为“三哭”: 一是《出师表》,二是《陈情表》,三是《祭十二郎文》。
南宋文人安子顺评论道:“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杜甫《蜀相 》
—— 陆游 《书愤》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被任命为丞相。其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
他励精图治,足智多谋,深得将士爱戴。
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作者名片
知识链接—“表”
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出师表》采用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历来被认为是“表”中的名篇。
交流背景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经艰难坎坷,终于建立了蜀国。两年后,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军北进,驻军汉中,准备讨伐曹魏。而刘禅昏庸懦弱,诸葛亮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希望刘禅继承刘备遗志,振作精神,尽心国事,光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深入文本,读懂人物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背景链接: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深入文本,读懂人物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是先帝遗志,是刘备临终前以极致的信任重重托付给诸葛亮的。也是蜀国的立国之本。如果不致力于北伐,蜀汉政权的凝聚力和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就会被质疑。
可见:刘禅就是一个本性不错,毛病不少的普通人,有个好人影响就变好,有个坏人影响就变坏。这样的人做君王,特别是做身处内忧外患,还要开疆扩土的君王,就比较困难了。
后主刘禅是怎样的一个人?
背景链接:
朝廷今年始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与杜微书》)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ēnɡ cú
hónɡ
fěi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zhì
zānɡ pǐ
zhāo
yōu

wèi


quē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huán
zhǎnɡ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wěi
yòu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jiù
zhānɡ
zōu

shù

rǎnɡ
huán
zhēn zhuó
课文精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 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
指帝王之死
时候
朝廷
追念
这里指疆场
特殊的礼遇
确实,实在
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发扬光大
发扬,扩展
随意地看轻自己
说话不恰当
忠诚劝谏
表原因
懈怠
扩大

表结果,以致

先帝开创大业没有完成一半,竟然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候啊。然而侍奉守卫的臣子在朝廷里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的礼遇,想要把它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发扬扩展志士们的勇气,不应当随意的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译文
1.诸葛亮在什么背景下向后主提出建议?
第1段分析: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在这不利之境下,又有哪些有利条件呢?
3.大臣如此努力,作为君王该如何做?为此诸葛亮提出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诚宜开张圣听”。
建议:广开言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 罚 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 论 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指皇宫和丞相府中
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负责专职的官员

宫中和丞相府的赏罚不同
公平清明的治理
晋升、提拔
赞扬和批评
不同
显示
偏袒徇私
评定
动词,做


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和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应该受罚还是受赏,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应该偏袒徇私,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译文
4.诸葛亮给后主提出了什么建议?
——严明赏罚。
5.诸葛亮是如何提出这个建议的?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宜付有司
正反对比
不宜异同
内外异法
平明之理
第2段分析:
侍中、侍郎 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忠良诚实的人
选拔
这里指有启发和帮助
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我,谦称
询问
弥补缺失疏漏
因此
都,全
给予
启发
帮助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这都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询问他们的意见,然后再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有所启发和帮助。
译文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行伍,部队
性情品行善良公正
淑:善 均:公正、公平
商议举荐
通晓
称赞
因此
都,全
德才高的德才低的各有合适的安排
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公正,又通晓军事。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举荐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要去询问他的意见,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德才高和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译文
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向后主刘禅引荐贤臣?为什么举荐这些贤臣?
宫中贤臣 营中武将
姓名
特点
证明
工作
好处
郭攸之、费祎、董允
向宠
皆忠良诚实、志虑忠纯
先帝简拔留给后主之才
咨以宫中之事
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先帝称赞,众人拥戴
咨以营中之事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向后主举荐贤臣,先赞赏其品性,进而强调是先帝选拔出来的,意在表明他们值得信任,劝诫后主效法先帝重用贤才。
向后主举荐良将,强调向宠品行好、有才能,并点出先帝的称赞,意在让后主信任、依靠向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痛心、遗憾
这里表示原因
都是古代官职名
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指以死报国)
疏远
亲近
计算着日期来等待,指很快就可以实现。
衰败
不曾、未曾
兴盛、昌盛
那么
形容词用作动词
判断句
希望
对于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起这些事,没有一次不为桓帝和灵帝感到痛心和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正贤明、能为保全节操而死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就可以很快实现了。
译文
6.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
——亲贤远佞。
7.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第3-5段分析: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这三条建议的核心是亲贤远佞。
开篇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开忠谏之路的前提下,谈执法“平明”;进而建议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祎、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军中之事,向向宠请教,最后提出亲贤远佞。
三项建议,既能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严明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赏罚公平,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 二十有一年矣。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奔走效劳
屈尊就卑
借指平民
有名望,显贵
辱。谦词
感奋激发
亲自
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自那时以来
二十一年
苟且保全
拜访
因此
于是
答应
遇到 碰上
介词,因为
用,拿
我本来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身耕种。在乱世中只求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有名望。先帝不介意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亲自降低身份,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询问我对天下大事的看法,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遇兵败,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机患难期间接受任命,自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译文
返回
参考答案:
①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
②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
③写出先帝的任人唯贤,为后主树立榜样。
④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努力进取。
诸葛亮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简要概括两点。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 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 损 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早晚,日日夜夜
没有效果
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泛指武器装备
鼓励
表示期望
比喻才能平庸
排除,铲除
托付
考虑可否
损害
益处
用来
职责本分
原来的都城,指东汉都城洛阳
英明
奸邪凶恶的人
进献
责任
充足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日夜夜忧虑叹息。惟恐先帝的托付没有效果,以致损伤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军渡过泸水,深入到贫瘠、未开垦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三军,向北平定中原,我期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返回到旧都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斟酌利弊,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译文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 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功效
揭示他们的过失
怠慢,疏忽
祭告
发扬盛德的话
询问
刘备给后主的遗诏
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流泪,落泪
面对
谋划
禁得住

