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3.9《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3.9《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9 13:20:3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3.9《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①不为苟得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④一箪食   
⑤蹴尔而与之   
⑥乞人不屑也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亦我所欲也 是进亦忧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一狼得骨止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百里奚举于市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C.妇抚儿乳,儿含乳(喂奶)啼,妇拍而呜之。(林嗣环《口技》)
D.乡(通“向”,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孟子·鱼我所欲也》)
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义”是孟子常用的一个概念,是用来概括一种道德规范的,常和“仁”“礼”“智”并提。
B.“人皆有之”,强调了人性善。而有人“失其本心”,只有贤者“能勿丧”,又强调了后天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
D.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使本文论证不但严密,而且形象,有很强的说服力。
7.下面对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生”和“义”“二者不可得兼”。
B.第一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整齐,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8.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课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   -
9.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二者不可得兼(   )
(2)故不为苟得也(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6)贤者能勿丧耳(   )
(7)蹴尔而与之(   ) (   )
(8)乞人不屑也(   )
(9)万钟于我何加焉(   )
(10)妻妾之奉(   )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
10.用文中的原句默写填空。
(1)古代的仁人志士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总会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   ”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2)作者认为那些见利忘义者敢于“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原因是:   。
(3)文中“一箪食”的举例,让人想起孟子在《滕文公下》中的名句:“   ”。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二、阅读理解
12.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    
②被发行吟泽畔同“披”,披散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于是,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请简要说说【甲】文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妻妾之奉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礼记·檀弓》中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同?
(4)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不若手足之贵也   
④予子冠履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4)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的观点。
三、综合应用
1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斝(jiǎ),其形状像爵,但比爵大。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底有平底、圆底,足有锥状实足、锥状空足、柱形足等。斝可作温酒和饮酒之用。
(1)这段文字是从形状、   、   三个角度介绍斝,画线部分的说明顺序为   。
(2)结合下图,指出斝和爵形状上的相同点:   ;   。
16.汤姆到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活动中遇到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1)辨年龄排座位。出席活动中某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特点:
①耳顺 ②垂髫 ③而立 ④不惑
请你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座位排序是(只写序号):   →   →   →   
(2)作古诗获报酬。汤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被某杂志登载了,稿费按每字5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请你核算一下他能获得多少稿费,用大写数字写出金额总数。
汤姆的稿费金额总数是:   。
(3)读经书长知识。汤姆想读“四书五经”,因没有借书证,今天就写借据向高凉图书馆借出“四书五经”中的四本来阅读一个月,但借据不够完整,请你帮他补充。
借据
我从高凉图书馆借《中庸》《论语》《   》《   》四本书。借期为一个月。
借书人:汤姆
①请从“四书五经”里面再选另外两部补写上去。
②借据的格式不完整,请指出并改正过来。
   
17.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赞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wéi,动词,做,干;wù,动词,厌恶;wèi,介词,为了;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cù,动词,踩踏;xiè,动词,认为值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首先要根据平时对汉字字音的积累给文言词语注意,注意“为”“恶”都是多音字,“箪、蹴”容易读错。然后再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义,①③中的“为”意思不一样,要根据句意判断。“恶”这里是动词,厌恶的意思。
故答案为:1、wéi,动词,做,干
2、wù,动词,厌恶
3、wèi,介词,为了
4、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5、cù,动词,踩踏
6、xiè,动词,认为值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包括对字音的记忆和词义的理解。字音题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可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2.【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舍弃/房屋;
B项,都是副词,也;
C项,同“德”,感恩,感激/动词,得到;
D项,对,对于/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3.【答案】D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代词,代指一箪食,一瓢饮。
B.代词,代指他。
C.代词,代指他。
D.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4.【答案】(1)“辟”同“避”,躲避
(2)“辩”通“辨”,辨别
(3)“乡”同“向”,从前、先前
(4)“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通假字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
故答案为:⑴辟”同“避”,躲避; ⑵ “辩”通“辨”,辨别;⑶“乡”同“向”,从前、先前 ;⑷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点评】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识记能力。一般来说通假字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指出来,平时学习时要对这些通假字进行积累,这个通假字通那一个字,是什么意思都要熟记,这样答题就非常简单了。
5.【答案】C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考查的词语多为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等特殊词。平时,学习古文要注重对此类词语的积累。C项中有两个“乳”,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后一个(也就是划线的“乳”)作名词,“奶头”的意思。
【点评】考查一般文言实词的用法。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6.【答案】D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鱼我所欲也
【解析】【分析】“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在写作上,议论严密,层层深入,运用比喻,引出主旨;运用对比,正反说理,因此D项的拟人、排比的说法不妥。
故答案D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提取、筛选信息,对文段进行概括和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7.【答案】A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鱼我所欲也;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中心论点;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解析】【分析】在《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中,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故A项理解错误。BCD理解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及语言特点。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对比,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8.【答案】舍生取义
【知识点】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根据对第一段内容和成语的积累可知,“舍生取义”是一个成语,就出自这一段,意思是: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故答案为:舍生取义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舍生取义”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意是说,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
