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奔跑的梦想》
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
会徽主体图形由腾飞向上的龙、凤及两侧的色带组成:龙凤形似阿拉伯数字“11”,恰为本届运动会的届次,又寓有“龙凤呈祥”之意;两侧旋转成半圆的橙色与蓝绿色的色带分别代表着黄河与长江,寓意天南地北各民族的团结凝聚。会徽轮廓与汉字“中”的轮廓相似,龙凤相依相伴腾飞之势,突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
吉祥物是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龙娃“中中”,其胸前装饰图案取自郑州出土的商代经典青铜器“商鼎”,体现举办地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四单元
课程标准: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了解当代中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第十三课
目录
一
二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学习目标
阅读教材73页内容,结合下列材料,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一、背景
①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交错杂居,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一: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②在旧中国,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及其政治上的代表为一方的极少数,他们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人为一方的绝大多数人,但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不平等、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的状况。
——摘编自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③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材料三: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④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材料四: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秦汉实行郡县制,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设“属邦”,实行不同于内地郡县制的管理模式。……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州、府,……凡设羁縻州、府的地区,都不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或贵族担任世袭都督、刺史,明显带有自治的性质。元、明、清三代在一些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由中央政府封授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统治属民。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
⑤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重视。
材料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73页-74页内容,按时间顺序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在内蒙实行区域自治。
(3)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5)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②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材
料
研
读
193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即已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此后分别在关中正宁县建立了回族自治乡,在城川建立了蒙古族自治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提高了各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有利于调动各少数民族抗日和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3.结合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标注五个省级自治区成立的时间。
1955年10月
1965年9月
1958年10月
1947年5月
1958年3月
学习目标
1.结合教材内容和以下材料,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意义
材料: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
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材
料
研
读
材料一:乌蒙(地区)自康熙五十三年土(司)(长)官禄鼎乾不法,饮差、督、抚会审毕节,以流官(以前被禄鼎乾扣押)交质始出,(禄鼎乾)益无忌惮,其(交国库的)钱粮不过三百余两,而(征税)取于下(土民)者百倍。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铜)钱,大计(银)两。土司一取子妇,则土民三载不敢婚。土民有罪被杀,其亲族尚出垫刀十金, (土民)终身无见天日之期。东川虽已改流三十载,仍为士(司) (头)目盘踞,文武(官员)长窝省城,膏腴四百里,无人敢垦,若东川、乌蒙、镇雄改隶云南,臣得相机改流,可设三府一镇,永靖边氛。
——1726年云南总督颚尔泰奏折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西南土司制度的弊端及清代官方的具体对策设想?
弊端:西南土司权力过大不受约束,中央无法有效控制土司;
西南土司仅上交少量的财政收入;
残酷剥削和压迫当地人民;
严重阻碍地方经济发展。
对策:调整行政区划;
废除土司制度;
由中央委派的流官有效管理和控制地方。
材料二:有些地方也可以先成立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比如大小凉山是彝族聚居区,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但现在条件不够,这样的地区暂时只适宜于成立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这对他们更有好处。云南、贵州也是适合于成立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还可以在联合政府下面,实行小区域自治,比如一个民族聚居乡。少数民族的事应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
——1950年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年中国政府在西南地区所采取的民族政策及意义?
政策: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在条件不成熟的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实行小范围内的区域自治。
意义:有利于实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社会的统一稳定和民族团结,促进了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74页—75页内容,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表现。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表现1
表现2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
表现3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2.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使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
立法自治权
交通执行权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学习目标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有何意义?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75页学思之窗、76页历史纵横并结合以下材料,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材料: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深入实施精准脱贫。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财政涉农资金167.3亿元,25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标准,2100个村(居)达到退出标准,18万人达到脱贫标准。……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完成1102人。建设产业扶贫项目707个。培训贫困农牧民3.6万人,转移就业6.7万人。新增4.7万个生态岗位。全面完成中央扶贫专项巡视阶段性反馈问题的整改。
——《2019年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报告》
①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②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③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数说宁夏60年
1958年 2017年
地区生产总值 3.28亿元 3453.93亿元
三大产业结构比例 55.9:19.9:24.2 7.6:4.8:46.6
人均生产总值 176元 50917元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6元、116元 (1978年) 29472元、10738元
贫困人口数量 119.3万人(1982年) 23.9万人
森林覆盖率 1.5% 12.63%
材
料
研
读
材料: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
2.结合材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原因:
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措施: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的自治州还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1)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3)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2.中共十九大以来(2017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1.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
2.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作为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执行国家法律和大政方针,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国家保证宪法、法律赋予的管理本民族地区自治权的实施。
4.国家统一领导和享有民族自治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5.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五十六个民族告白祖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堂小结
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共十九大以来
发展的表现
优势
背景
意义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