好的方法
明察采纳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并取得功效;如果不能取得功效,那就惩治我的罪过,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盛德的话,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并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该说些什么。
译文
文言现象
字词清单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时候。
今义:秋季。
③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
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④愚以为宫中之事
古义:我,谦称。
今义:愚笨,傻。
古今异义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偏指“亡”。
今义:生存和死亡。
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⑦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⑧猥自枉屈
古义:辱,谦辞。
今义:卑鄙,下流。
⑨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⑤不宜异同
古义:不同。
今义: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以咨诹善道
名词,路途
益慕圣贤之道
名词,方法
名词,学说
《送东阳马生序》

今天下三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动词,分开
名词,本分
一词多义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先帝称之曰能
动词,能够
形容词,有能力的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每与臣论此事
动词,判定、评定
动词,谈论、议论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动词,做
必能使行阵和睦
名词,品行
名词,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论语〉十二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动词,行走

受任于败军之际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动词,任用、委任
名词,责任、职责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动词,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
动词,做
介词,对,向
《桃花源记》

不效,则治臣之罪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动词,奏效
名词,功效

引喻失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动词,譬喻
动词,了解,明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此皆良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形容词,忠良的
形容词,良好的
良多趣味
副词,甚、很
《桃花源记》
《三峡》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以光先帝遗德
动词,给予
形容词,遗留的

至于斟酌损益
香远益清
名词,益处
形容词,更加
《爱莲说》

恢弘志士之气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助词,的
代词,指他们
辍耕之垄上
动词,往、到
《陈涉世家》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苟全性命于乱世
介词,对
介词,在
还于旧都
介词,至、到
所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
……的原因
用来