9.【答案】(1)“兼得”的倒语,同时得到
(2)苟且
(3)祸患,灾难
(4)假如,假使
(5)这
(6)丧失
(7)踩踏;给
(8)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9)有什么益处
(10)侍奉
(11)停止
(12)本性。这是指人的羞恶之心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得兼”是“兼得”的倒语;“如使”“是”“何加”“本心”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故答案为:(1)“兼得”的倒语,同时得到;(2)苟且;(3)祸患、灾难;(4)假如,假使;(5)这;(6)丧失;(7)踩,踏;给;(8)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9)有什么益处;(10)侍奉;本性;(11)停止;(12)这是指人的羞恶之心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10.【答案】(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根据 “生”与“义”不能兼得时的提示可知这句话应为: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根据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原因的提示可知这句话应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3)根据“一箪食”说明的道理可知这句话应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 根据“是心”的理解可知这句话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注意“兼、得、谓”不要写错,不要漏写“也、于”等字。
故答案为:⑴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⑵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⑷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点评】此题考查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11.【答案】(1)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
(2)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3)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亦:也。欲:喜爱。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②如使:假如,假使。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莫:没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③蹴:用脚踢。而:表修饰。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故答案为:⑴ 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
⑵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⑶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2.【答案】(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同“披”,披散;比;就
(2)①不仅圣贤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圣贤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②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为这样被放逐。
(3)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把“生”比作“鱼”,“义”比作“熊掌”,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4)示例:文天祥,南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元兵东下,他散尽家财充当军资,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文天祥后兵败被俘,被押解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他中书宰相之职。但是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终舍生取义。我认为文天祥身上展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知识点】中心论点;补充论据;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被”是通假字,“苟得”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非:不。独: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丧:丧失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仅圣贤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圣贤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②举世:整个世界。而:连词,表转折。是以:因此。放:流放,放逐。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为这样被放逐。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4)首先要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意思, 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想一想中国历史哪些人具有这样的高尚品质,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如南宋的文天祥,要简述其舍生取义的事迹。
故答案为:⑴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②同“披”,披散;③;比;④就
⑵ ①不仅圣贤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圣贤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②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为这样被放逐。
⑶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把“生”比作“鱼”,“义”比作“熊掌”,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⑷ 示例:文天祥,南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元兵东下,他散尽家财充当军资,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文天祥后兵败被俘,被押解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他中书宰相之职。但是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终舍生取义。我认为文天祥身上展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分析提出论点方法的能力。①开门见山,即在文章的开头直接陈述自己的中心论点;②缘事入笔,即从某种事或某个形象写起,引出中心论点;③诠释题旨,即通过对文的阐释分析引出中心论点;④背景铺垫,即先概述提出中心论点的现实背景,然后再提出中心论点;⑤因事设问,即就所涉及的现象或问题发问,进而引出中心论点。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观点及举例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理解作者的观点并根据题意举出能证明中心论点的典型事例即可。
【附乙文参考译文】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吟咏着走在水泽边,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渔父看见便问他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为这样被放逐。”渔父说:“那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洁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浑浊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怎么能使自己莹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他)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13.【答案】(1)祸患,灾难;同“辨”,辨别;侍奉
(2)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论据;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辩”属于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得兼:同时获得。取:选取。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 乡通“向”,原先,从前,先前。:今,现在。为(第一个),为了。为(第二个),接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
(3)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据此可知“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意思相同。
(4)此题只要能列举出合适的例子并简要阐述即可。如: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祸患,灾难;同“辨”,辨别;侍奉
⑵ 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⑶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⑷ 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可正确答题。
⑷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14.【答案】(1)同“避”,躲避;假如,假使;不如,比不上;给
(2)B
(3)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4)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万事莫贵于义
【知识点】中心论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辟”属于通假字。
(2)这样;这种行为。B比。C因此;为什么。D 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给。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独:只,仅仅。是:这、这样。丧:丧失,丢失。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于: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文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乙】文作者首先引用子墨子的话“万事莫贵于义”,提出论点,然后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进行证明这句话,最后再次总结强调本文的论点。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同“避”,躲避;假如,假使;不如,比不上;给
