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4 16:2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CONTENTS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2.通过提供相关中国古代选拔、考核和监察官员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对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学习,认识自秦汉至明清官员的选拔方式及其管理方式,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时空坐标
西周
春秋
战国


魏晋
隋唐
两宋
元明清
西周至战国:从世卿世禄制到选贤任能
1
秦汉至魏晋:“以吏为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2
隋唐至两宋: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3
元明清:科举制的继续发展
4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1.西周至战国
(1)西周至春秋时期
西周:世官制
途径 世卿世禄
标准 血缘
特点 官位世袭、贵族垄断
文王子孙,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诗·大雅·文王》
(2)战国时期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史记·赵世家》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韩非子》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概括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途径 举荐、战功
标准 才能、道德、军功
史料阅读
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始皇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宋】苏轼《论养士》
史料阅读
秦朝实行什么选官制度?
(1)秦朝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途径 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
标准 守法
(2)汉朝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结交)故也,士奚由进……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下达)相国,相国酂侯(萧何的爵号)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到)相国府,……有而弗言,觉免(被发现后免官)。
——《汉书·高帝纪》
依据材料,概括汉朝的选官标准和途径。
史料阅读
西汉:察举制
途径 考察—推举
标准 舆论评价(孝廉等)、为官能力
学霸笔记
1.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
2.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不足)。
——《汉书·文帝纪》
常考 常考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等
特考 有具体标准,但是没有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察举
汉朝
作用:察举制开创了我国选官制度的新途径,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考察标准多元,有利于各方面人才脱颖而出,扩大统治基础。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审举》
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晋书·卫瓘传》
史料阅读
材料

材料

察举制流于形式
察举制无法继续实施
(3)魏晋南北朝
魏晋:九品中正制
途径 中正官定资品—吏部曹授官
(后来发展为吏部)
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
作用:改变了察举制由地方举荐人才的方法,将选官权力收回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一品
上上 一品
上中 二品
上下 三品
中上 四品
中中 物品
中下 六品
下上 七品
下中 八品
下下 九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中正九品
官品九品
概括作者对九品中正制的评价。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史料阅读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3.隋唐至两宋时期
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五服之内,政决王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
——《通典·选举》
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隋书·刘炫传》
史料阅读
材料

材料

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
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史料阅读
材料

简述北宋初年完善科举制的具体措施。
录取:选拔贫寒士子
考试:放宽资格限制
隋唐—两宋:科举制
途径 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
标准 才学
制举
常举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科举制
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期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取士不问家世”
打破门第限制,扩大选官范围
“一切以程文去留”
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公平
4.元明清时期
自国家混一以来,凡言科举者,闻者莫不笑其迂阔以为不急之务。
——《西岩集》卷一二《议科举》
史料阅读
(1)元朝
元朝:科举制
途径 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
标准 才学
(2)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科举制
途径 “学校—科举” (乡试、会试、殿试)
标准 才学
乡试
举人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
会试
贡士
会试由礼部主持
殿试
进士
由皇帝主持
考试内容
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采用“八股文”形式。
进士提名碑
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西周
春秋
战国


魏晋
隋唐
两宋
元明清
世官制
举荐、依军功授官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
指上级主管部门对所属官吏在一定任期内施政的效果进行考察
指封建国家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考察及检举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1.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 上计制
(1)考核
县、侯国
郡国
中央
考核时间:每年年终
考核对象:地方行政长官
考核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
秦朝政府组织中的监察系统
“典正法度”
“举劾非法”
三公九卿制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监察
秦朝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汉朝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汉武帝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秩六百石。职责是定期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监察地方郡守、尉、诸侯相等二千石官和强宗豪右,六条以外不问。六条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越制度,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不遵守典制,以权谋私,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二千石不恤疑案,教唆杀人……二千石包庇罪犯,勾结豪强,收受贿赂,损害国家法令。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
史料阅读
刺史地位如何?侧重于监察哪些方面的内容?
位卑权重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3.隋唐至两宋时期
隋唐—两宋 尚书省吏部负责
(1)考核



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
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史料阅读
《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此之外,还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针对流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课结果编制成册形成“考薄”,然后逐级检勘、汇总、上报,最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以待会考。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唐代官员考核有何特点?
考核机构健全
分工明确
考核内容广泛
标准详细、系统
考核流程严密
与官员奖惩相结合
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沿用魏晋监察机构
独立的做法
(2)监察
御史随事纠弹。
——《唐六典》卷十三
(御史台)所欲弹事,不须先进状。
——《唐会要》卷六十一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形成严密的监察网
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旧唐书·韦思谦传》
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史料阅读
与前代相比,宋朝监察制度有何发展?
明确御史人选的资格限制
强化了御史的监察职责
御史拥有议事权
谏官拥有监察权
台谏合一
台谏所以纠绳执政之不法。
——《宋会要》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中央

府州军监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通判监察
强化中央集权
4.元明清时期
(1)考核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史料阅读
张居正的诉求是什么呢?
考满
初考
再考
统考
3年
6年
九年
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考察
外察
京察
重在查处贪酷和不作为。
明朝 考满、考察
清朝 考课制度(京察、大计)
皇帝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行政
军事
监察






地方:
设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机构严密,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
(2)监察
中央 地方
明朝 都察院、六科 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清朝 六科并入都察院 停派御史巡按各省


世官制
举荐、依军功授官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西周
春秋
战国


魏晋
隋唐
两宋



考核
监察
上计制
吏部
考满
考察
京察
大计
御史大夫
御史台
御史台
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都察院和六科




1.有学者提出:“西周时期实行世官制,即社会统治阶层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组成,其中“士”属于社会的中低阶层,但是西周统治者的尚贤意识和任贤行为为“士”中贤者有才干的人向上流动提供了空间。他们可以通过他人推荐、学校教育、在射礼中的突出表现、建立军功、自我推荐来实现向上流动。”对材料观点概括最正确的是( )
A.世官制是唯一西周选官制度
B.“尚贤”、“任贤”是世官制的补充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学校教育是“士”向上流动重要渠道
B
第5课




2.公元前134 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多年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此途径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察举制( )
A.对人才选拔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B.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名存实亡,无法选拔出有用人才
D.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A
第5课




3.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是在针砭哪种选官制度的弊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赐官制
B
第5课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此处评价的是我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 )
A.西周 B.秦汉
C.魏晋 D.隋唐
C
第5课




5. (南北朝)裴侠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有学者指出,“这种攀附祖先、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当时“士族血统论”的盛行是由于实行了( )
A.郡国并行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C
第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