使内外异法也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不同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桃花源记》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连词,表结果,以致
连词,表目的,来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词,拿、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把
受命以来
助词,表示时间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拜访
元方入门不顾
动词,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行》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举大计亦死
动词,推举
动词,兴起、发动
管夷吾举于士
动词,选拔、任用
《陈涉世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以光先帝遗德
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②不宜妄自菲薄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③陟罚臧否
形容词用作动词,赞扬和批评
④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事情;忠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忠善事情
词类活用
⑤此皆良实
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⑥优劣得所
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
⑦亲贤臣,远小人
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⑧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名词用作动词,生长草木
⑨北定中原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⑩攘除奸凶
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
顽的人
判断句: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
①诚宜开张圣听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
省略主语,即“(陛下)诚宜开张圣听”
省略主语,即“(臣)受任于败军之际”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不求闻达于诸侯
状语后置,即“不求于诸侯闻达”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状语后置,即“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③咨臣以当世之事
状语后置,即“以当世之事咨臣”
④受任于败军之际
状语后置,即“于败军之际受任”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状语后置,即“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
演变而成的成语 含义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妄自菲薄 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危急存亡 情势危急,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临危受命 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 可以计算日子来等待。指为期不远
不知所云 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
感激涕零 因感激而流泪,形容非常感激
不毛之地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亲贤远佞 亲近有才能的人,远离阿谀奉承的小人
苟全性命 勉强保全性命
不求闻达 不追求显赫的名声和地位
成语积累
多事之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大有裨益 必能裨补阙漏(弥补,补助)
事必躬亲 躬耕于南阳(亲自)
金科玉律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法律条文)
尽心竭力 庶竭驽钝(竭尽)
受益匪浅 斟酌损益(益处)
如临大敌 临表涕零(面对)
课文精讲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
分析局势,勉励刘禅,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
追忆往事,表明决心。
第三部分(8):
言辞恳切,明确责任,勉励刘禅励精图治。
文中一共出现了十三次“先帝”,七次“陛下”,十一次自称“臣”,这些词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诸葛亮十三次称“先帝”,其包含的情感有:痛悼先帝英年早逝,感念先帝治国英明,激励后主继承遗志,追念先帝知遇之恩,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表达北伐必胜的决心。
七次称“陛下”,其包含的情感有: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教导后主要自强、自警、自重。
深入探究




































































































1.认真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当时的局势的?针对当时的局势,他提出了哪些建议?
不利方面:
【第一部分】
(1)先帝崩殂,群龙无首。
(2)天下三分,局势不安。
(3)益州疲敝,形势险峻。
内忧
外患
有利方面:
(1)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2)忠志之士往身于外。
对内
对外
诸葛亮用“侍卫之臣”“忠志之士”舍身忘我,报答先帝的事实来鼓励刘禅,希望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的优势条件。




































































































建议一:
广开言路
应:
多听进言,广泛纳谏。
不应: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目的:
通忠谏之路。
建议二:
严明赏罚
应:
宫中府中,赏罚一致。
不应:
内外有别,偏私不公。
目的:
昭陛下平明之理。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应交负责官员处理。
推荐宫中贤臣
姓名
特长
证明
工作
好处
郭攸之、费祎、董允
皆善良忠实、志虑忠纯
先帝简拔留给后主之材
咨以宫中之事
可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先帝称赞,众人拥戴
咨以营中之事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建议三:
亲贤远佞
以史为鉴:
目的:
兴隆汉室。
西汉——兴隆
东汉——倾颓
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国家兴颓的关键在于君王能否亲贤远佞。




































































































【第二部分(6、7)】
2.从诸葛亮自叙出身中,你看出了他怎样的品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不慕富贵的高远志趣。
3.细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诸葛亮追忆了哪些往事,表明了他怎样的态度?
三顾茅庐
表明了他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感情。他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使刘禅认真对待和执行这三条建议。
白帝城托孤
表明自己始终不忘先主“兴复汉室”的重托,自己出师其实是为了完成先帝使命。体现了他为报答先帝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心理感受。
4.思考:“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诸葛亮明确了自己和各大臣的责任,显然在暗示后主也有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开张圣听”。字面上没有提及是因为作为人臣不能僭越,要让后主自己去感悟,体现了诸葛亮的用心良苦。




































































































【第三部分(8)】
5.认真读课文第三部分,说说文章指出了君臣各自的哪些责任?
诸葛亮
征讨奸贼、兴复汉室
郭攸之、费祎、董允
发扬圣德的言论
陛下
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
活动二:深入文本,读懂人物
文章最后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为什么诸葛亮写到最后会临表涕零?
出师之难。蜀汉内忧外患,但又不得不出师北伐,知其不可而为之。
进言之难。面对年轻懵懂尚不能担当大任的后主刘禅,一番苦心会不会付之东流?
对先帝刘备的感恩与追思,对刘禅的关爱与担心,对国内局势的担忧,对大小国事的操劳……
肩负先帝的重托,任重道远,思绪万千,情难自已……
本文是怎样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的?结合内容讨论。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的,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言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从全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深谋远虑、淡泊名利。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整个作品贯穿着一条情线,即“报先帝,忠陛下”。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发自肺腑,辞情恳切,催人泪下。
写作借鉴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文章多用四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以整齐的美感。除此之外,作品还间杂用了一些长句,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形成视觉上的句式美,而且又为听觉上的节奏美与音韵美奠定了基础。




































































































