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7课
目录
1、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
2、现代公务员制度与古代哪项制度相类似?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通过国考报考人数和竞争比图,发现了什么
呈现上升趋势,竞争比较大;
近两年趋势极为突显,特别是2019年
壹
1、回顾纲要(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什么?
2、中华民族采取了怎么样的方式应对?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亡国灭种之大危机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1.科举之废
材料一:“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典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1898年康有为《请奏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培养先进的人才是大势所趋
遇见问题?
选拔的人才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材料二:
第一场论题五道,试中国史事,本朝政治。第二场策题五道,凡西学......听考官酌举命题,不必拘定经济科专门之例。第三场四书义题二道......五经义题一道不拘何经,均遵依四子、五经原文命题。
——1898年礼部颁布《遵议乡会试详细章程》
戊戌变法期间
1、增设经济特科,
2、废除八股文,以“策”和“论”命题。新增时务和西方先进技术。
3、依旧保有四书五经等传统内容,深受“中体西用”的影响。
【问题】结合教材阅读材料,戊戌变法时期,在人才选拔上呈现怎样的特点?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考试制度回归旧制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双半社会,清政府求自强振兴之道,实施“新政”。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请求立停科举,被采纳,1906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清末新政时期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立停科举会被采纳”。
1、《辛丑条约》的签订让变革出现可能性;
2、科举制度积弊已久,改革迫在眉睫
3、学堂制度益处颇大,开通民智,普及教育
4、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给清政府极大的冲击
2.选官之变
改革背景:
(1)学堂选官制度
1901年,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科举被废;
国家发展需要选拔人才;
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根本原因)
②学堂选官:
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①学堂设立: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学制特点:
1.系统完善;
2.设置制度化;
3.重视实业教育;
4.指导思想仍是“中体西用”
新的选官制度
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等3等,不同等级者分别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2.选官之变
(2)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
结果:标志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消极:
材料四:
1905年10月15日
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1905年10月23日
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材料五: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
积极:
科举制度废除,加速了教育观念、人才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不仅为新教育制度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建立新式选官制度扫清障碍。
科举的停废过快,原先以科举为人生目标的士大夫迷失方向,士大夫阶层解体,其中一部分士人转而进入了军界,加入了新军;精英开始多元化,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关系出现了疏离。
★问题探究1:阅读材料,废除科举制度的影响有哪些?
为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废科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导致清王朝覆灭
贰
文官选拔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首。他所说的道德,不是传统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而是以符合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官吏是“是人民的公仆”等思想为价值取向。孙中山指出;选举和委任制有弊端,主张用考试制度补救之。他在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基础上,把我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分立出来“创建破天荒的政体”,成为“五权分立制度”,把考试权提高到与司法、立法、行政、监察权同等重要的地位
——房列曙《民国文官的独特创制》
渊源: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得到的。
意义:奠定了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基础,产生重要影响。
文官考试思想的渊源来自哪里?文官考试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北洋政府时期
1、方式:考试和甄别
2、建立: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3、作用: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②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弊端:仅在中央政府实行;女子不得参加考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措施:公务员制度: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人用法》,
考试制度:1929年颁布《考试法》,选任由考试院负责,女子参考
2、特色:中国传统监察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相结合;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以立法形式确立;女子参加考试,更开放公平
★问题探究2:理论与实践是否统一是一个时代命题。大家结合课本,阅读材料,找出公务员等级制度弊端。
材料一: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民国时期文官考试的内容在总体上虽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却仍顽固地保留着传统科举制的残余。北京政府1915年颁布的《文官高等考试令》明确将经义规定为文官考试的必考科目。二是考试与任用的脱节,这直接影响了文官考试效能的发挥。三是党治与军治色彩的存在,个人因素的干扰,派系势力的抗拒等,也使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现代性受到极大限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李里峰《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
民国时期文官考选渐趋制度化、公平化,但因受制于各政治派系、军阀等势力的掣肘而漏洞百出,加上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频发的内外战争导致政权的短命,官员考选在实践上与孙中山文官考试理想存在着巨大的背离。
叁
◎概念辨析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中共一大“决定接受党员要特别谨慎,严格审查”......干部群众要从工农群众中选拔......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的德、才标准是:忠实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党,与群众有密切联系……解放战争时期,从工人和农民积极分子中选拔干部,大量选拔知识分子
——房列曙《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
共产党干部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1、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对于干部的选拔都相对严格,讲究“德才兼备”。
2、根据不同时代,干部选拔有所调整,该项制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
建立
逐步建立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领导、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后
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
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
十八大以来
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993年
2005年
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问题探究3: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何在?建立公务员制度有何意义?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独特性:
1、政治立场明确 2、坚持党管干部
3、不搞“两官分途”4、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
意义:
1、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2、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的根本措施,是人治走向法治的开端;
3、提升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为国家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4、公务员队伍的严格管理有利于加强觉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大心。
★问题探究3: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何在?建立公务员制度有何意义?
继承
借鉴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