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3.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写出意思。
①或遇其叱咄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③负箧曳屣
④烨然若神人
【答案】chì duō训斥,呵责;sì等待;qiè书箱;xǐ;鞋子;yè光彩照人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叱、咄、箧、屣 ”容易读错。
故答案为:①chì duō训斥,呵责;②sì等待;③qiè书箱;xǐ;鞋子;④yè光彩照人;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积累实词、虚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考试时要疏通文意,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辨析。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或遇其叱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
B.不敢稍逾约 稍出近之
C.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礼愈至至则无可用
【答案】A
【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或遇其叱咄: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B:不敢稍逾约:稍微;稍出近之:渐渐;
C:烨然若神人:好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比;
D:礼愈至:周到;至则无可用: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3.下列句子中和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低耳以请;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D.寒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答案】C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默写一定要审题准确,根据要求默写相关语句。一切默写都要依据现行课本,不得多字、少字、错字、别字,标点正确。错误应改为: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D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C项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4.下面句字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俯身倾耳以请
A.以衾拥覆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计日以还 D.生以乡人子谒余
【答案】C
【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例句:俯身倾耳以请。以:来;
A.用被子围盖身上。以:用。
B.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以:把。
C.约定日期送还。以:来。
D.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以:相当于“凭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课文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答案】B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解析】【分析】B不符合文意,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与自己求学之难进行比较,更衬托作者的朴素艰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
②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答案】跑;诋毁,毁谤;年已二十(二十岁);担忧
【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跑;诋毁,毁谤;年已二十(二十岁);担忧。其中“走、患”属于古今异义词。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7.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 ;解释: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 ;解释:
【答案】支;肢;肢体;被;披;穿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解答时需要结合句意加以判断。
①“支”通“肢”,肢体;
②"被"通“披”穿。
故答案为:支;肢;肢体;被;披;穿。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辨析。在回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词的解释。还要注意联系句子意思,具体语句具体分析。
8.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②媵人持汤沃灌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
④录毕,走送之
⑤左佩刀,右备容臭
⑥缀公卿之后
⑦无冻馁之患矣
⑧诋我夸际遇之盛
【答案】担忧;热水;同“披”,穿;跑;香气;跟随;饥饿;诋毁,毁谤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患”“汤”“走”“馁”属于古今异义词,“被”属于通假字。
故答案为:担忧;热水;同“披”,穿;跑;香气;跟随;饥饿;诋毁,毁谤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9.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色愈恭,礼愈至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不敢稍逾约
【答案】能够;周到;到;稍微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得”“至”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故答案为:能够;周到;到;稍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10.文章开始写 与 的矛盾,解决办法是 ,描述 、 、 的艰辛,勤奋刻苦的结果是 。
【答案】嗜学;家贫;手自笔录;借书;抄书;还书;遍观群书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根据平时对这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嗜学;家贫;手自笔录;借书;抄书;还书;遍观群书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二、阅读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⑧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⑨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①滑稽:能言善辩。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③比:近来。④惩艾:惩治,惩戒。⑤曩:从前。⑥寻绎:推求探索。⑦省:记。⑧孙搴(qiān):人名。⑨勒:编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B.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C.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D.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如乙文。
B.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一书编辑及命名的由来。
C.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生活的富足做对比,表现自己从读书中感受到的乐趣。
D.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
(4)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1)C
(2)年长后容易忘记,希望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
(3)D
(4)同:都觉得勤奋很重要。异: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年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力减退,用勤奋来弥补。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敲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故选C。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长:年长。庶: 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年长后容易忘记,希望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
(3)ABC理解正确。D 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常常荒废在善忘上。
(4)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概括。【甲】文宋濂小时候学习就非常勤奋,为了求学,不怕寒冷,不怕路途艰难,不与被人比吃穿。而【乙】秦观年轻时记忆力非常好,看一遍就能背诵。然而就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不勤奋学习;年长后记忆力减退,于是用勤奋来弥补。据此可以总结出他们读书的异同。同:都觉得勤奋很重要。异: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年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力减退,用勤奋来弥补。
故答案为:⑴ C
⑵ 年长后容易忘记,希望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
⑶ D
