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4 16:1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下一个十年
付款?
你将怎么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五单元
第十五课
课程标准: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目录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中国现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中国近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阅读教材86页-87页内容,指出货币产生的原因,梳理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学习目标
时期 特点
原始社会→西周 海贝、骨、石仿制贝,商朝后期,铜铸币
春秋战国 各国使用各式各样的铜铸币:圜钱、布币、刀币等
秦→汉初 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汉武帝 五铢钱
唐 唐初铸开元通宝
北宋 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 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元末恶性通货膨胀
明 恢复铜钱、纸币并行,明中期,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清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学习目标
一、原始社会→西周
演变趋势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思考:中国最早的货币可能是海贝,有哪些证据可以实证?
史料实证1:与财富、商业有关的汉字,许多都以“贝”为偏旁。例如:财、贩、购、货、贷、贪、赊、贡、贼、贾、贺、赠、费。
史料实证2: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等。
学习目标
二、春秋战国:币制混乱
演变趋势二:由形状杂乱向统一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币制混乱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环境,有何弊端?
时代环境:诸侯割据分裂;
弊端:不利于商品贸易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剧国家分裂。
三、秦朝:统一货币
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材料:秦灭六国,“六合为一”,货币的混乱状态,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直到公元前210年才最终统一了全国货币。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币制,意义至为重大。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原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行币值,货币混乱;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
意义: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学习目标
四、西汉:五铢钱
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五铢钱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学习目标
四、西汉:五铢钱
演变趋势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
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原因:货币制度混乱,私铸钱现象严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有促进作用;五铢钱大量流通,使币制和币值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并影响后世。
学习目标
五、唐朝:开元通宝
演变趋势四:由形制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铸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实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视读成“开元通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中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这种,远远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度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一下的重量单位,伺候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例,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采用十进位制衡法;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影响:
①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
②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
③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④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⑤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六、宋朝——交子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材料一:交子的诞生,与经济繁荣有莫大的关系,可谓大时代与小地区的因缘巧合。最早的纸币诞生在四川,除了北宋本身的时代背景,也在于四川的特殊性。四川因为躲避隋唐战乱,经济相对独立,贸易繁荣,因缺铜而依赖铁钱,铁钱与铜钱的比价根据记载似乎在10:1,携带不便。最终,四川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的发达以及四川的铁钱的笨重,导致交子在相对独立和特殊的四川诞生。
——摘编自徐瑾《白银帝国》
材料二:交子本由四川民间百姓发行,发行者不久财衰,交子不能兑现,就发生了诉讼。朝廷下令将百姓发行的交子收归官营,以朝廷财力支持交子的流通和价值的稳定,交子就形成了官方发行的纸币。初期交子的价值十分稳定,有效地支持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末期,为了攻打西夏而大量增发交子,使交子的流通数量远远地超过了法定的限额,结果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宋徽宗改交子为钱引,以增加百姓对纸币的信心。
——摘编自石俊志《中国货币法制史话》
学习目标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1)背景:北宋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交易量巨大;流通金属货币量不足,出现钱荒;四川地区的特殊贸易和货币环境;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
(2)影响:促进了市场流通,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后期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引发信任危机。
演变趋势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
学习目标
七、元朝
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概括元朝货币发行情况。
单一流通纸币——钞;
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学习目标
八、明朝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指出明朝法定货币的演变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
学习目标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指出明朝法定货币的演变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明朝法定货币的演变:明朝货币从铜钱到宝钞,再到铜、钞、银兼行,最后白银升为主币。
原因: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宝钞信用日益丧失;赋税制度改革推动;明朝长期保持巨额对外贸易顺差;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大量白银涌入中国。
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中国近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一、晚清
清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二、中华民国
货币政策延续了清朝的传统,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学习目标
三、南京国民政府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金融货币极为紊乱,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英磅、美元、日元相继贬值,金贱银贵,我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掠夺和日本货的倾销,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严重打击。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局势,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形式发布公告,宣布推行法币制度。公告说:“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各重要国家相率改定货币政策,不许流通硬币。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著,因之工业凋敝,百业不振,而又资金源源外流,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
——摘编自黄余送、裴平《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1.1935年:法币改革
学习目标
三、南京国民政府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原因。
1.1935年:法币改革
①币制混乱,阻碍经济和贸易发展。
②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各国开展货币战,转嫁经济危机,中国采取银本位制,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国民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③日本侵华,倾销商品。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材料: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形式发布公告,宣布推行法币制度。公告中规定了六条办法,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以中央、中国、交通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实行法币政策,稳定法币对外价值,保持汇率稳定。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继“废两改元”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对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黄余送、裴平《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意义:
①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货币体系;
②货币发行权的集中,有利于金融的稳定和商品流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③法币改革使大量白银收归国有,增强了国民政府财力,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④法币改革使中国货币汇率有所下降,刺激出口,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恢复与发展。
学习目标
三、南京国民政府
2.1948年币制改革:
银圆券
金圆券

中国现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学习目标
阅读教材88页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背景
时间
发行原则
发展
影响
学习目标
阅读教材88页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背景 随着解放战争胜利进展,中共领导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统一货币,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政权,加强民族认同
时间 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发行原则 经济发行、计划发行、集中统一
发展 从最初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影响 数十年来,人民币始终地位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至第五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
思考:阅读课本88页历史纵横,理解人民币是如何体现市场性与计划性的?
经济发行: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与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
计划发行:必须纳入国家计划体系中,以保证币值和物价稳定;
集中统一:中国人民银行具有唯一性、垄断性;

世界货币体
系的形成
世界货币体系的概念
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安排或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89页内容,概括金本位制确立的背景、时间、特点。
一、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金本位制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
(1)背景:
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间的货币结算日益复杂。
②英国强大的实力。
(英国建立和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市场;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89页内容,概括金本位制确立的背景、时间、特点。
(2)金本位制度的确立
①1816年,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②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流通为主的金本位货币制度。
(3)金本位制度的特点
①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②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自由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学习目标
2.观看视频,概括金本位制的影响及其瓦解。
(4)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利于加强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5)瓦解:一战期间
学习目标
1.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
材料一: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各国汇率的任意波动,各个国家更加怀念传统的国际金本位制。……1943年9月至11月,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就战后货币体系问题进行会谈。由于英美两个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相差悬殊,双方会谈的结果是采用“怀特计划”,同时吸收“凯恩斯计划”中的一些成分。
材料二: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
——英国首相丘吉尔
材料三:美国的经济在战争期间获得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1940年的1006亿美圆上升到1945年的2136亿美圆。……美国的黄金储备1945年已占到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59%,1948年更增至74.5%。美国已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学习目标
1.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
(1)二战使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美国企图建立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3)吸取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教训。
学习目标
布雷顿森林会议会场
2、建立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学习目标
3、规定
①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根据成员国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总部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
思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
4、实质: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5、影响:
①美元实际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②促进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
③使战后经济朝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④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
思考:根据材料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原因。
思考:根据材料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原因。
6、瓦解——20世纪70年代
(1)瓦解的原因
①体系自身存在缺陷:只有美国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其他国家获得充足的美元供应;若长期逆差,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引起美元危机。
②美元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经济危机使美国财政赤字庞大,黄金储备急剧减少。
③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美国经济竞争力相对削弱。
④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单一的货币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
(2)瓦解的表现:1971年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学习目标
三、牙买加体系(20世纪70年代-至今)
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占据最大的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力日益上升。
问题思考:国际货币体系从金本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这个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说明了经济霸权力量的转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货币演变历程
中国近代的货币演变历程
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
课堂小结
牙买加体系
中国现代的货币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