⑵ B
⑶ 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⑷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事莫贵于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15.【答案】(1)种类;作用;从上到下(空间顺序)
(2)三足;两柱
【知识点】图表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空间顺序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第三句从器身、腹形、底、足几个角度介绍斝的种类,最后一句介绍斝的用途。这段话分别介绍斝的口、身体、腹、底、足,是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
(2)认真观察斝和爵的图片,可以看出斝和爵都有两柱、三足。
故答案为:⑴种类 作用 从上到下(空间顺序)
⑵三足 两柱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②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①认真审题,明确要求。②仔细观察图片,全面准确捕捉信息。③表达注意事项: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表达要得体、简洁、连贯。
16.【答案】(1)①;④;③;②
(2)贰佰圆整
(3)孟子;大学;没有日期(借据没写时间)。改正: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年×月×日”。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①六十而耳顺;②垂髫指小孩 ;③而立是三十岁;④四十而不惑。故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③②。
(2)五言律诗每首八句话,每句话八个字,共四十个字,每个字5元,共200元,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用大写数字书写总额度为: 贰佰圆整。注意“佰”不要写成“百”。
(3)①四书包括《中庸》《论语》《孟子》《大学》 这张借据没有写日期,应在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借书的时间:“×年×月×日”。
故答案为:⑴①④③②
⑵ 贰佰圆整
⑶孟子 大学 没有日期(借据没写时间)。改正: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年×月×日”。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⑵本题考查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及字形的积累。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字。
⑶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及修改应用文的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的识记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应用文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考试时经常涉及,要想做好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并经常运用,达到熟练的目的。
17.【答案】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消防战士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电信诈骗犯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
【解析】【分析】①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此可知作者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这些人的特点是重义轻生、舍生取义。作者斥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贪图享受、见利忘义、苟且偷生。
②联系实际分析要想一想哪些人具有重义轻生、舍生取义,我们对这些人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哪些是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我们对他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故答案为: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消防战士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电信诈骗犯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能力。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展示才能。解答时,既要联系文本,又要结合现实生活,言之有理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3.9《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①不为苟得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④一箪食   
⑤蹴尔而与之   
⑥乞人不屑也   
【答案】wéi,动词,做,干;wù,动词,厌恶;wèi,介词,为了;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cù,动词,踩踏;xiè,动词,认为值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首先要根据平时对汉字字音的积累给文言词语注意,注意“为”“恶”都是多音字,“箪、蹴”容易读错。然后再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义,①③中的“为”意思不一样,要根据句意判断。“恶”这里是动词,厌恶的意思。
故答案为:1、wéi,动词,做,干
2、wù,动词,厌恶
3、wèi,介词,为了
4、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5、cù,动词,踩踏
6、xiè,动词,认为值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包括对字音的记忆和词义的理解。字音题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可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亦我所欲也 是进亦忧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一狼得骨止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百里奚举于市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舍弃/房屋;
B项,都是副词,也;
C项,同“德”,感恩,感激/动词,得到;
D项,对,对于/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答案】D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代词,代指一箪食,一瓢饮。
B.代词,代指他。
C.代词,代指他。
D.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
【答案】(1)“辟”同“避”,躲避
(2)“辩”通“辨”,辨别
(3)“乡”同“向”,从前、先前
(4)“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通假字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
故答案为:⑴辟”同“避”,躲避; ⑵ “辩”通“辨”,辨别;⑶“乡”同“向”,从前、先前 ;⑷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点评】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识记能力。一般来说通假字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指出来,平时学习时要对这些通假字进行积累,这个通假字通那一个字,是什么意思都要熟记,这样答题就非常简单了。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C.妇抚儿乳,儿含乳(喂奶)啼,妇拍而呜之。(林嗣环《口技》)
D.乡(通“向”,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孟子·鱼我所欲也》)
【答案】C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考查的词语多为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等特殊词。平时,学习古文要注重对此类词语的积累。C项中有两个“乳”,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后一个(也就是划线的“乳”)作名词,“奶头”的意思。
【点评】考查一般文言实词的用法。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义”是孟子常用的一个概念,是用来概括一种道德规范的,常和“仁”“礼”“智”并提。
B.“人皆有之”,强调了人性善。而有人“失其本心”,只有贤者“能勿丧”,又强调了后天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
D.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使本文论证不但严密,而且形象,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案】D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鱼我所欲也
【解析】【分析】“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在写作上,议论严密,层层深入,运用比喻,引出主旨;运用对比,正反说理,因此D项的拟人、排比的说法不妥。
故答案D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提取、筛选信息,对文段进行概括和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7.下面对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生”和“义”“二者不可得兼”。
B.第一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整齐,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答案】A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鱼我所欲也;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中心论点;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解析】【分析】在《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中,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故A项理解错误。BCD理解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及语言特点。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对比,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8.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课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   -