⑷ 同:都觉得勤奋很重要。异: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年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力减退,用勤奋来弥补。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⑶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以及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 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我学习非常勤奋,以惩戒自己,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敲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搴说:“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数万疲弱的士兵。”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子”“史”中的语句,编为几关卷,取名为《精骑集》。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年长后容易忘记,也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节选部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4)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答案】(1)借;请教;同“肢”,肢体
(2)①我站在老师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②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作者从四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学习的刻苦,从师的艰难,求学的劳苦,生活的艰苦。
(4)①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值得学习和发扬。②不值得提倡。“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当今时代更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假”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支”属于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站在老师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②以中:因为心中。口体之奉:吃的穿的。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 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概括:从“余幼时即嗜学”到“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写作者学习的刻苦;从“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写作者从师的艰难;从“ 当余之从师也”到“久而乃和”写作者求学的劳苦;最后一部分写作者生活的艰苦。
(2) 本题属于开放式试题,回答赞同或不赞同皆可,如回答赞同,则要从尊师重教这个角度阐述理由,如不赞同,则从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个角度阐述理由。
故答案为:⑴借;请教;同“肢”,肢体
⑵ ①我站在老师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②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⑶ 作者从四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学习的刻苦,从师的艰难,求学的劳苦,生活的艰苦。
⑷ ①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值得学习和发扬。②不值得提倡。“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当今时代更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⑷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确定一个观点后进行论述。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穷冬裂风 穷冬: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舍:
③腰白玉之环 腰:
④故有所览,辄省记 辄:
⑤为一说,使与书俱 为:
(2)下列各项中的划线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余之从师也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B.归而形诸梦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5)结合【甲】文宋濂早年求学的故事,说说【乙】文中“少时之岁月为可惜”给你的启示。
【答案】(1)深冬,隆冬;学舍、书馆;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就;作,写
(2)C
(3)①(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②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4)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的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乙】文既有“我”少时借书读之专与长大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自己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遭遇的对比。
(5)宋濂早年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写,不辞路途遥远向名师请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勤奋努力才有后来的成就。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要远远优于宋濂、袁枚当年,因此更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严冬寒风凛冽。 穷冬:深冬,隆冬;
②句意为: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舍:学舍、书馆;
③句意为:腰间挂着白玉环。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④句意为:所以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 辄:就;
⑤句意为:作一篇说,让它同书一起交给黄生。为:作,写。
(2)A: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表顺承。D:既然这样,那么。C:项“以”,介词,分别为“用”和“凭借”之意。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逆旅:旅店。日:每日。然后:既然这样,那么。”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两文都运用了对比写法,甲文,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日有廪稍之供”是与上文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云云是与上文求师之难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云云,与上文借书之难对比。通过对比,人们很清楚地看出当今太学生在读书、求师、生活等几个方面,都比作者当年的求学条件优越得多,但却业有未精,德有未成。乙文,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①藏书(物)者和借书(物)者对书的不同态度和心理的对比;②“我”幼时遇张氏吝书之不幸与黄生遇“我”公书之幸的对比;③“我”年少时借书苦读与做官后有书不读的对比。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少时之岁月为可惜”意思是“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甲文中的宋濂青少年时代,面对求学求师的艰难,都能一一克服,才有后来的成就。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要远远优于宋濂、袁枚当年,因此更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故答案为:
(1)①深冬;隆冬;②学舍;书馆; ③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④就;⑤作;写;
(2)C;
(3)①(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②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4)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的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乙】文既有“我”少时借书读之专与长大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自己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遭遇的对比;
(5)示例:宋濂早年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写,不辞路途遥远向名师请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勤奋努力才有后来的成就。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要远远优于宋濂、袁枚当年,因此更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本题考查对对比写法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熟习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概括主要点作答,注意相同之中找不同,不同之中找相同;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附参考译文】
【乙】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前往借阅,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景。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白色的蛀虫和灰色的虫丝时常沾满书本。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大不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不幸碰上张氏呢,还是黄生有幸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迅速。
