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冷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冷战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15 15:3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冷战》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解读】本课的课标呈现形式体现了2022年版初中课标中“点-线”结合的特点,‘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由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这些重要的“点”,串联起“冷战”这个“线”,既表现出了时序性,也突出了主线。 从单元主题来看,初中世界现代史板块的大概两是“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footnoteRef:1]而冷战处于二战与多极化的过渡时期,兼有着两者的特征,在对峙中求和平,“战”中取“冷”、“冷”中存“战”。在这一时期,美苏的关系也由盟友一步步走向针锋相对的敌人,体会美苏之间无声的较量,但冷战又有其内在的抑制机制,始终未将一触即发的冷战变为直接的热战,故笔者将本课的核心概念设计为“无声的较量”。 [1: 徐蓝:《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基础教育课程》,2022年第9期,第37页。]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6课,承上启下,既是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里的开篇之课,紧接其后的“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等都是在冷战背景下的变化,又承接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两课虽不属于同一单元,但在时序与因果逻辑关系上更衔接。 本课围绕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为主题,包括冷战的发生、德国的分裂、北约与华约对峙3个子目。教材中对于冷战的开始描述得较为简略,直接以杜鲁门主义开篇,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教师可对三个子目的承接关系加以阐述。岳麓版教材里还补充了局部“热战”的内容,将该时期的国际冲突更加全面地展示出来。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心理认知方面,该班学生思维活跃,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该时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据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故教师应辅以图片、漫画、影视等吸引学生注意。 从已有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刚刚学习完二战及其影响,知道二战后美苏实力超群、欧洲羸弱的结果。能够了解美苏的矛盾早有苗头,但较难掌握盟友变对手的转换过程,教师应运用情境创设、史料实证等方法进行补充。
教学目标
1.利用时间轴、地图、漫画等材料来描述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二战后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理解美苏的对峙。(时空观念水平2) 2.能够认识到“冷战”不仅仅是美苏之间相互作用的政策,也是这种政策实施所造成的国际关系状态。了解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分析德国分裂的原因。(历史解释水平1) 3.了解美苏的利益冲突,通过处于水深火热的柏林人民和“热战”的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家国情怀水平2)
教学重难点
冷战是二十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首先只要求他们知道“冷战”发生的宏观原因。也就是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与苏联的保卫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对立,以及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这在教材的第一子目有所涉及,教师要通过举出具体数字或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上在局部地区的分歧不做要求。其次,学生理解基本的史实不难,难的是进一步理解史实背后的历史逻辑,即两极格局的特点和“冷战思维”,这部分内容还与高中纲要(下)第18课相衔接。 (一)重点:“冷战”局面形成的宏观原因。 依据: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二)难点:两极格局的特点;冷战思维。 依据:学情;该学习内容的多面性。 (三)线索:美苏由盟友转向敌人的关系变化。
教学资源和教学法
(一)教法:问题导向法、情境创设法。 (二)学法:合作探究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2min]
【教师引导】同学们上课啦!在正式开始上课前,请同学们观察两幅图片,首先我们来看左边这个照片,通过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同学们感受到这个氛围是怎样的?知不知道里面正在握手的3个人分别是谁?这是哪次会议的合照?此时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行为预测】学生观察图片,进行回忆。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左图中三人面带微笑,正在紧密地握手,气氛融洽,这是1945年波茨坦会议期间丘吉尔、杜鲁门、斯大林的合影。此时他们是盟友关系,共同对抗敌人法西斯。
【教师回答】回答得非常正确,那么右边这幅漫画呢?他们正在干什么?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猜猜此时他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学生预期回答】右图里两人都汗流满面,气氛紧张,他们一只手在掰手腕,另一只手悬空停在引发核武器的按钮上。左边是苏联领导人艾森豪威尔,右边是美国总统肯尼迪,此时它们像是敌人。
【教师回答】没错,这是反映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下军事对峙的政治漫画。同样是握手,但这它们的氛围与意义截然不同。那“美苏为什么会从盟友变成敌人?”,“美苏是怎么从盟友变成敌人的?”,“美苏对抗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①通过对比解读图片和漫画史料,温故而知新,呈现出美苏冲突,自然地引发学生思考。
