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4 16:0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年份 招录人数 报考人数 最高竞争比
2020 24128 1395845 2315:1
2019 14537 1353478 4040:1
2018 28533 1564153 2666:1
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
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
近代以来中国的
官员选拔与管理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第七课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目录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
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晚清时期科举制被废除,阅读课本,思考其原因。这一制度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期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述科举制度被废除的概况。
学习目标
宋朝
明朝
隋朝
唐朝
创立
发展
完善
晚晴
鼎盛
废除
一、科举制的变化
1.晚清时期科举制被废除,阅读课本,思考其原因。这一制度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期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述科举制度被废除的概况。
学习目标
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1)原因:
(2)表现(戊戌变法期间):
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③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壹、教育
1.废八股改试策论。(1898年6月23日)
2.设立京师大学堂。(6月11日,8月9日)
3.各省设立新式学堂,致力于中学和西学的研究。(7月10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表现(清末新政期间):
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②多设蒙养学堂。
③1905年,废除科举制,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袁世凯
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从1902年起,科举考试不再用八股文。1905年,又有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联名上奏,提出“补救时艰,必自推学校始;欲推广学校,必自停科举始”。在这种压力下,清政府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科举考试。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思考: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总之,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2.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阅读教材,概括清政府如何进行的改革,掌握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学习目标
——改革国家行政机构的设置
(1)官制改革
(2)部分更新选官制度
二、选官制度的改革
——改革文官录用制度
裁减冗署冗官,1901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瓦解传统六部。
①确立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②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
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思考:晚清时期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特点?
由于变法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八股及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而在维新变法期间,变科举、废八股,改变中国传统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通过皇帝来提倡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 ,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很多知识分子从八股之学转向西学,西学的队伍得到迅速扩大。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受西学传播影响/为挽救民族危机/为政治革新服务/近代化趋势明显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民国成立后采纳了孙中山的选官思想,阅读教材概括这一思想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
学习目标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依据:
(2)内容: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评价:
①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②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
2.阅读教材,概括北洋政府选拔官员的方式、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及其该项制度在当时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
二、北洋政府时期
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1)方式:
(2)建立: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3)局限性:
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应用范围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考察内容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报考条件 国民男子年满21岁者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
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考试
甄别
连续性 稳定性
学习目标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1)建立:
(2)公务员的选任:
3.阅读教材及结合所学知识,梳理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概况、总结这一制度的基础来源、特点以及它的实施带来的历史作用。
由考试院负责。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试法》。
学习目标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西方文官制度。
(3)基础来源:
(4)特点:
3.阅读教材及结合所学知识,梳理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概况、总结这一制度的基础来源、特点以及它的实施带来的历史作用。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开放性和平等性更强。
(5)历史作用:
①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得到确立;
②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思考:民国时期官员选拔是否有成效?
考试与任用脱节
党治和军治色彩浓厚
任用亲信、拉帮结派
进入考试院内,似置身庙堂之中,师法明清的考官和皇帝,亲笔写榜,以示隆重。
——黄贻谋《戴季陶二三事》
短时段:效果甚微停留在法规层面
长时段:人治到法治 自由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概念释读
干部制度
1949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 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培训等内容。
学习目标
一、干部制度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1)新中国成立后
(2)改革开放后:(完善)
1.理解党管干部原则确立的原因,并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建立、完善的过程。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学习目标
一、干部制度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
(3)中共十八大以来
1.理解党管干部原则确立的原因,并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建立、完善的过程。
此时,经济领域的改革已经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思维模式不仅冲击着传统的干部管理方式,还直接将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带到了官场。
徐颂陶就听到过时任环保局局长曲格平的抱怨,环保局要招6个人,结果写条子的就30多个。
“社会转型期的权力拥有巨大的真空,既可以服务人民,也可以为自己谋利。在这些权力中,最大的权力就是选人用人权。”中央党校教授李民说。
当商品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实际改变了中国干部制度的生存土壤时,打破干部管理大一统的局面,探索建立公开、公平、科学的干部选用制度,成为改革进一步前进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三大报告,呼应了这种改革的需要。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改革的重点。
——《30年人事制度改革:从干部到公务员的嬗变》
学习目标
二、公务员制度
2.阅读教材,梳理国家公务员制度形成完善的过程。
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2006年以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全方位推进和改善。
透明化
公开化
平等化
新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范围、职位体系、录用、奖惩、培训、工资福利与保险等各个环节借鉴了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大体上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如∶对公务员没有“政治中立”的要求,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包括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任免的人员,都在公务员之列。
——白钢《政治制度史》
学习目标
3.通过材料,概括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的意义。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特色的法制化的国家机关人事管理制度的确立,这对于贯彻与实现党的基本路线,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
2、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3、对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建设起了促进作用。
——《浅析中国公务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法定范围不同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公职人员。 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
选用标准不同 西方各国在文官的选用上注重通才或专才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 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政治化,事务官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政治原则 坚持“政治中立”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服务对象 服务政府 服务人民
相同点
①公开考试,择优录取。②对职位进行分类。③广泛使用“考绩制”。
学习目标
学完本课后,在时间坐标轴上将晚晴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官员选拔制度相关的重要节点进行时空定位。
1840年
改革科举
1898年
废除科举
1898年
学堂选官
留学生选官
1912年
1913年
文官考试
制度确立
1933年
公务员制度
建立
1949年
1933年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2015年
国家公务员制
度正式形成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中国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科举制度的变化:背景、表现
选官制度的变化:官制改革、更新选官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依据、内容、意义
北洋政府时期:考试制度、甄别制度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
课堂小结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措施、特点、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