(我)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三、综合应用
14.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1)【源流追踪】“仁”为会意字,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的“仁”则引申为: 。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3)【“仁”行世间】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问”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答案】(1)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或亲亲,仁民,爱物;或血缘之爱,人际之爱,物我之爱)。
(3)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知识点】活动设计;材料探究;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1)“仁”字的甲骨文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的意思是:平等对待嫡子与庶子,亲戚之间人人平等,那么家族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据此可知这句话中的“仁”是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的意思。“(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的意思是:陛下有博爱百姓珍惜万物之心。据此可知这句话中的“仁”是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的意思。
(2)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这里强调爱亲人。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这实际上是爱他人的表现。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意思是在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这是爱民众的表现。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意思是“没什么关系,这正是仁德的表现方式呢…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蹦欢跳的,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这是爱万物的思想。“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这里有爱亲人、爱百姓、爱万物的思想。据此可知“仁”的核心思想是: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或亲亲,仁民,爱物;或血缘之爱,人际之爱,物我之爱)。
(3)注意围绕“‘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开展,要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讲述古代“仁”人逸闻轶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故答案为:⑴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⑵ 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或亲亲,仁民,爱物;或血缘之爱,人际之爱,物我之爱)
⑶ 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然后思考两则材料表达的主旨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⑶本题考查对活动形式的设计能力。此类题型属开放性试题,做题时要根据活动主题,展开想像,设计相应的活动形式,力求各种形式能突出主题,具有可操作性。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一时读书容易,坚持不懈却不易做到。毕竟读书对人的影响和功效不会一蹴而就、立gān见影。正因为如此,才更考验人的耐心与定力,才更需要我们心无旁骛与专注执着。一句话,读书贵在坚持、难在坚持,也成在坚持。凡是读书终有所成的人无一不是从不间断读书的人。心浮气燥、浅尝zhé止不会也不可能有重要收获。因此,想要读有所获、读有所得、读有所成,就应该将读书作为每日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去如饥似渴地吸吮和摄取。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gān zhé
立 见影 浅尝 止 吸吮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一蹴而就”中“就”的意思是 ;“心无旁骛”中的“骛”的意思是 。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成肯定句。
【答案】(1)竿;辄;shǔn
(2)心浮气燥;心浮气躁
(3)完成;追求
(4)凡是读书终有所成的人都是从不间断读书的人。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试题。(1)(2)考查字音字形。“辄”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是左右结构。“竿”不要写成“干”。“吮”不要取半边字的读音。“躁”与“燥”可从部首加以辨析。
(3)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心无旁骛:旁;另外的;骛:追求。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4)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方法:去掉两个否定词,句子通顺即可。据此改写即可。
故答案为:(1)竿;辄;shǔn;
(2)心浮气燥 ;心浮气躁;
(3)完成 ;追求;
(4)凡是读书终有所成的人都是从不间断读书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集合平时的积累即可解答;
⑷本题考查语句的改写,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就是去掉否定词即可。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雷海为从7万多名报名者中,一路过关斩将,用十三年的坚持和努力夺得了总冠军。“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他那上千首的诗词没有白背,诗词影响和改变着他的人生。
材料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雷海为成名后,有网友嘲讽他:“一个连生活条件都还没改善的人,不想着怎么去赚钱,背那么多没用的诗词干什么?”“背诗歌又不能当卡刷,不还得去送外卖?”
材料三:教育部日前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各校要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积极建设良好的班级氛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各地各校要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乙】要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特别要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的生活,引导孩子绿色上网,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和不当消费。
(1)以一句诗作为材料一的开头,下面哪项最合适(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2)你同意材料二中网友的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3)材料三中画线句存在语病,请你帮忙修改。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 ”后加“ ”。
【答案】(1)A
(2)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人除了追求物质的享受之外,更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雷海为在送外卖之余刻苦背诵古诗词,他所获得的精神享受是物质享受无法替代的。
(3)建设;营造;消费;的行为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诗句与人;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主要表述快递小哥雷海为经过努力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冠军。
A:诗句意思是“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此句与雷海为的事迹相符。
B:诗句以生动的比喻,表现志向远大。
C:诗句借岩竹的坚韧顽强,表现自己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D:诗句意在勉励人们珍惜时间,刻苦读书。
故选:A。
(2)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指出观点的错误。然后可从人类的追求有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的追求对人的作用各不相同,二者不可互相替代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第①句主要是词语的搭配不当,应将“建设”改为“营造”;第②句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消费”后加“的行为”。
故答案为:
(1)A;
(2)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人除了追求物质的享受之外,更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雷海为在送外卖之余刻苦背诵古诗词,他所获得的精神享受是物质享受无法替代的;
(3)①建设;营造; ②消费;的行为。
【点评】⑴第一题考查诗句与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一的内容,然后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选择出材料一内容相符的一句;
⑵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能力。表达观点类的题一般比较灵活,即根据材料或题目要求针对某一现象、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⑶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3.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写出意思。