②用问题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设计有层次的阶梯式提问,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
(二)盟友为何成敌人?[8min]
1难以调和的矛盾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盟友为何变敌人?”,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美国和苏联各自的道路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本单元前的导入和教材74页的内容,说说美苏在意识形态和国家战略的差异,完成导学案里的任务一。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74页
第五单元前导入
【学生行为预测】学生翻阅课本,找到对应的内容,圈出关键词,进行小组讨论,完成任务一。
第一小组代表: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社会主义大国。第二小组代表:美国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国家战略是对外扩张,认为全世界都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而苏联的战略是保卫国家安全,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是苏联最大的防御对象。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苏在意识形态上是对立的,社会制度差异大。但两者仅仅是国家利益上的矛盾,还不足以形成如此尖锐的两极格局,他们各自的实力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就从其中两方面来看看。
【学生回答预测】二战后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储备方面都占据相当的优势,可以得出当时美国的经济实力超群。而苏联战队人数三四百万,装备精良,可见苏联军事实力强悍。
【教师引导】由此可见美苏实力可一较高下,并且有着强烈的利益冲突,二战时之所以成为盟友是因为有着共同的敌人——法西斯,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那么现在西欧各国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行为预测】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德国、意大利、大不列颠都陷入僵局,欧洲没有一个国家得到好处,因此二战后欧洲实力普遍衰微。
【教师引导】没有了外界的束缚,美苏争霸也就势不可挡了。据此,我们可以完成任务一,并理解教材75页上面的这段话: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这就是冷战发生的背景。
【设计意图】①通过直观的数据和图表,充分解读教材,培养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素养,提取有效信息,从意识形态、经济军事势力等方面对比美苏实力与矛盾,纵有一山不容二虎之势。
②神入历史,补充此时欧洲羸弱的国际形势,更全面地认识冷战的背景。完成导学案的任务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互动。
2心照不宣的选择
【教师引导】那依据上述材料,美苏之间为什么不直接开战呢?为什么把冷战叫做无声的较量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二,思考以上的问题并说说在材料二中让你感受最深刻的是哪一个数字?
【学生回答】卷入战争的人口高达17亿,感受到战争的涉及范围广。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说的造成9000万人伤亡,例如俄国几乎失去了一代年轻人,中国也伤痕累累。因此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中,为了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194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来自50多个国家的代表召开了“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这标志着联合国的成立。今年恰好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和平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那现在同学们能理解为什么说这个较量必须是无声的了吗?
【学生回答】二战后人民苦战久矣,百废待兴,无声是相对于二战而言。
【教师引导】回到教材,重申“冷战”的概念: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设计意图】①通过人民的角度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百姓苦战久矣,美苏虽实力显著但确实百废待兴,人民对和平相当渴望。
②了解战争对美苏的警示作用,双方有心无力,增强学生对“冷战”形式的深度认识,美苏在此默认的前提下展开行动。
(三)盟友怎样成敌人?[20min]
1震耳欲聋的发言
【教师讲述】简述二战结束后苏联对伊朗、土耳其提出的过分行为,引起美国不满。美国驻苏大使凯南发送电报,认为苏联无限制地向外扩张,美国必须依靠实力来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英国驻苏使者认为英美联盟是遏制苏联的唯一方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美国明确提出两种制度之争,标志着美国越来越以两级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
【设计意图】适当增加杜鲁门主义出台前的历史细节,梳理前因后果,有利于学生对此段历史事件的认知,同时让学生明了在冷战中率先做出行动的是美国一方,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2欲盖弥彰的援助
【教师引导】与此同时,法、意的共产党都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实力,美国深恐苏联的势力西进,担心欧洲国家购买力的低下会带来美国的经济危机,于是形成了援助欧洲的政策——“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教师展示三则材料,询问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该计划给欧洲带来了什么?政治漫画暗讽的是美国什么意图?