【答案】舍生取义
【知识点】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根据对第一段内容和成语的积累可知,“舍生取义”是一个成语,就出自这一段,意思是: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故答案为:舍生取义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舍生取义”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意是说,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
9.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二者不可得兼(   )
(2)故不为苟得也(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6)贤者能勿丧耳(   )
(7)蹴尔而与之(   ) (   )
(8)乞人不屑也(   )
(9)万钟于我何加焉(   )
(10)妻妾之奉(   )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
【答案】(1)“兼得”的倒语,同时得到
(2)苟且
(3)祸患,灾难
(4)假如,假使
(5)这
(6)丧失
(7)踩踏;给
(8)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9)有什么益处
(10)侍奉
(11)停止
(12)本性。这是指人的羞恶之心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得兼”是“兼得”的倒语;“如使”“是”“何加”“本心”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故答案为:(1)“兼得”的倒语,同时得到;(2)苟且;(3)祸患、灾难;(4)假如,假使;(5)这;(6)丧失;(7)踩,踏;给;(8)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9)有什么益处;(10)侍奉;本性;(11)停止;(12)这是指人的羞恶之心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10.用文中的原句默写填空。
(1)古代的仁人志士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总会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   ”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2)作者认为那些见利忘义者敢于“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原因是:   。
(3)文中“一箪食”的举例,让人想起孟子在《滕文公下》中的名句:“   ”。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
【答案】(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根据 “生”与“义”不能兼得时的提示可知这句话应为: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根据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原因的提示可知这句话应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3)根据“一箪食”说明的道理可知这句话应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 根据“是心”的理解可知这句话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注意“兼、得、谓”不要写错,不要漏写“也、于”等字。
故答案为:⑴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⑵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⑷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点评】此题考查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答案】(1)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
(2)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3)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亦:也。欲:喜爱。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②如使:假如,假使。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莫:没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③蹴:用脚踢。而:表修饰。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故答案为:⑴ 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
⑵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⑶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二、阅读理解
12.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    
②被发行吟泽畔同“披”,披散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于是,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请简要说说【甲】文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答案】(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同“披”,披散;比;就
(2)①不仅圣贤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圣贤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②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为这样被放逐。
(3)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把“生”比作“鱼”,“义”比作“熊掌”,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4)示例:文天祥,南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元兵东下,他散尽家财充当军资,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文天祥后兵败被俘,被押解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他中书宰相之职。但是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终舍生取义。我认为文天祥身上展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知识点】中心论点;补充论据;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被”是通假字,“苟得”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非:不。独: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丧:丧失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仅圣贤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圣贤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②举世:整个世界。而:连词,表转折。是以:因此。放:流放,放逐。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为这样被放逐。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4)首先要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意思, 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想一想中国历史哪些人具有这样的高尚品质,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如南宋的文天祥,要简述其舍生取义的事迹。
故答案为:⑴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②同“披”,披散;③;比;④就
⑵ ①不仅圣贤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圣贤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②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为这样被放逐。
⑶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把“生”比作“鱼”,“义”比作“熊掌”,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⑷ 示例:文天祥,南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元兵东下,他散尽家财充当军资,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文天祥后兵败被俘,被押解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他中书宰相之职。但是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终舍生取义。我认为文天祥身上展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分析提出论点方法的能力。①开门见山,即在文章的开头直接陈述自己的中心论点;②缘事入笔,即从某种事或某个形象写起,引出中心论点;③诠释题旨,即通过对文的阐释分析引出中心论点;④背景铺垫,即先概述提出中心论点的现实背景,然后再提出中心论点;⑤因事设问,即就所涉及的现象或问题发问,进而引出中心论点。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观点及举例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理解作者的观点并根据题意举出能证明中心论点的典型事例即可。
【附乙文参考译文】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吟咏着走在水泽边,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渔父看见便问他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为这样被放逐。”渔父说:“那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洁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浑浊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怎么能使自己莹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他)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妻妾之奉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礼记·檀弓》中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同?