①或遇其叱咄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③负箧曳屣
④烨然若神人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或遇其叱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
B.不敢稍逾约 稍出近之
C.烨然若神人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礼愈至至则无可用
3.下列句子中和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低耳以请;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D.寒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下面句字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俯身倾耳以请
A.以衾拥覆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计日以还 D.生以乡人子谒余
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课文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
②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7.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 ;解释: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 ;解释:
8.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②媵人持汤沃灌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
④录毕,走送之
⑤左佩刀,右备容臭
⑥缀公卿之后
⑦无冻馁之患矣
⑧诋我夸际遇之盛
9.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色愈恭,礼愈至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不敢稍逾约
10.文章开始写 与 的矛盾,解决办法是 ,描述 、 、 的艰辛,勤奋刻苦的结果是 。
二、阅读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⑧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⑨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①滑稽:能言善辩。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③比:近来。④惩艾:惩治,惩戒。⑤曩:从前。⑥寻绎:推求探索。⑦省:记。⑧孙搴(qiān):人名。⑨勒:编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B.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C.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D.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如乙文。
B.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一书编辑及命名的由来。
C.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生活的富足做对比,表现自己从读书中感受到的乐趣。
D.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
(4)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节选部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4)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穷冬裂风 穷冬: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舍:
③腰白玉之环 腰:
④故有所览,辄省记 辄:
⑤为一说,使与书俱 为:
(2)下列各项中的划线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余之从师也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B.归而形诸梦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5)结合【甲】文宋濂早年求学的故事,说说【乙】文中“少时之岁月为可惜”给你的启示。
三、综合应用
14.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1)【源流追踪】“仁”为会意字,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的“仁”则引申为: 。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3)【“仁”行世间】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问”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一时读书容易,坚持不懈却不易做到。毕竟读书对人的影响和功效不会一蹴而就、立gān见影。正因为如此,才更考验人的耐心与定力,才更需要我们心无旁骛与专注执着。一句话,读书贵在坚持、难在坚持,也成在坚持。凡是读书终有所成的人无一不是从不间断读书的人。心浮气燥、浅尝zhé止不会也不可能有重要收获。因此,想要读有所获、读有所得、读有所成,就应该将读书作为每日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去如饥似渴地吸吮和摄取。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gān zhé
立 见影 浅尝 止 吸吮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一蹴而就”中“就”的意思是 ;“心无旁骛”中的“骛”的意思是 。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成肯定句。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雷海为从7万多名报名者中,一路过关斩将,用十三年的坚持和努力夺得了总冠军。“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他那上千首的诗词没有白背,诗词影响和改变着他的人生。
材料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雷海为成名后,有网友嘲讽他:“一个连生活条件都还没改善的人,不想着怎么去赚钱,背那么多没用的诗词干什么?”“背诗歌又不能当卡刷,不还得去送外卖?”
材料三:教育部日前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各校要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积极建设良好的班级氛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各地各校要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乙】要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特别要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的生活,引导孩子绿色上网,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和不当消费。
(1)以一句诗作为材料一的开头,下面哪项最合适(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2)你同意材料二中网友的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3)材料三中画线句存在语病,请你帮忙修改。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 ”后加“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hì duō训斥,呵责;sì等待;qiè书箱;xǐ;鞋子;yè光彩照人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叱、咄、箧、屣 ”容易读错。
故答案为:①chì duō训斥,呵责;②sì等待;③qiè书箱;xǐ;鞋子;④yè光彩照人;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积累实词、虚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考试时要疏通文意,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辨析。
2.【答案】A
【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或遇其叱咄: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B:不敢稍逾约:稍微;稍出近之:渐渐;
C:烨然若神人:好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比;
D:礼愈至:周到;至则无可用: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3.【答案】C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默写一定要审题准确,根据要求默写相关语句。一切默写都要依据现行课本,不得多字、少字、错字、别字,标点正确。错误应改为: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D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C项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4.【答案】C
【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例句:俯身倾耳以请。以:来;
A.用被子围盖身上。以:用。
B.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以:把。
C.约定日期送还。以:来。
D.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以:相当于“凭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5.【答案】B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解析】【分析】B不符合文意,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与自己求学之难进行比较,更衬托作者的朴素艰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