材料二: (所有)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欧洲复兴法案》
引导学生由具体的数额体会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作用,肯定其对西欧经济复苏的促进作用。同时解读漫画,暗讽美国用财政支持来控制西欧,直接从《欧洲复兴计划》原文领会其实质是为了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控制西欧经济、离间苏联东欧。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数据,促使学生明白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实际性的经济举措;分析漫画细节,助力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突破本课的难点。
3迫不得已的分裂
【教师引导】马歇尔计划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之一,是将美英法占领的德国部分完全纳入西方的轨道。美苏关于德国的管理分歧不断,1948年美、英、法合并其控制区域,发行统一货币,由此引发了持久对峙的“第一次柏林危机”。
教师向学生展示德国分裂前后的形势地图和第一次柏林危机的情况,请学生翻阅教材76页并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和课本的“问题思考”:柏林危机是谁率先行动的?柏林人民是如何度过柏林危机?为什么说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学生回答】德国的分裂是美、英、法、苏等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
【设计意图】①透过图片中柏林人民对援助飞机的翘首以盼、漫画中东西德人民的被迫分离,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真实体会冷战带给人民的伤害,实现情感价值的教学目的,抵制强权主义,培育家国情怀。
②通过德国分裂示意图进一步体会冷战中无声的较量,姿态强硬却心照不宜留有余地。
4两“约”定音的局面
【教师过渡】此外,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出于对安全的担忧,要求按照马歇尔计划的自助互助与他助方式,在军事上谋求美国的援助。于是1949年北约成立,相对应地,1955年华约成立。两份条约都规定,如果本条约缔约国中任何一方遭受武装侵略,其他缔约国必须对该国进行援助,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除了我们之前讲到的“无声”,冷战还有什么特征吗?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一和竞赛漫画,说说它们都表达了什么意思?
材料一: 在1950年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美苏军事竞赛漫画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学生回答】都表达了美国的能力比苏联强。材料一中美国一方的生产总值和财富都比苏联的高,导入的这个图片里看起来戈尔巴乔夫流的汗更多,有被扳倒之势,从这个细节我们可推测作者认为苏联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所以冷战具有不对称性。地图上的白色区域说明有不少国际既不属于美国朋友圈,又不属于苏联的朋友圈,呈中间地带,说明它们具有不完全性。
【教师引导】正是由于这不完全性,在两极格局的影响下,非洲的埃及等地兴起了独立运动,拉美人民开始了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日本、西欧也慢慢崛起,逐渐演变成多极化趋势。
【设计意图】①“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认识到冷战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
②利用地图和史料认识到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多方面认识两极格局的涵义,突破本课的第二个难点。
(四)盟友成敌人之后[5min]
【教师行为】那在美苏冷战的国际氛围下,还有哪些新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导学案上的内容,分组讨论小组的任务,分别从国家和个人这两个角度辩证地分析冷战的影响。
导学案·第一小组
太空第一人加加林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西欧的GDP增长率
导学案·第二小组
材料二: 冷战使美国付出了8万亿美元的国防支出,夺去了近10万美国青年男女的生命……发展中世界到处发生血腥的冲突,在这里美国人和俄国人——更多情况下是他们各自的代理人——相互残杀,在朝鲜、越南、中东、中美洲和阿富汗以及其他地方的战场上共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丧命。 ——沃尔特《美国、俄国和冷战》 德国电影《气球》
引导学生总结:一方面,军备竞赛客观上促进科技进步;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形成了两大阵营,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造成了人员伤亡。
【设计意图】①辩证地看待冷战的影响,对以后的国际局势形成长远的认识,体现了生本理念。
②回顾德国分裂对人民的伤害,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升华主题,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珍惜和平。
(五)课后思考
【教师引导】学到后面我们会知道,随着苏联的解体,美苏冷战也落下帷幕。但冷战真的结束了吗?2018年12月,加拿大应美国要求非法逮捕了华为CFO孟晚舟女士,此后被以莫须有的名义拘押将近三年时间,通过中国政府不懈努力,孟晚舟女士终于在2021年9月回到祖国。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但冷战思维依旧存在,在当代的国际环境下,人类如何摆脱修昔底德陷阱?中国是怎么做的?我们又该怎么做?请同学们写一些自己的思考。
乌合麒麟《归舟》
【设计意图】课后思考结合时政背景,将上世纪的冷战与现在的国际局势相联系,寻找其共性与不同,实现教材内容向现实生活的延伸,局部形成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理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培育家国情怀,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第1页