(4)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案】(1)祸患,灾难;同“辨”,辨别;侍奉
(2)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论据;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辩”属于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得兼:同时获得。取:选取。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 乡通“向”,原先,从前,先前。:今,现在。为(第一个),为了。为(第二个),接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
(3)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据此可知“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意思相同。
(4)此题只要能列举出合适的例子并简要阐述即可。如: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祸患,灾难;同“辨”,辨别;侍奉
⑵ 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⑶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或: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⑷ 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可正确答题。
⑷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不若手足之贵也   
④予子冠履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4)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的观点。
【答案】(1)同“避”,躲避;假如,假使;不如,比不上;给
(2)B
(3)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4)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万事莫贵于义
【知识点】中心论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辟”属于通假字。
(2)这样;这种行为。B比。C因此;为什么。D 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给。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独:只,仅仅。是:这、这样。丧:丧失,丢失。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于: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文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乙】文作者首先引用子墨子的话“万事莫贵于义”,提出论点,然后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进行证明这句话,最后再次总结强调本文的论点。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同“避”,躲避;假如,假使;不如,比不上;给
⑵ B
⑶ 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⑷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事莫贵于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三、综合应用
1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斝(jiǎ),其形状像爵,但比爵大。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底有平底、圆底,足有锥状实足、锥状空足、柱形足等。斝可作温酒和饮酒之用。
(1)这段文字是从形状、   、   三个角度介绍斝,画线部分的说明顺序为   。
(2)结合下图,指出斝和爵形状上的相同点:   ;   。
【答案】(1)种类;作用;从上到下(空间顺序)
(2)三足;两柱
【知识点】图表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空间顺序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第三句从器身、腹形、底、足几个角度介绍斝的种类,最后一句介绍斝的用途。这段话分别介绍斝的口、身体、腹、底、足,是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
(2)认真观察斝和爵的图片,可以看出斝和爵都有两柱、三足。
故答案为:⑴种类 作用 从上到下(空间顺序)
⑵三足 两柱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②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①认真审题,明确要求。②仔细观察图片,全面准确捕捉信息。③表达注意事项: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注意题目中的特殊限制;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表达要得体、简洁、连贯。
16.汤姆到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活动中遇到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1)辨年龄排座位。出席活动中某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特点:
①耳顺 ②垂髫 ③而立 ④不惑
请你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座位排序是(只写序号):   →   →   →   
(2)作古诗获报酬。汤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被某杂志登载了,稿费按每字5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请你核算一下他能获得多少稿费,用大写数字写出金额总数。
汤姆的稿费金额总数是:   。
(3)读经书长知识。汤姆想读“四书五经”,因没有借书证,今天就写借据向高凉图书馆借出“四书五经”中的四本来阅读一个月,但借据不够完整,请你帮他补充。
借据
我从高凉图书馆借《中庸》《论语》《   》《   》四本书。借期为一个月。
借书人:汤姆
①请从“四书五经”里面再选另外两部补写上去。
②借据的格式不完整,请指出并改正过来。
   
【答案】(1)①;④;③;②
(2)贰佰圆整
(3)孟子;大学;没有日期(借据没写时间)。改正: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年×月×日”。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①六十而耳顺;②垂髫指小孩 ;③而立是三十岁;④四十而不惑。故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③②。
(2)五言律诗每首八句话,每句话八个字,共四十个字,每个字5元,共200元,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用大写数字书写总额度为: 贰佰圆整。注意“佰”不要写成“百”。
(3)①四书包括《中庸》《论语》《孟子》《大学》 这张借据没有写日期,应在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借书的时间:“×年×月×日”。
故答案为:⑴①④③②
⑵ 贰佰圆整
⑶孟子 大学 没有日期(借据没写时间)。改正: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年×月×日”。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⑵本题考查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及字形的积累。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字。
⑶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及修改应用文的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的识记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应用文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考试时经常涉及,要想做好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并经常运用,达到熟练的目的。
17.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赞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消防战士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电信诈骗犯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
【解析】【分析】①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此可知作者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这些人的特点是重义轻生、舍生取义。作者斥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贪图享受、见利忘义、苟且偷生。
②联系实际分析要想一想哪些人具有重义轻生、舍生取义,我们对这些人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哪些是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我们对他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故答案为: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消防战士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电信诈骗犯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能力。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展示才能。解答时,既要联系文本,又要结合现实生活,言之有理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