6.【答案】跑;诋毁,毁谤;年已二十(二十岁);担忧
【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跑;诋毁,毁谤;年已二十(二十岁);担忧。其中“走、患”属于古今异义词。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7.【答案】支;肢;肢体;被;披;穿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解答时需要结合句意加以判断。
①“支”通“肢”,肢体;
②"被"通“披”穿。
故答案为:支;肢;肢体;被;披;穿。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辨析。在回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词,通假字词的解释。还要注意联系句子意思,具体语句具体分析。
8.【答案】担忧;热水;同“披”,穿;跑;香气;跟随;饥饿;诋毁,毁谤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患”“汤”“走”“馁”属于古今异义词,“被”属于通假字。
故答案为:担忧;热水;同“披”,穿;跑;香气;跟随;饥饿;诋毁,毁谤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9.【答案】能够;周到;到;稍微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得”“至”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故答案为:能够;周到;到;稍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10.【答案】嗜学;家贫;手自笔录;借书;抄书;还书;遍观群书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根据平时对这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嗜学;家贫;手自笔录;借书;抄书;还书;遍观群书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1.【答案】(1)C
(2)年长后容易忘记,希望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
(3)D
(4)同:都觉得勤奋很重要。异: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年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力减退,用勤奋来弥补。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敲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故选C。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长:年长。庶: 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年长后容易忘记,希望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
(3)ABC理解正确。D 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常常荒废在善忘上。
(4)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概括。【甲】文宋濂小时候学习就非常勤奋,为了求学,不怕寒冷,不怕路途艰难,不与被人比吃穿。而【乙】秦观年轻时记忆力非常好,看一遍就能背诵。然而就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不勤奋学习;年长后记忆力减退,于是用勤奋来弥补。据此可以总结出他们读书的异同。同:都觉得勤奋很重要。异: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年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力减退,用勤奋来弥补。
故答案为:⑴ C
⑵ 年长后容易忘记,希望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
⑶ D
⑷ 同:都觉得勤奋很重要。异: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年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力减退,用勤奋来弥补。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⑶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以及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 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我学习非常勤奋,以惩戒自己,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敲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搴说:“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数万疲弱的士兵。”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子”“史”中的语句,编为几关卷,取名为《精骑集》。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年长后容易忘记,也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
12.【答案】(1)借;请教;同“肢”,肢体
(2)①我站在老师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②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作者从四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学习的刻苦,从师的艰难,求学的劳苦,生活的艰苦。
(4)①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值得学习和发扬。②不值得提倡。“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当今时代更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假”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支”属于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站在老师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②以中:因为心中。口体之奉:吃的穿的。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 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概括:从“余幼时即嗜学”到“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写作者学习的刻苦;从“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写作者从师的艰难;从“ 当余之从师也”到“久而乃和”写作者求学的劳苦;最后一部分写作者生活的艰苦。
(2) 本题属于开放式试题,回答赞同或不赞同皆可,如回答赞同,则要从尊师重教这个角度阐述理由,如不赞同,则从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个角度阐述理由。
故答案为:⑴借;请教;同“肢”,肢体
⑵ ①我站在老师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②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⑶ 作者从四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学习的刻苦,从师的艰难,求学的劳苦,生活的艰苦。
⑷ ①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值得学习和发扬。②不值得提倡。“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当今时代更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⑷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确定一个观点后进行论述。
13.【答案】(1)深冬,隆冬;学舍、书馆;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就;作,写
(2)C
(3)①(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②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4)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的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乙】文既有“我”少时借书读之专与长大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自己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遭遇的对比。
(5)宋濂早年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写,不辞路途遥远向名师请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勤奋努力才有后来的成就。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要远远优于宋濂、袁枚当年,因此更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严冬寒风凛冽。 穷冬:深冬,隆冬;
②句意为: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舍:学舍、书馆;
③句意为:腰间挂着白玉环。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④句意为:所以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 辄:就;
⑤句意为:作一篇说,让它同书一起交给黄生。为:作,写。