3.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整个作品,按照“分析形势——规劝进言——陈情述志——临表惜别”的结构展开,形势如何、什么建议、什么目标,人员安排和使用,事实与道理都讲述得清楚明白,展现出严谨的结构美。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主旨归纳
《出师表》为何被称为千古至文?
《出师表》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被视为文章之典范,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将其收入《古文观止》。
历代名家褒扬备至: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通千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千古文笔出师表;一腔忠义八阵图。——朱德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郭沫若
……
《出师表》为何被称为千古至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白居易《与元九书》
情感、语言、声韵、思想,这是打动人心的关键要素。
《出师表》为何被称为千古至文?
至真至诚至忠的情感美
《出师表》以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统贯全篇,全文600余字,先后13次提及“先帝”,7次提到“陛下”,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缅怀先帝、激励后主的真挚情感。
“至诚忠爱,可格金石而泣鬼神。”
《出师表》为何被称为千古至文?
率真质朴的语言美
《出师表》是一篇应用文,它的语言率真质朴,既无华丽的辞藻,也无引经据典,而是以简洁、准确的语言,把周密的思想和一片真情,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语言千锤百炼,但又不露痕迹,可谓质朴无华,简洁生动。
源自《出师表》的成语:危急存亡、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亲贤远佞、计日可待、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不毛之地、感激涕零、不知所云。
《出师表》为何被称为千古至文?
自然和谐的声韵美
好文章不只文气通畅,连呼吸也是通畅的。
《出师表》在句式上,多为四字句,长句与短句,散句与骈句,参差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句子虽有节奏,内容却不刻意追求对仗,保留了骈文的声律协调,却不会流于华丽浮夸。
富于启迪的思想美
《出师表》体现了一代政治家、军事家的谋略和智慧。为何先提修明内政的建议,再表出师北伐的决心?因为只有后主修明内政,才能保证北伐顺利。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即便到了今天,依然具有进步性和现实借鉴意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奉献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主义精神;谨守承诺,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坚守精神……
《出师表》为何被称为千古至文?
三顾茅庐 知遇之恩
《隆中对》 志同道合
白帝托孤 无比信任
诸葛亮对蜀汉的一腔报国之心来自于哪里?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1)(娄底中考)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铜仁中考)《出师表》中,诸葛亮在叙述自己身世时,用“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淡泊名利的心性。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3)(北部湾中考)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缩影,尤其是那些藏在古诗文中的成语,它蕴含的智慧与醇厚让人回味无穷。比如,比喻在困境中遇到转机的“柳暗花明”出自陆游《游山西村》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临危受命”出自诸葛亮《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另外,诗词中化用成语的也不少,比如,秋瑾在《满江红》一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用了“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典故。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受任于败军
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出师表》 《邹忌讽齐王纳谏》
劝说对象 昏庸懦弱的后主 从谏如流的齐威王
劝说内容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劝说方式 直接规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再向刘禅提出三条具体建议 委婉劝谏:用自己的生活实例设喻,劝谏齐王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形象特点 诸葛亮至诚至忠,有政治远见 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写作手法 以议论为主,辅以叙事和抒情 采用类比,以小见大
启示 ①要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②对人提出建议时,应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对方易于接受。 《出师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常见的几种古代文体
表 概念 是我国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汉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作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由此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特征 ①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 “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②这种文体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常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功能——陈情言事
特点——情理交融
书 即书信。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如诸葛亮的《诫子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铭 原为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说 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韩愈的《马说》。
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可以叙事,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序 分书序和赠序。书序多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词。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三顾茅庐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七擒孟获
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
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哪些故事?
课后延伸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三顾:三顾茅庐 东和:东和东吴 六出:六出祁山
北拒:北拒曹魏 七擒:七擒孟获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收二川:收东川、西川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