(2)A: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表顺承。D:既然这样,那么。C:项“以”,介词,分别为“用”和“凭借”之意。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逆旅:旅店。日:每日。然后:既然这样,那么。”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两文都运用了对比写法,甲文,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日有廪稍之供”是与上文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云云是与上文求师之难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云云,与上文借书之难对比。通过对比,人们很清楚地看出当今太学生在读书、求师、生活等几个方面,都比作者当年的求学条件优越得多,但却业有未精,德有未成。乙文,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①藏书(物)者和借书(物)者对书的不同态度和心理的对比;②“我”幼时遇张氏吝书之不幸与黄生遇“我”公书之幸的对比;③“我”年少时借书苦读与做官后有书不读的对比。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少时之岁月为可惜”意思是“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甲文中的宋濂青少年时代,面对求学求师的艰难,都能一一克服,才有后来的成就。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要远远优于宋濂、袁枚当年,因此更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故答案为:
(1)①深冬;隆冬;②学舍;书馆; ③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④就;⑤作;写;
(2)C;
(3)①(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②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4)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的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乙】文既有“我”少时借书读之专与长大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自己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遭遇的对比;
(5)示例:宋濂早年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写,不辞路途遥远向名师请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勤奋努力才有后来的成就。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要远远优于宋濂、袁枚当年,因此更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本题考查对对比写法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熟习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概括主要点作答,注意相同之中找不同,不同之中找相同;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附参考译文】
【乙】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前往借阅,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景。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白色的蛀虫和灰色的虫丝时常沾满书本。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大不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不幸碰上张氏呢,还是黄生有幸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迅速。
(我)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14.【答案】(1)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或亲亲,仁民,爱物;或血缘之爱,人际之爱,物我之爱)。
(3)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知识点】活动设计;材料探究;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1)“仁”字的甲骨文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的意思是:平等对待嫡子与庶子,亲戚之间人人平等,那么家族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据此可知这句话中的“仁”是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的意思。“(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的意思是:陛下有博爱百姓珍惜万物之心。据此可知这句话中的“仁”是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的意思。
(2)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这里强调爱亲人。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这实际上是爱他人的表现。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意思是在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这是爱民众的表现。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意思是“没什么关系,这正是仁德的表现方式呢…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蹦欢跳的,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这是爱万物的思想。“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这里有爱亲人、爱百姓、爱万物的思想。据此可知“仁”的核心思想是: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或亲亲,仁民,爱物;或血缘之爱,人际之爱,物我之爱)。
(3)注意围绕“‘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开展,要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讲述古代“仁”人逸闻轶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故答案为:⑴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⑵ 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或亲亲,仁民,爱物;或血缘之爱,人际之爱,物我之爱)
⑶ 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然后思考两则材料表达的主旨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⑶本题考查对活动形式的设计能力。此类题型属开放性试题,做题时要根据活动主题,展开想像,设计相应的活动形式,力求各种形式能突出主题,具有可操作性。
15.【答案】(1)竿;辄;shǔn
(2)心浮气燥;心浮气躁
(3)完成;追求
(4)凡是读书终有所成的人都是从不间断读书的人。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试题。(1)(2)考查字音字形。“辄”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是左右结构。“竿”不要写成“干”。“吮”不要取半边字的读音。“躁”与“燥”可从部首加以辨析。
(3)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心无旁骛:旁;另外的;骛:追求。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4)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方法:去掉两个否定词,句子通顺即可。据此改写即可。
故答案为:(1)竿;辄;shǔn;
(2)心浮气燥 ;心浮气躁;
(3)完成 ;追求;
(4)凡是读书终有所成的人都是从不间断读书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集合平时的积累即可解答;
⑷本题考查语句的改写,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就是去掉否定词即可。
16.【答案】(1)A
(2)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人除了追求物质的享受之外,更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雷海为在送外卖之余刻苦背诵古诗词,他所获得的精神享受是物质享受无法替代的。
(3)建设;营造;消费;的行为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诗句与人;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主要表述快递小哥雷海为经过努力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冠军。
A:诗句意思是“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此句与雷海为的事迹相符。
B:诗句以生动的比喻,表现志向远大。
C:诗句借岩竹的坚韧顽强,表现自己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D:诗句意在勉励人们珍惜时间,刻苦读书。
故选:A。
(2)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指出观点的错误。然后可从人类的追求有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的追求对人的作用各不相同,二者不可互相替代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第①句主要是词语的搭配不当,应将“建设”改为“营造”;第②句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消费”后加“的行为”。
故答案为:
(1)A;
(2)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人除了追求物质的享受之外,更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雷海为在送外卖之余刻苦背诵古诗词,他所获得的精神享受是物质享受无法替代的;
(3)①建设;营造; ②消费;的行为。
【点评】⑴第一题考查诗句与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一的内容,然后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选择出材料一内容相符的一句;
⑵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能力。表达观点类的题一般比较灵活,即根据材料或题目要求针对某一现象、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⑶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